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碩婷



摘 要:音準問題是歌唱教學的核心,也是唱好歌曲的關鍵。教師可以運用圖形譜教學法,在小學低段對學生進行音準教學的訓練。實踐中,教師要著重抓住音樂作品中的旋律、節奏與力度等要素,根據歌曲旋律起伏、節奏變化、力度張弛等音樂要素創編充滿樂感的圖形譜,使孩子們在直觀、感性的圖形譜中對歌曲的結構、情緒和旋律等特點獲得比較清晰的認知,從而為他們提高音準,準確演唱和表現歌曲奠定基礎。實踐表明,圖形譜能使學生在感性、直觀的圖形譜中對音樂作品的結構、情緒和旋律特點獲得清晰的認知,從而為他們準確地演唱歌曲、表現歌曲奠定基礎。
關鍵詞:圖形譜教學;低段學生;音準能力
一、圖形譜創編的三大基本點
1.把握歌曲的基本結構
音樂作品的結構一般有一段體、兩段體和三段體,小學階段多數是一段體和兩段體結構,三段體很少出現。
一段體歌曲結構短小、規整,通常由3~4個樂句組成,簡單易學,適合低段學生的學唱。兩段體歌曲通常以AB結構形式出現,大多出現在中、高段教學課本中。這些歌曲結構相對復雜一些,一般由6~8個樂句構成,而三段體歌曲在小學階段出現的較少。
我經過多年的實踐發現,適合圖形譜教學的主要是兒童歌曲。
2.理解歌曲的音樂情緒
每一首歌曲都有自身的情緒特點,不同的情緒會帶給大家不同的感受。哪種情緒的歌曲更適合創編圖形譜呢?一般來說,情緒單一的歌曲更適合進行圖形譜創編。熱情歡快的歌曲,在圖譜設計時,可采用較為夸張的圖形,畫的速度稍快一些,幅度與力度盡量大一些。抒情平緩的歌曲更適合圖形譜教學,因為情緒平緩的歌曲速度稍慢,音符數量較少,學生在關注圖形譜的同時容易關注音符的高低走向,從而在心里獲得音準等方面的體驗。
3.關注旋律的基本特點
歌曲的旋律特點是表現歌曲最重要的方面,它可分為旋律的高低走向、節奏的松緊變化、音樂記號的演唱表現與內心感覺的不同表達等方面。如果我們創編的圖形譜能夠與歌曲的旋律特點相吻合,那么學生對歌曲的演唱與表現力將會大大提高。
二、圖形譜教學培養低段學生音準能力的實踐
1.眼到,利用圖形譜幫助學生梳理歌曲結構
音樂是聽覺藝術和實踐藝術,它不像文學作品、美術作品那樣呈現在人們面前,供我們細細品味、分析與比較,這就給我們分析音樂結構帶來了一定困難。在實踐教學中,我發現,采用圖形譜可清晰、形象地幫助學生了解音樂內容,劃分段落,使學生對音樂結構的把握變得簡單易行。
以二年級歌曲《郊游》為例,旋律多以同音重復、動機重復的手法在一個八度之內形成,曲子不長,但由于變化多,學生聆聽時感覺亂而雜。這時,我就采用圖形譜讓學生直觀感知歌曲的基本結構,見右圖:
教學時,我自己做到音樂爛熟于心,徒手畫時,要讓圖形譜“活”起來,散發出濃濃的“樂味”,使學生在圖譜和教師徒手畫的暗示中充分感覺音樂的韻味。
2.心到,利用圖形譜引導學生把握音準旋律
學生聽出音樂細微的變化之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細膩的旋律美。我認為,音高、句式長短與旋律走向都是歌唱教學圖形譜中不可缺少的,尤其歌唱課堂中安排視唱環節,在圖形譜上適當標示歌曲的唱名,對幫助學生模唱唱名十分必要,并可為低段學生今后識譜能力的培養打下扎實的基礎。
以二年級的《時間像小馬車》為例,歌曲采用有規律的節奏,形象地模仿時鐘“嗒嗒”走動的聲響。等學生把樂曲聽“薄”了之后,把圖形譜換化為律動,教師帶著學生邊律動邊分別細致聆聽第一部分,使學生產生較強烈的感受:馬蹄印中5(sol)、6(la)、7(si)色塊中的下面都帶了一個小點點,那個就表示它倆是低音區的5(sol)、6(la)、7(si)。馬蹄印越跑越往上,它的聲音越高;馬蹄印越跑越往下,它的聲音越低。有了這些細微的感受,學生便不再滿足于圖形譜的直觀表示,更會關注音樂的旋律走向和音高變化。
需要注意的是,實踐操作中,我們應先運用圖形譜引導學生把握基本的旋律,再把圖形譜換化為律動。教師在帶領學生聆聽音樂律動時,一定要把細膩的變化暗示給學生,以幫助他們感知,并給予充分的聆聽和討論時間。
3.手到,利用圖形譜充分感受歌曲內容
指導學生用手描畫音樂的縱向面貌,增強學生對音樂縱向肢體的感知,使其體驗到更豐富的音響,是有效運用圖形譜的體現。我們在《小袋鼠》這一課中,就是通過充分運用“點”“畫”圖形譜的形式來讓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
