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不斷拓寬,課標強調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工作重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要注重學生掌握與獲得知識的途徑和方法。善于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在今后學習道路上不可缺少的素養。因而,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對于學生這種能力的培養要從小學就開始抓起,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勤思好問,敢想敢說,為更高階段的學習生涯打下良好基礎
疑問是人類打開宇宙大門的金鑰匙,也是學生通向知識彼岸的船舶。問題意識,是指人的問題性心理,這種問題意識不僅能夠體現一個人的思維靈活性、深刻性,更加反映出思維的創造性。從古至今,我國歷代教育家都很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即鼓勵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孔子曾提出過“每事問”的主張,這種主張鼓勵學生敢于提出不懂的知識或難以解決的問題,在教師的解惑,或者與同學之間的討論中獲得答案,從而解決問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并不可恥,可恥的應該是不懂裝懂,從而蒙蔽自己,難以更有效地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所以,教師一定要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始終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使學生能夠自主探索知識的奧秘,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活動就是師生之間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多多地提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將課文中不懂的字、詞、句標記出來,留到課堂上提出來。同時,教師要善于從課后習題入手,讓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對于沒有疑問的學生可以讓其幫助其他有問題的學生進行答疑解惑。在學生大膽提出問題時,教師要相應給予鼓勵,肯定學生這種愛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品質,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獲知識。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幫助學生自主解決提出的問題,不能因學生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化而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態度,這樣只會大大打擊學生的求知心理,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質,對學生要循循善誘,提高課堂效率。
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教師通過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來發展學生的智力,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真正做到愛學習、會學習。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