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越
聆聽,是通向音樂道路的橋梁,是開啟音樂之門的鑰匙,同時是邁向音樂殿堂的階梯。因而,聆聽是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啟蒙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我們的音樂教育,既不是培養(yǎng)作曲家,也不是為了培養(yǎng)演奏家,而是為了培養(yǎng)合格的聽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效地將聆聽伴隨課堂始終,從而實現(xiàn)音樂課堂的教學目標。
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藝術(shù),感受音樂的前提是要注重聆聽。教師在讓學生注重聆聽之前,要為學生營造一種美的氛圍,合理設(shè)計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音樂的天地。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樂曲,必要時放映對應(yīng)的畫面。這種導入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前提很容易使學生達到共鳴,緊緊抓住學生的心,吸引學生主動加入音樂活動中來,激起學生聆聽音樂的心理。
人對于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樂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在教學生學唱歌曲時想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須要加強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學唱前的聆聽在音樂教學中尤為重要,這個學習過程可以是教師范唱,也可以是讓學生聽音樂原唱,無論哪一種,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熟悉歌曲的節(jié)奏、旋律,以及挑起學生的情感、情愫。這時學生的聆聽,教師可以根據(jù)歌曲的難易程度調(diào)整聆聽的次數(shù),每一次的聆聽要比先前更高一層次,而不是單純的教師放歌、學生聽歌的狀態(tài),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目的去聆聽,從而真正體現(xiàn)“有效聆聽”。
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當某一個歌曲或者某一種音樂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時,他們會迫不及待地想要將這份情感表露出來,即通過歌唱或哼唱。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聆聽,引導學生不僅要做個歌唱者,還要做個文明的小聽眾,培養(yǎng)學生接納與欣賞他人的好品質(zhì)。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音樂既來源于生活,又創(chuàng)造于生活,生活之中處處存在音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抓住聆聽音樂的機會,通過在生活中不斷積累音樂元素來更好地感受音樂、培養(yǎng)聽覺審美,拓展音樂學習的渠道,也是一種對音樂學習的追求,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音樂,去不斷探索、領(lǐng)悟。
有歌唱到:“讓陽光把耳朵叫醒。”而在小學的音樂教學當中,教師要通過聆聽這種教學方式叫醒學生的耳朵,讓美好的音樂通過學生的耳朵傳入內(nèi)心。同時,教師要倡導“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fā)、以聽賞為主”的教學理念,不僅使學生精神得到滿足,身心也通過音樂得到協(xié)調(diào)。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