上課時,我們先將圖形譜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先讓學生“看”與“畫”結合:聽著老師彈奏的旋律,一邊用眼睛“看”圖形譜,一邊用手“畫”圖形譜。在初步感知歌曲旋律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開始演唱,從而做到“手、眼、口、心”并用。這時,教師依然彈奏旋律,學生邊看圖譜邊點畫,并用“lu”來演唱情緒抒發(連線)部分,用“la”來演唱腳印(圓圈)部分。通過手“動”,可以啟發學生快速抓住歌聲中的連貫與跳躍;通過手“動”,可以幫助學生充分體驗歌曲的情緒,感知歌曲的形象。之后,再通過手“動”、眼“看”、嘴“唱”三結合,讓學生在充滿意境的感知與體驗中快樂地學會演唱,自然就能水到渠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手勢,既要包含各種音樂要素,又要非常清晰地傳遞你想要傳遞給學生的圖形譜信息,如對學生進行音高或發聲狀態的暗示、提醒與幫助等。教師的引導要循序漸進,先讓大部分學生聽到縱向里還“藏”著的音樂;再通過手勢律動去細聽在旋律的什么地方出現、有怎樣的節奏和形態;然后根據形態唱準歌曲要表現的音樂形象。
此外,教師還要會“調整”。(1)指導學生演唱的圖譜,不論是節奏還是形態,會做與音樂更吻合的微調,讓學生有“這樣更好”之感覺;(2)能把學生感覺到,但一時找不到用恰當的視覺符號來進行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讓學生釋懷地發出“我就是想這樣的呀!”之贊嘆;(3)能把學生還沒有感覺到的音高、速度、力度等要素表達出來,讓學生有“啊,對呀,還有這個呢!”的頓悟。這樣的調整正是能有效幫助學生走近音樂、提高音準能力的一個活動過程。
三、圖形譜在歌唱教學實踐中初見成效
1.聽辨能力和音準能力明顯提高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力是音樂的基本技巧。通過實施圖形譜教學訓練,學生對于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均有了明顯的掌握,能較準確地進行聽辨;基礎好的學生還能根據音樂速度的快慢、節奏的變化、歌曲的情緒表達作出聽辨反應。
2.表現能力
通過圖形譜教學,學生的歌唱表現力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原來不敢上臺表演的學生能積極舉手參與了;原來表現不大方的學生能目視同學,有表情地表演了;原來只會干巴巴地演唱歌曲的學生能充滿感情地歌唱了;原來常跑調的學生的音調更準,與音樂更吻合了;一些學生的肢體語言更大膽豐富了;個別學生甚至能富有創造力地表現歌曲了!學生的表現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
3.教師的音樂綜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為讓圖形譜在歌唱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我經常反復聆聽歌曲與伴奏音樂,研究旋律特點,創編與歌曲相吻合的圖形譜;還經常集聚在一起商討圖形譜,相互評點,提出建議,使各自的基本功更扎實,教研氛圍也更濃厚。
回顧采用圖形譜教學法實驗的一年多時間,我們發現其對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極為有效。所以,我們應該精心設計每一首歌曲的圖形譜,使之為學生的唱歌服務,努力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同時,我們也發現,由于教師自身音樂素養不夠(耳朵的能力、唱的能力、手的能力),使得圖形譜教學法難以在實踐中取得更大的成效。因此,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也是關鍵,這需要我們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9.
[2]張緒培,吳銳淼.中小學音樂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05.
[3]楊立梅.識譜教學要服從于素質教育的整體目標[J].中國音樂教育,2002(01).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