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在小學期間,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小學數學的教學也有必要在抽象的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形象性思維中架起一座連接的橋梁——學具。教師對學生進行學具操作的引導,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強烈的感知能力與探索,學生通過支配感官系統地參與進學習中去,有效調動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對學具的操作和掌握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和手段。
小學生對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較強,動手操作學具可以有效地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具有思考性、探索性的課堂環境與氛圍,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通過“摸、擺、拼”使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獲得新知,發散思維。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不同厘米長的小棒或小棍。教師在上課時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針對小棒能否拼成三角形進行探討,并記錄每次拼好的三角形三邊厘米數。在操作結束后,教師讓學生分享探討的結果,并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從而得出“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結論。通過這種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學具的教學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同時還促進了思維的發散,活躍了課堂氣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不能讓老師一堂課從頭講到尾,學生的動手操作也必不可少。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同桌或小組之間互相觀摩交流,使學生養成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從而形成一種主動探索式的課堂教學。例如,在進行“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提前準備好幾個一樣大小的三角板,在課堂中讓學生拼成一個平面圖形。操作后,教師讓學生根據拼成的四邊形圖形和三角形的面積進行對比,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三角形的面積始終等于拼得圖形面積的一半,再通過四邊形面積等于底乘高,可以得出最終結論:“三角形的面積等于三角形的底和高乘積的一半。”在課堂的操作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小小發明家。通過動手操作,培養了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和創新意識,提高了整個課堂教學效率。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創新精神也是素質教育的主要任務。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當然離不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能力。教師通過學具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思維空間,讓動手操作成為學生創新思維意識的源泉,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綜合素質。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