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芳
摘 要:傳統節日是品德課程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要立足兒童生活,引導兒童主動參與“傳統節日”的教學活動,自主探究傳統節日的習俗文化,科學認識傳統節日的新理念,這樣才能兒童在學習傳統節日中得到成長。
關鍵詞:小學品德課程;傳統節日;兒童立場
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品德課程重要的教學資源。在小學品德課中,“傳統節日”的教學內容是以“散點”的形式分布在各冊教材中的。納入傳統節日的教學內容,旨在加強民族文化傳統節日的普及,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但在實際教學中,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傳統節日往往以成人為主角,兒童特性沒有受到足夠重視。
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基于這樣的課程性質,它所倡導的文化是一種兒童文化,力求“童真”“童趣”。因此,我們必須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使自己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始終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激發起兒童的興趣,才能讓學生親近傳統節日、進而愛上傳統節日。
一、立足兒童,為傳統節日創設新“趣味”
在孩子們的眼中,我們中國的節日過于傳統、死板,不如“洋節”的熱鬧、新穎。如果孩子參加了一些節日活動,也只是停留在吃喝的層面上。在品德教學中,教師必須立足兒童立場,引導兒童主動參與“傳統節日”的教學活動,打造“有趣”的品德課堂。
在教學《過新年》一課時,我首先讓孩子在課前收集相關資料、新年物品,主動參與活動,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道德觀念,訓練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在活動中感受快樂,升華感情。
新年,作為中國人一個盛大的節日,其背后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在依托。讓孩子感受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體會新年給人們帶來的新氣象和美好祝福,只是最淺層的目標。讓孩子在一系列有趣的活動中了解春節的一些習俗,了解過新年各地各國不同的習俗及其變化,了解這些習俗的由來和背后的故事,讓孩子因知而愛,愛上這個節日,愛上這些習俗,愛上家鄉和祖國,發自內心地去喜歡,才是本節課的最終目標。
上課伊始,我用音樂渲染過年氣氛,很快就調動了學生的情緒,讓學生進入“過年”的氛圍中。接著,我讓學生拿出自己搜集的春聯、年畫、燈籠、窗花等進行了解,更重要的是我讓他們自己貼對聯、貼福、貼窗花等,學生一邊貼年畫,一邊聽老師講解年畫的來歷,從而知道了秦叔寶和尉遲恭等門神的故事;有兩個學生為了對聯的讀法爭論起來,也因此知道了對聯從右到左的讀法,以及其中豐富的祝福含義……過年當然少不了吃餃子,瞧,在學生自己的辛勤勞動和老師的幫助下,熱騰騰的餃子出鍋了,學生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并且都希望自己能吃到那個有硬幣的餃子,說是會有好運降臨。然后從吃餃子引開,說說你知道的過年習俗還有哪些。以吃、玩、活動等一一細講,由家鄉習俗到各地習俗,用圖片、影像等讓孩子有直觀的了解。最后,讓孩子在《新年好》的聲聲傳唱中,細品新年的快樂!
從兒童立場開始,讓學生帶著生活經驗走進課堂,讓傳統節日變得“有趣”“好玩”,才能受到兒童的喜愛,才會收獲精彩的品德課堂。
二、自主探究,為傳統節日設計新“衣裳”
在兒童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特別強烈。“傳統節日”的教學過程也應該給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激發探究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行為,為“傳統節日”設計新“衣裳”。也許,我們會感受到不一樣的新品德課堂。
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的節日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其間有很多美麗的傳說,還有豐富的飲食文化、享譽國內外的賽龍舟活動,特別是偉大詩人屈原的故事,作為一個炎黃子孫對自己民族這些傳統的東西怎么能一無所知呢?所以,我決定要讓學生好好研究研究端午節。
孩子們躍躍欲試,大家都來為“今年我們如何過一個‘新端午”獻計獻策,師生群策群力,很快形成了如下研究方案:(1)搜集端午節由來、端午節習俗等有關資料,進行編輯整理,最后設計出一張或幾張以端午節為主題的手抄報。(2)學做香囊、學包粽子。(3)搜集、摘抄、吟誦與端午節有關的詩文,感受端午節文化。(4)設計、制作“龍舟”吉祥物,寫清設計意圖送給屈原家鄉的小朋友。(5)觀看或閱讀與屈原有關的電影、小說,舉辦“屈原在我心中”的論壇。
學生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主選擇其中一個或幾個方案實踐,并自愿組成小組合作完成。隨著活動的蓬勃展開,學生感悟著“端午”的文化,享受著查尋的樂趣!
