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
科學教育是幼兒園五大領域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地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做中學”科學教育也強調,要調動一切因素讓孩子學會發現世界、理解世界。在我們所處的信息時代,科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發展,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競爭已聚集于高科技的發展上。于是,科學知識、科學原理、科學方法帶著它獨有的尊嚴進入了兒童的世界——幼兒在很小的年齡便開始接受“科學”教育。我們應該使幼兒早日與充滿夢幻、懵懂無知的童年告別,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幼兒學會科學的生活。作為教師,在科學教育過程中應努力從以下幾方面去引導和啟迪幼兒。
一、尊重幼兒好奇心,選擇有價值的主題
幼兒的科學探究是從身邊的事物開始的,它能使他們感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選擇主題需是幼兒感興趣的,他們才有探究的欲望和積極性。這一點在平日的科學教育中也做到了,但我們卻過分強調孩子的自由與自主,使教師的引導作用和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指南》指出,科學教育活動要力圖實現“幼兒積極主動地學,教師積極有效地教”,這是一種互動與同構的教學過程。也就是說,幼兒通過自己親手實驗和操作,要能夠得出結論或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師應幫助幼兒進行歸納、設計,在保證他們能夠有探究興趣的前提下積極有效地學習。
在創設“奇妙的天氣”主題時,當時我們考慮到天氣是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且蘊含了豐富科學內容的活動,決定調整天氣預報的內容和形式,讓幼兒在親自觀察、測量、記錄、交流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天氣的變化,了解天氣的特點和規律,發現天氣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讓幼兒在動手做中學習科學、學會生活。
二、明確有價值的目標定位,體現科學自身的特點
就宏觀目標而言,應從小培養幼兒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使孩子從小懂得要用事實來說話。就某一個具體活動而言,教師應有明確的目標意識,在與孩子共同進行的探究活動中,要善于捕捉到兒童的關鍵問題并提出來,引導孩子積極思考、爭論,引導幼兒不斷朝著科學目標的方向邁進。如果目標定位不明確,教師在組織上會出現較大的偏差,如提出問題沒有核心目標,泛泛指向粗枝末節,特別是問題指向缺少一致。這樣引導下的活動,顯然難以使幼兒經歷真正的探究過程,更談不上獲得探究方法與科學概念。
在“奇妙的天氣”活動中,為使幼兒準確判斷出室內各處的溫度是不是一樣的,便鼓勵幼兒用測量、記錄的數據獲得具體結果。以此證明雖然是同一間房子,各處的溫度也有所不同,重點在于幼兒探索實踐的過程。
三、教師必須給孩子以有效的指導,讓幼兒每一次探究都有收獲
《指南》指出: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幼兒通過探究獲得科學知識與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科學的態度,需要教師有效的指導。因為僅憑孩子對某個問題的關注,自發地開展實驗和探究活動,很難獲得有意義的結論、準確的科學知識等。因此,我們以“讓孩子的每一次探究都有多收獲”為目標,開展了“奇妙的天氣”系列活動。
在活動中,我們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并以此為基礎,通過關鍵性提問,引發他們的每一次探究。有效的引導必須是及時的。幼兒的任何一個探究活動,都要經歷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究過程。要保證探究順利進行不斷深入,教師的及時引導是關鍵。比如,冬天的早晨,幼兒看到了窗戶上結的霜,教師提出了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霜呢?”這個問題引發了孩子的第一次探究,結果證明幼兒的猜想是不對的。面對探究中遇到的暫時挫折,我們要耐心等待教育時機,再次引導幼兒進行探究,最終使幼兒發現了霜的形成與溫度的關系。正是這一次次有價值的探究,才使他們真正有了收獲。
其實,成功的科學家之所以能夠成功,并不在于小時候獲得了多少冷冰冰的科學知識,并不在于小時候就懂得了多少科學大道理,而在于小時候便發現了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從小就在腦海中形成了一系列可能令其終身都難以忘卻的問題。比如,科學家愛因斯坦、愛迪生。因此,啟發兒童的好奇心,激發幼兒不斷探究世界的欲望,激發幼兒不斷提出新問題,應當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
參考文獻:
薛明星.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發揮敘師主導作用[J].小學教學研究,2013(29).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