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春
看圖寫話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習慣的重要憑借之一。低年級的看圖習作,我們不能把它僅僅作為一種單一的作文形式來訓練,而應該著眼于學生習作能力形成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基礎來夯實它。而且看圖習作對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大有裨益。如何有效指導低年級學生看圖寫話?通過實踐找到了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指導順序,詳略觀察
低年級的看圖說話、寫話教學,首先要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弄清圖意,讓學生明確觀察要有順序,比如,教學單幅圖《小鴨得救了》,先引導學生將整個畫面總的看一看,圍繞“圖上畫了哪些動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一句話說出簡單的圖意,然后要求學生按一定順序將畫面上的大象、猴子、小熊、鴨子的動作看清楚、看全面,最后再回到整體上來,把各部分內容聯系起來觀察,有條理地寫下這個故事。看單幅圖是這樣,看多幅圖也是如此。我先引導學生統觀幾幅圖,看這幾幅圖合起來講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然后按觀察單幅圖的方法,逐幅圖仔細觀察,看懂每幅圖的內容,最后回到整體,將幾幅圖聯系起來,進行觀察思考。
觀察要有重點。一幅圖和一篇文章一樣,作者是不會平均使力的。為了達到自己的作圖目的,畫面內容必然有輕有重,如《蘑菇傘》,共有四幅圖,前兩幅圖畫是一只小白兔去郊外采蘑菇下起了大雨,后兩幅圖畫則是小白兔如何幫助小松鼠。毫無疑問,后兩幅圖表現了小白兔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優秀品質,是圖畫的重點內容。所以在引導學生觀察時,我要求學生對畫面的小白兔認真觀察,它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抓住小白兔的表情、動作去刻畫,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點。
二、激發興趣,樂于寫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對寫話產生了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寫。在指導低年級看圖寫話實踐中,我注意結合兒童心理特點,以靈活多樣的形式,為兒童創設一個快樂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寫話興趣。
1.活用文本,激發寫話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到二年級的教材中,絕大多數文章都配有單幅或多幅組合圖片,這些精美的圖片,最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既是理解課文的好幫手,也是訓練學生口頭表達的好材料。筆者常常利用課文中的插圖,創設語言情境,激發學生說話和寫話的興趣。如,利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四》中的插圖創設情境: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節的景色?圖上有哪些小動物?按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說說它們分別在干什么?
為了拓展寫話空間,我還利用品德與生活中的插圖和學生自己最得意的畫作來進行寫話訓練。特別是學生介紹自己的得意畫作時,真的是勁頭十足,而且語言也顯得特別活潑有趣。
2.展示佳作,體驗寫話樂趣
把學生的佳作在《學習園地》中張貼出來,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體驗到寫話的樂趣,更激起他們寫話的興趣,使他們覺得寫話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從而激發他們樂于觀察、思考,樂于把心中的話用充滿活力的語言表達出來。
三、合理想象,創意表達
看圖說話、寫話所展示的圖畫內容,往往是事件的某一部分、“一瞬間”的情景。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依據畫面的意思,展開合理的想象。如教學《運木頭》,我要求學生緊緊抓住“運”這個詞,想象“為什么運”“怎么運”“運后又如何”,再想象動物的語言、運木頭的動作、神態,以此來豐富畫面的內容,補充畫面的情節,讓畫面上靜止的事物變得富有生氣,從而編成一個生動的故事。
看圖寫話的畫面是一個個靜止的人或物,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畫面,以老師適當的提問為支點,進行合理想象,使靜止的畫面盡量動起來、活起來。引導學生把不會思維的東西想象成會思維的,把不會說話的東西想象成會說話的,由一幅圖聯想到前前后后的幾幅圖,由一個動作聯想到前前后后的幾個動作。
有時,還可以提供一種情境,讓學生的想象自由馳騁。盡量把畫面所呈現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情境結合起來。如,畫面是打掃衛生的情景,就把它與每周五的大掃除結合起來,讓孩子們說一說大掃除時的情況;畫面如果是放風箏,就把它與周末父母帶著自己到野外放風箏結合起來;畫面如果是植樹,就想想生活中人們是怎樣植樹的。通過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孩子們在寫話時,就有話可說,有事可寫,還能寫得比較具體生動,讓看圖寫話成為有源頭的活水。
一幅簡單的圖畫,在不同的學生眼里就是一幅不同的圖畫。如寫《小白兔請客》,有的孩子是這樣寫的:有一天,小白兔的飯館開張了。它請小貓、小公雞、小猴、山羊、熊貓來做客。小白兔忙了一陣,開始上菜了。它拿了一個大桃子給公雞,端了一盤青草給小猴,端了一盤魚給山羊,端一盤蟲子給熊貓,端了一盤竹子給小貓,給自己端了一盤蘿卜。小白兔說:“別客氣,吃吧!”可是客人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無從下手。小白兔驚訝地說:“你們怎么不吃呀?”猴子說:“你把我們喜歡吃的食物弄錯了。”小白兔一聽,趕緊換了一下食物。大家都吃到了自己喜歡的食物,開心地笑了。小白兔也津津有味地吃起了蘿卜。
有的學生想的不是小白兔換食物而是小動物互相換食物,還有的學生想的不是換食物而是換座位,這些方法都能讓小動物吃到喜歡的食物。學生的表達精彩紛呈,富有童趣和靈性。
四、大量閱讀,夯實基礎
濃厚的課外閱讀興趣,不僅能開闊視野,增知啟智,還能夠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針對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需要,我常介紹優秀的圖畫書和故事書給學生,給學生提供優秀的范本。除此之外,課文也是學生習作最好的范本。低年級的課文文質兼美,富有兒童情趣,都配有活潑的畫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當然,閱讀要與積累語言相結合,為寫話做好層層鋪墊。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為此,我每周規定每個學生必須準備一本摘抄本,把自己在閱讀中學到的好詞好句抄錄下來,積累并能運用。如,二年級上冊《清澈的湖水》“那邊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這邊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飛的雄鷹。湖面像一面鏡子”等,引導學生到公園游玩時可以靈活運用這些積累的句子,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課外閱讀堅持得比較好的孩子,寫話能力明顯提高。
五、認真修改,形成佳作
葉圣陶先生曾說: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要鼓勵學生寫出真話,讓他們從小養成求真務實的品德。在批改學生的寫話時,如遇到學生用到好詞,或寫得好的寫話時,要畫上笑臉并加上“你真棒”三個大字,并且讓學生上臺讀給大家聽,在同伴的羨慕與稱贊中,小作者會體驗到寫話的快樂。看圖寫話訓練貴在堅持,只要教師從低年級培養學生良好的寫話能力,相信學生會愛上寫作的。
有人曾請教葉圣陶先生“怎樣修改作文?”葉老說:“再念、再念、再念。”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學生把看圖作文寫出來了還不算完,要把看圖作文寫好,還得認真修改。我的具體做法是,教給孩子修改的方法。除了修改技巧的傳播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自評互評。
以上是我在實際工作中的點滴體會和具體的做法,通過以上途徑,有效指導學生看圖寫話,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學得扎實。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