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玲

科學區是幼兒學科學不可缺少的環境之一,它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和充裕的操作時間,保證了每個幼兒在集體活動之外,都有充分的機會接觸、擺弄和探索科學材料,自由地、獨立地進行各種科學觀察、科學實驗、科學游戲等活動。因此,在科學區中,教師對幼兒的指導很有必要,就如《幼兒最優化通論》一書提出:“教學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活動,而且需要學生的活動,只有把教師教的最優化與學生學的最優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證教學最優化有一個完整的過程?!痹诳茖W區中,教師如能捕捉適時的教育契機,采取適度的教育手段,把握適當的指導力度,在幼兒最需要的時候給予及時充分的支持和幫助,就能達到最好的效果。經過不斷地探索,我覺得要了解幼兒的思維特點、經驗水平,準確把握幼兒在科學區中表現出來的認知特點和興趣需要,就要選擇有針對性的策略進行指導。
一、觀察法
從“幼兒在前”的觀念出發,教師指導的前提是充分掌握幼兒操作的情況。教師要細心觀察幼兒在自主探索中感興趣的是什么,發現什么,遇到什么困難解決了沒有,是怎樣解決的,是否和同伴一起合作,怎樣合作等。只有在觀察中敏銳地捕捉來自幼兒的信息,教師才能迅速地做出判斷,準確地做出回應。
在科學區“調節沉浮”活動中,我重點觀察幼兒活動的興趣及探索的目的是否明確,我觀察到孩子們進區時,很快挑選了自己喜歡的材料:如玻璃珠、鐵釘、螺絲等放入水中,并將材料放入礦泉水瓶、牙膏盒中,有的還不停地用瓶子舀水,我發現幼兒對教師所提的要求不明確,對探索無目的,看到這里,我便上前拿出操作材料——塑料水果,說:“你怎樣讓塑料水果沉下去呢?”在老師的引導下,劉某嘗試著如何使塑料水果沉下去,而其他幼兒繼續剛入區時的操作。這時,我認真觀察孩子們解決問題的情況和投放的材料是否合理,我觀察到劉某不停地嘗試如何使浮著的塑料水果沉到水底,他將塑料水果用手壓入水底,再將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壓住塑料水果,并將手放開。這樣,塑料水果因礦泉水瓶重力的壓制,塑料水果在水底浮不上來了,劉某高興地和同伴、老師說:“你們看塑料水果沉到水底了?!蓖ㄟ^這樣連續性的跟蹤觀察幼兒的階段活動情況,讓我們了解不同的幼兒在完成同一個活動時的不同表現,也有助于教師更加客觀地評價或分析幼兒的活動情況,尋求有效的推進策略,促使幼兒活動經驗的不斷深化。
二、猜想驗證法
猜想驗證法是“做中學”教學模式所倡導的一種方法。在教學中,可以先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設想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后實施方案,驗證其可行性。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不僅能訓練幼兒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教給幼兒一種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態度,體現了《綱要》中的終身教育理念。在“沙中取寶”的科學區活動中,我讓幼兒先猜測:磁鐵的好朋友有誰?孩子們說:有鐵衣架、鉛筆、木塊、磁性黑板、杯蓋、鐵夾、勺子、刀、鐵塊、曲別針、書、鐵釘、鐵絲、塑料碗、大頭針。對此,我提問:它們和磁鐵是不是好朋友呢?用什么方法可以驗證?幼兒說:“我們可以拿著磁鐵去吸一吸,看一看它們能不能吸在一起?!庇變壕烷_始操作了。在活動中,幼兒思維相當活躍,他們一一驗證自己的猜想,孩子們在實驗中發現:磁鐵和鐵制品是好朋友,有時磁鐵和磁鐵也可以是好朋友。教師不能急于將科學家們發現的科學現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傳遞給幼兒,可以在提問之后讓幼兒充分發言,透露出他們的想法,并引導幼兒檢驗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支持幼兒自己去驗證,讓幼兒認識到并不是自己所想那樣,這樣就會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進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設疑啟發法
