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芳

體驗是一種情感真正投入的學習活動,是學習者設身處地去感受客觀事物,它可以使學生達到自我感悟、自我認識、自我升華。因此,獲得新的體驗是學生學習的需要,也是新課程改革的應有之意,讓學生擁有智慧既是我們每個數學教師的期盼,也是數學新課程的基本要求,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增長智慧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在情境創設中提取探索的智慧
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從生活原型出發去體驗數學模型的生成過程,去體驗數學情境,學生就會覺得暢曉易懂,而并非深奧難測,從而提高了對數學語言的解讀能力,數學思維也從中得到了訓練。
例如,在教學第八冊《相遇問題應用題》時,
1.呈現信息:沈東爸爸夜班下班時刻:7時30分,學校規定到校時刻:7時45分,爸爸騎摩托車從廠里到家至少需要14分鐘。
2.出示家、廠、校的路線圖,提出矛盾問題:根據這個實際情況,爸爸下班到家后再送女兒上學,上學就會遲到幾分鐘,請大家想想辦法,能不能上學不遲到?
3.討論辦法:
生1:讓沈東自己步行上學。
生2:不行,如果沈東自己步行上學肯定要遲到的。
生3:我知道了,讓沈東走著去學校,爸爸從工廠開車回來,然后丁字路口碰面。
生4:不行,那如果爸爸先到丁字路口呢?等沈東走到路口再到學校就又要遲到了。
生5:如果爸爸先到丁字路口就讓爸爸再向家的方向開,碰到沈東后再一起去學校。
4.經過學生的討論,得出基本方法:爸爸和沈東從兩邊同時出發,相向而行。
二、在自主建構中提煉創新的智慧
新課改就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探索性學習方式,提高每個學生的數學素養,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發展,并按照“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數學教育觀,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讓學生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
1.回憶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以及公式推導過程。
2.直接告訴學生數學家已經研究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底乘高除以2。
3.現在我們一起做一做當初數學家做的實驗,老師請你們利用你們準備好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及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四人小組合作研究一下:
A.公式中的底乘高乘出來的是什么?
B.三角形的底和高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
C.為什么要除以2呢?
4.四人小組合作研究。
5.交流:
小組1:老師,我們發現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底和高就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因此我們想底乘高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因為一個平行四邊形是由兩個三角形拼出來的,所以求三角形的面積要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除以2。
小組2:老師,我們發現可以沿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剪開,得到兩個一樣大的三角形,我們還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剪下來的三角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因此我們認為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分成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因此求三角形的面積要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除以2。
小組3:老師,我們小組把一個長方形沿對角線剪開后,得到兩個直角三角形,我們比較了一下,發現這兩個直角三角形是一樣大的,我們認為求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要將長方形的面積除以2,我們又發現剪出來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就是原來長方形的長和寬。
學生說得多好呀!在這一堂課上每個學生都是那么興趣盎然,討論熱烈,幾乎讓我不認識了,那是我的學生?簡直和科學家差不多呀!
三、在開放教學中提升創新的智慧
教師要善于聯系實際,巧妙設計生動有趣、富有挑戰性的開放練習,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把課堂知識拓展,深化于生活實際中。比如,數學活動課上,我對大家說:“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這個星期六,老師準備帶同學們去劃船,同學們高興嗎?”孩子們都異常興奮,這時老師說:“我們班共有32人,準備去公園劃船,公園里的每條大船24元,限坐6人,每條小船20元,限坐4人,你能幫老師算算,怎樣租船最省錢呢?”學生躍躍欲試。
生1:32÷6=5
師:余下2人怎么辦?
生1:再租大船。
生2:不能租大船,租小船便宜。方案一:租5條大船,1條小船。列式:24÷5+20=140(元)
生3:用這個方案那條小船本來能坐4個人,只坐了2人,就浪費了兩個座位。那怎么辦呢?小組討論。
小組4:把一條大船上的6個人加上余下的2人,共8人,正好租兩條小船,則有方案二:租4條大船和2條小船。列式為24×4+20×2=136(元)
一場短暫的辯論結束了,在辯論中學生回顧了所學的知識,更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讓我們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無盡的教育財富,煥發數學課堂的魅力,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智慧!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