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蕾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充分強調數學知識的實際意義和實用價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信息,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根據兒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學的規律,要想讓學生學習得輕松,知識掌握得牢固,只有讓數學學習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再加之與生活緊密聯系,才能真正掌握數學知識。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數學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小學數學的課堂應該把生活與數學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從生活中感悟數學,再把數學回歸到生活,這樣的課堂才是活的,學生也才能學到有用的數學,并且還有利于學生理解課堂內容。只有讓學生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拉近知識與生活的距離,才能使數學成為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因此怎樣將數學與生活很好地結合起來,是目前值得探究的問題。
一、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形而上學的學科,本身并不存在于物質世界中,但正是由于我們賦予了數字、數學等符號具體的意義,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規律、簡單起來。哲人說,任何的物理公式任何的公理定理,如果不能轉化為數學的形式表述出來,那么它就是不成立的。所以,數學是生活中我們用到的一個工具,是為生活服務的。而我們對生活逐漸增高的要求,也相應促進了數學的發展。
數學教學在強調將生活問題帶進數學課堂的同時,也應嘗試讓學生帶著數學走進生活。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才能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在數學練習過程中開設“生活數學”,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經過生活中的親身體驗,加深理解,培養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數學能力,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當鼓勵孩子們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堂所學知識時,他們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就特別深刻;當孩子們意識到所學知識會馬上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時,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就越發有意義。例如,在學習了元角分的認識后,組織學生到超級市場感受購物過程。這一系列的實踐練習都是發生在學生的生活中,也都是以所學的數學知識為基礎,是數學知識的運用。學生還可以及時發現社會對自己所學知識的需要,很自然地認識到今天在學校里的學習就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
二、強化數學意識,生活問題數學化
新課程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口號是“學有用的數學”。因此,教師要創設一切條件,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加強數學教學的實踐性,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形,通過與生活的聯系,充分體現數學的價值,從而激勵學生更好地學好數學。
例如,學生學習了統計圖表后,我布置了一個課后作業,讓三四個學生組成一組,利用課后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時段交通工具的客流量,然后制成一張統計表。第二天,一張張學生自己收集信息的統計表呈現在我的眼前。我發現,更為可貴的是,有一組學生別出心裁,去收集行人、自行車、助動車遵守交通法規與違規的信息。我及時表揚了這一組學生的創新精神,并利用這些信息對學生進行了一次生動的遵守交通安全法規的教育,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學生對統計表的認識也更加深刻了。盧梭說,通過兒童自身活動獲取的知識,比從教科書、從他人學來的知識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們的身體和頭腦都得到鍛煉。
三、尋找生活原型,數學概念生活化
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的一種抽象。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要盡可能讓抽象的數學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
例如,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條線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這個概念是對生活中無數個形狀不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的概括。
如果這樣教學:先出示三個形狀不同的三角形,再問學生這些叫什么?然后,出示三角形的概念。顯然,這樣教學與新課程概念背道而馳,是為教學而教學。如果換成這樣教學:課前教師先讓學生到實際生活中搜集生活中哪些物體中有三角形。然后,在課上讓學生拿出、說出搜集到的生活材料,并放映有關圖片,充分豐富學生的感知后問:三角形是否與物體的顏色有關?是否與物體的材料有關?并由電腦抽象出三角形,再問,什么叫三角形呢?這些屬于三角形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特點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由具體認識到抽象概括三角形的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然后,再鼓勵學生:你們找到的三角形真不少,明天看誰還能找到我們今天沒有找到的三角形拿來給大家展示。
顯然,上面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前者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記住一條數學術語沒有形象事物的支撐,長此以往,學生頭腦中堆砌的只能是一個個孤立的概念集合。而后者卻能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開始,從具體、形象的感知中建立概念,然后再從概念出發,尋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從而使數學與生活能夠得以溝通。
總之,數學來源于生活,并在更高層次上服務于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只要我們能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他們的實際生活出發,在數學和生活之間架起橋梁,學生就一定會親近數學,運用數學的意識就會不斷增強,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