設疑啟發法是一種隱性的指導方式,是指教師運用設疑、反問等口吻,通過提問,提示幼兒探究的線索,啟發幼兒去探索和思考,從而激發孩子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幼兒對感知的經驗進行整理。在“吹泡泡”的活動中,吹泡泡前教師問:“你以前吹過泡泡嗎?泡泡是什么樣子的?”幼兒回答。回答后,教師提供了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的工具,問:“看看這些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庇變簞邮衷囈辉?,操作后,教師提問:“你用什么形狀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嗎?吹出什么形狀的泡泡。和你原來的泡泡一樣嗎?”在此次活動中,教師通過一個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幼兒逐步深入地研究,最終成功完成了這次活動:不管什么形狀的吹泡泡工具,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的。這樣使幼兒為自己獲得的新成功感到自豪和驕傲。在科學區活動中,教師應是幼兒思維的開啟者,在發現問題時,應通過設置問題情景等方式,啟發幼兒探究,讓幼兒在親身實踐中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推動活動的拓展。
四、討論法
討論為幼兒創設了自由表達的空間,可以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思考能力和獨特的見解,有利于幼兒之間相互交流,拓寬幼兒的知識面。教師可以從中了解到幼兒的知識水平,從而有的放矢,因人施教。在科學區“看哪條紙船會浮”活動中,小朋友對“為什么有的紙船會浮起來,有的紙船一到水里就沉下去了呢”爭論不休。王某說:“肯定是船里放太多東西了吧!”李某說:“不對,不對,是因為折船的材料不一樣?!眲⒛痴f:“為什么都是紙,有的會沉,有的會浮呢?”……小朋友們陷入迷茫之中。這時,我適時地提問:“那你們看看這些紙有什么不一樣?!毙∨笥延制咦彀松嗟刈h論開了,有的說:“繪畫紙會浮?!庇械恼f:“牛皮紙很厚?!薄懻撝螅變翰僮髌饋眚炞C。在此次的討論中,幼兒從中確立了新的探索方向。因為討論是教師能不能引發幼兒思考、能不能激發幼兒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關鍵,所以在科學區活動中,當幼兒對某些問題感到困惑或一知半解時,教師不要急于把正確的答案告訴幼兒,而是引發幼兒對相關的、他們理解的問題進行討論,從中獲得有助于幼兒解決問題的答案。
五、圖譜指導法
圖譜指導就是將抽象概括的要求轉化為直觀形象的畫面,幼兒一見就懂、一看就知道怎樣做,既面向全體又能因人而異,使教育更有針對性,也是科學區的有效指導策略之一。如,在了解“水的三態”科學活動中,我采用的指導策略是圖譜指導,就是將抽象的水的三態變化用一幅直觀形象的畫面展現出來,并注釋簡單的文字,讓幼兒了解物體的存在形態。在活動中,每做完一步實驗后,如冰加熱變成水、水加熱變成蒸汽、蒸汽遇冷變成水,教師就用圖譜進行總結,這樣幼兒就能清楚地說出這些變化的結果。
中班幼兒的思維具體形象,圖譜形式形象生動,較適宜中班幼兒的經驗和理解水平?;顒舆^程以圖譜方式表示,有助于幼兒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如一些必須通過規定的程序進行的科學小實驗、觀察特定現象的活動,可以嘗試使用該方法,也可以用圖譜展示問題。
六、激情法
探究活動不僅是師幼之間知識信息的傳遞,更有師幼之間的情感交流。為此,教師在幼兒操作中,通過觀察,注重對幼兒“動之以情”,及時、恰當地針對幼兒的具體情況給予“激情”,要根據幼兒的反饋信息或突發情況巧妙應對,通過情趣盎然的表達、恰到好處的點撥,從而調動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最大限度地促進每一個幼兒得到個性化的發展。在“制作飲料”科學區活動中,我問牛某:“你是怎么做飲料的。”他說:“我把糖放到水里去攪拌?!笨墒锹曇籼?,針對聲音太小的情況,我說:“說得很好,如果你的聲音能再響亮點兒就更好了。”張某是個急性的孩子,當他看到其他孩子放入水里的東西都溶解了,可他的還沒溶解就說:“老師我的怎么不行呢?”我便到他身邊撫摸他的頭說在:“你一定行的,老師支持你,再加把勁就行了?!碑斘覇柡⒆觽儯骸澳銈兎诺剿锏臇|西到哪里去了?”孩子們支支吾吾的,我便說:“沒關系,大膽點,把你的想法說出來,不管是對是錯,只要大膽回答就是好樣的?!薄诳茖W活動中,教師要及時準確地針對幼兒的具體情況給予評價,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籠統模糊。當幼兒嘗試去解決問題時,無論成功與否,教師都應在肯定、激勵幼兒的原則下,對不同水平的幼兒用不同的尺度去評價,使每位幼兒都能獲得自信,這樣才會使整個活動進展順利,從而促使幼兒的發展都有進步。
一系列有效策略的實施,讓我欣喜地看到幼兒科學探究態度、精神和方法的發展。同時,我也深深地體會到,引導中班幼兒開展科學區活動,必須遵循幼兒的身心特點和規律,不同的幼兒不同的情景要所采用不同的指導策略,鼓勵幼兒在玩中學,做中學,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提高幼兒嚴謹的科學學習態度。
參考文獻:
李國良,白立茹.幼兒園活動區材料投放與教師指導(中班)[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08.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