尹亮
小班化教學的核心問題是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引用新穎的教學理念來提升教育教學水平,也是新時期教育體制改革的產物和趨勢所在。
所謂小班化教育就是相對傳統的大班教育的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與學生的零距離交流時間充足,課堂互動交流氛圍濃厚,符合“面向全體、全面發展,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的素質教育思想,做到了教師走下講臺與學生零距離接觸,俯下身子與學生面對面交談。
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城市務工人員數量的增加,進城務工子女也隨父母進入城市就讀,導致農村小學的生源減少。鄉村小學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村學齡兒童的數量會呈現下降趨勢。為了減少人力資源浪費,提高教學效益,使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得以全面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學有所得,享受與縣城、鄉鎮中心校同等的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平等、均衡發展,積極開展小班化教學已成為農村小學教育的一種趨勢。
現結合自己在小班化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歷,談談自己對小班化語文課堂教學的一些認識。
一、小班化課堂教學的優勢
1.小班化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小班化課堂教學,老師要走下講臺,深入到學生當中,彎下腰來與每個學生交流、討論,師生零距離合作,所有學生均會受到老師的感染,心靈受到震撼,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課堂教學過程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2.小班化課堂教學有利于因材施教
班級人數少,老師就可以關注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而有的放矢。面對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作業中的問題,教師與學生可以面對面討論解決,教師可以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輔導,培養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層次不同,學情也就不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制訂出不同的學習目標,按照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講與練,對完成的學習任務進行分層評價。如此這樣,學習水平不同的學生才能達到相應的學習目標,教師并給予合理、科學的評價與激勵,促進學生共同進步,全面發展,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3.小班化課堂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小班化教學更多地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比如,語文學習能力主要包括聽、說、讀、寫的能力。小班化教學中對學生聽和說的能力培養與提高上作用較大。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首先必須學會聆聽,在認真聽取后針對學習內容,根據自己的分析能力,做出思考、質疑、評價、答復,并且能夠用“我的看法是……”或者“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認為……”等句式進行表達。在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聽、說、寫等綜合能力都會得到提高。
為了進一步鞏固素質教育的發展成果,更好地開展小班化課堂教學,應當加強學生的興趣教學,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加強課外實踐,使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緊密做好家校共同教育工作,逐步在小班化教學過程中,確保每一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小班化課堂教學存在的弊端
1.合作不一定需要“合坐”
小班化教學模式與“杜郎口”教學模式相比,兩種模式有共同之處,可以相互借鑒,但完全不能混為一體。例如,課堂教學過程中調整座位,其目的是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合作交流機會,但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作業抄襲、課堂紀律較差、課堂注意力分散等。
2.過分注重合作,忽視了獨立思考
在小班化課堂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探討交流的時間充足,而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少了,導致課堂熱鬧有余,而冷靜不足,學習積極討論氛圍很好,但是獨立思考完成效果降低。例如,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品讀文章、賞析語言的環節,則需要學生靜心思考,細心品味章節內容,深切感受自己對于文章原本內涵的認識和理解。如果在課堂上老師為了體現合作交流,這一環節也可以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不同生活經歷的學生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而一味地交流討論只會阻礙學生的個性思考和個性思維,久而久之,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的時間少了,學生的思維模式化,便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3.合作的形式單一
學生圍坐在一起開展小組討論,長此以往,學生就形成了課堂學習浮躁虛夸,膚淺不深入的學習習慣和風氣,學困生形成了一種依賴性,離開了小組就無法學習,善于發表見解、意見的學生占據了小組討論的主角,一些不善言談的學生只是一味地跟著附和,并且由于教師缺乏對學生進行合作意識的培養,合作方法的指導,名為合作學習,這種情況下還要完成教學任務和內容,就無法全面關注到學困生,實際上也就成了少數優生的個人論壇,交流發言也就變成了個別人的主觀認為。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探索符合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行之有效的小班化課堂教學模式,會使教學過程最優化,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效果有效化,這是我們每一名小班科任教師必須研究的課題。只要我們不斷探索,從實際出發,深入課堂教學過程,抓住學生個性發展特點和學習能力水平,就一定會探索出符合農村小班化教學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范彩萍,裘紹洋.小班化課堂教育模式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3(06).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