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龍
當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由局部試驗轉向全面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要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我結合教學實際,就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入手,來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談談自己的看法。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創造性思維就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為特征的心智活動。它是多種思維形式特別是形象思維與辯證思維高度結合的結果。創造性思維是伴隨著創造性活動而進行的思維活動,是人腦的一種綜合性思維,是思維素質、思維心理、思維形式、思維環境和思維效果的系統綜合反映,是創造性活動的核心因素。
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歷史學科的形成和發展無處不閃爍著創造性思維的光芒。作為一名歷史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利用本學科的特點,把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方法滲透到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引領他們以積極的心態進行研究性教學活動。
一、挖掘思維的深刻性,激發良好的探究意識
愛迪生發明耐用電燈泡,緣于他對蠟燭的光所進行的深入思考和不懈的研究。這種透過現象看本質、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思維習慣正是一切發明創造的源泉。在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啟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培養他們思維的深刻性,主動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究意識。
逆向思維是把一個歷史事件的原因和結果進行換位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有利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全面的、深刻的認識。
我在“鴉片戰爭”這一課的教學中,首先通過對兩次鴉片戰爭中中英兩國所處的國際背景的了解,讓學生認識到英國工業革命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假設林則徐沒有發動虎門銷煙運動,那么英國還會不會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呢?”通過逆向思維,讓學生認識到英國如果沒有因為虎門銷煙而停止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而會繼續尋找其他的有關借口來發動對中國的侵略,從而使學生認識到這是因為英國工業革命的飛速發展急需對外開拓國外市場,傾銷國內工業產品,迫切尋找原料產地等。通過這種把握教學契機,讓學生動手、動腦,學會由此及彼、由已知到未知、由定性到定量分析問題的研究性學習過程,學生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激發了他們進行探究的意識。
二、運用思維的靈活性,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
思維的靈活性是建立在從多角度對問題進行發散性思維的基礎上的。發散思維法又稱輻射思維法,它是從一個目標或思維起點出發,沿著不同方法、順應各個角度、提出各種設想、尋找各種途徑、解決具體問題的思維方法。它蘊涵著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它可靈活、迅速地產生多種多樣的想法: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做到既思前因,又思后果,這就是發散思維多向性的表現。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有步驟地擴大學生思路,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從而達到訓練和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掌握探究方法的目的。
我在中國抗日戰爭這一課的教學中,首先讓學生邊看書邊歸納出:抗日戰爭中出現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并讓學生到黑板板書其中內容。而后設置一個歷史情境:中國能夠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學生經過討論、爭辯、借助實驗遴選出其中的較為主要因素,教師加以總結和歸納。這樣的討論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多側面思考問題,思路打開了,視野開闊了,學生就會靈活地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了。
三、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提升學生獨立探究能力
我們在工作學習中常常犯以偏概全等方面的錯誤。在研究問題時離不開嚴密的邏輯思維。邏輯思維通常表現在演繹外推、直覺歸納和類比推理的思維方式上。比如,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在總結過去的基礎上發現任何形式的運動或革命斗爭都沒有能使中國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又通過不斷地斗爭和反復地實踐,從而得出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實踐真理。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即圍繞一個問題的解決,結合多種手段探究出有意義的結果。這樣的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在獲得新知識的同時,也完成了對歷史相關知識的又一次建構。
四、注重非邏輯思維的培養,播撒科學探究的種子
在探究性學習中,不僅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也需要非邏輯思維,這種思維方式不以概念、判斷、推理為主要的思維形式,而是以直覺、靈感、聯想、想象等為主要手段,來觸發新思想、新意象的產生。直覺和聯想可以直接猜測和把握事物的本質,靈感可以達到頓悟,想象則保持和凝聚著新思想、新模式。
在研究性學習中,當我們要求學生針對某一個問題,發表他的看法并做出解釋時,學生往往能正確地表述結果但無法做出解釋,或無奈地說:“我覺得是這樣?!睂嶋H上他是通過非邏輯思維得出結論的,有一位特級教師每當這時總是說:“允許這樣啊?!辈⒐膭钊嗤瑢W共同對這位學生憑直覺得出的結論作進一步的探討。在一次的課堂教學中,當課堂深入到請同學們比較中國的戊戌變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之間的最大不同點是什么?很多學生一開始只能憑直覺做出判斷,并且多數學生的判斷是正確的,在老師的鼓勵和引導下,他們最終運用化學原理,結合實驗證明一開始的判斷是正確的,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成功感也油然而生。
總之,在教育教學中,我們要堅持貫徹新一輪課改的精神,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標。只要我們善于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不同的對象,把握住教育教學時機,營造相應的學習氛圍,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為突破口,就可以促使他們自覺地進行研究性學習,就能為學生的不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持。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