端午節到了,那真是一個“新端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手抄報最引人注目!它介紹了端午節傳說、賽龍舟起源、發展及比賽規則、粽子種類、屈原生平等。大大小小、花色各異的香囊,掛在了每個孩子的胸前。“奇形怪狀”的粽子,雖然讓人忍俊不禁,但卻別有風味。誦讀吟唱《和端午》《五月五日》《端午節悼屈原》等詩詞、吟誦者感情真摯,使聽者入情入境;我們班的才女更是創作了詩歌《追尋屈原》,讓人感受到了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
孩子們用自己的“兒童心性”對傳統節日習俗作出了獨特的詮釋和演繹,帶我們走進了不一樣的品德課堂。在這里,孩子們的生命獲得如風般的舒展,體味著傳統節日的美好,更感受著美好的生活。
三、科學認識,為傳統節日注入新“理念”
傳統節日文化的發揚和傳承,就是本民族、本國文化的傳承,這可以保留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特色。傳統節日中多蘊含著積極健康的文化內涵:春節舉家團圓、辭舊迎新;元宵節賞燈猜謎、共敘天倫;清明節家庭團聚、緬懷先人;重陽節登高望遠、尊老敬老……然而,我們的傳統節日大多來源于農業文明,與祭祖、驅鬼、借節日填飽肚子等聯系在一起,其中既有民族精神的精華,又有非科學的、落后的因素。因此,在“傳統節日”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科學認識傳統節日習俗,賦予傳統節日新的理念,使傳統文化星火相傳。
春節燃放煙花爆竹的習俗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已經與包餃子、貼春聯、看春晚等活動一起成了中國人民迎新春、慶新年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這不光污染空氣,而且危險,所以,在學習《民風民俗與我們的生活》一課時,筆者就“春節要不要放鞭炮?”這一話題,把全班學生分為正反兩方展開討論。正方同學說放鞭炮很熱鬧,可以增加節日氣氛,他們小孩子特別喜歡放鞭炮。而且放鞭炮是我們中國的優良傳統,我們要繼承。反方的觀點是放鞭炮太吵鬧了,現在人們居住的都很近,很多住在大樓里邊,一放鞭炮,聲音很大,人們都沒辦法休息,說話都聽不清,特別是老人小孩都受不了。放鞭炮還有危險,經常有人把手炸傷。而且放鞭炮污染空氣,現在空氣中經常出現霧霾,我們不能再污染空氣了。雙方爭執不下,只好由筆者出面協調:雖然燃放煙花爆竹是春節的一大習俗,但從燃放鞭炮的安全性和保護我們的生活環境這兩方面考慮,“燃放煙花爆竹”這一春節習俗在如今已是弊大于利。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節日氣氛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來營造,如,文藝活動、游園、體育競賽等。接著,學生合作撰寫了一份“春節不放鞭炮,過健康環保綠色年”的倡議書,印刷后在村子里進行發放宣傳。“雖然鞭炮聲少了,但我們的春節依然喜慶紅火”,是孩子們對這一年過春節的最深感受。
如果說傳統文化是一座皇冠,民俗是皇冠上面的寶石的話,那么傳統節日就是寶石中最大最亮的那顆。傳統節日的傳承與教育要從根本抓起,從小教育。面對由成人創設、由成人主導的傳統節日,教師更應該從兒童成長的需要出發,給他們擁有并展示獨特內心的自由。從兒童的真實需要著手,充分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理解并尊重兒童的思維特點,真正引發兒童對傳統節日的興趣,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在多姿多彩的傳統節日中快樂學習,收獲成長。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