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著眼于以下幾方面進行激趣,收效頗豐。
一、調動學生感官,喚起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借助電教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古詩文教學內容難度較大,學生興趣不高,因此在教學中應巧妙運用電教媒體,通過生動的畫面、悅耳的音樂以及鮮活的人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有助于學生整體感知古詩文,體會作者蘊涵在古詩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設疑置問,形成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些懸念,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畫雞蛋》一課中,老師先提這樣的問題:你們會畫雞蛋嗎?畫雞蛋容易嗎?對這樣的問題,學生可能都會做出“會”和“容易”這樣的回答。這時老師進一步引導,其實畫雞蛋并不容易,學生帶著疑問學習課文,注意力就集中了,教學效果也就提高了。
三、拓寬渠道,培養學習興趣
如果不重視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學好語文這個目標就很難實現。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來進行:
1.拓展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如果老師能結合課文拓展教學內容,對學生學習行為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講魯迅小時候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故事、紅軍長征的故事等。
2.開展競賽活動,調動學習熱情
教師必須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全班學生都可以表現自己,產生學習的動力。例如,經常開展一些書法比賽、朗讀比賽、作文比賽和各種游戲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學生在眾多活動中總會有一項表現突出,老師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3.潤色教學語言,增強教學藝術
素質教育對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的教學藝術與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的關系也十分密切。課堂上,老師生動形象的語言,加上幽默風趣的話語,往往能把學生引向快樂、輕松的學習境地。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的激趣方法重在實效,它既是一種教育機智的運用,也是教師教學能力的綜合體現。教師應不斷地對教學的激趣方法進行深入探討,大膽嘗試,以適應素質教育和學生發展的需要。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