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彥華
語文作業大多是抄、做、讀、背,時間久了學生甚感枯燥,不愿寫作業。作為語文老師,時常思索并實踐著如何讓語文作業變得有意思,使孩子們樂意去做,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一、激發完成作業的興趣
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興趣的學習是枯燥的。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接受,長此以往,對語文學習的厭倦就在所難免,語文教學當然就難于脫離費時低效的窘態。為此,我結合學生的個體特點以及認知水平,設計了形式多樣的作業: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說一說等許多實踐性很強的作業。如學了《讓我們蕩起雙槳》后,學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跳起了舞;學習《秋天》之前,讓學生去找秋天,并練習說一句優美的話……這些練習學生參與熱情極高,取得了極好的教學效果。
二、寓語文作業于實踐活動中
筆者長期從事的是小學中、高年級教學,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把語文作業主要穿插在如下活動中:中年級主要開展鋼筆字比賽、成語接龍、講故事比賽、詩歌朗誦會、古詩詞欣賞等,以此養成自覺積累的習慣。如古詩詞欣賞,要求學生能聲情并茂地朗誦,搜集有關作者的資料和寫作背景,并結合古詩詞的內容談心得。在寫和談的過程中,既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
三、體現學生選擇作業自主性
在教學《我最好的老師》一課后,我布置的作業有:愛讀書的你,再讀一兩篇寫老師的作文,再與本文對比,看看寫法上有什么不同;愛畫畫的你,畫出你最好的老師;愛交流的你,和你的父母說說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么樣的;愛誦讀的你,朗讀一篇寫老師的美文給父母聽;愛文學的你,摘錄描寫老師優美的詩詞;愛習作的你,用上優美的語言去寫你最好的老師。學生都有體驗成功的機會,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培養了思考和探索能力。
四、為學生留一塊“作業自留地”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一個孩子真正地聰明起來,最好的方法是帶他走入大自然中,讓他去聽鳥兒的聲聲啼叫,去看花兒的朵朵綻放……做老師的,要時刻記住留給孩子們足夠的自由游戲的時間,讓他們去做自己愛做、想做、樂做的事情。”在家庭作業的布置中,為學生留下一塊屬于他們自己的“作業自留地”。如,我與學生約定,在一個星期的學習時間里,星期三的家庭作業,完全放手由學生自己給自己布置:可以是剪剪貼貼,可以是畫畫說說,可以與小伙伴一起賽跑……一個月全班學生進行一次家庭作業交流,重點來談一談自己耕耘“自留地”的收獲。
總之,學生的家庭作業布置,看似教學中一個不經意的小環節,其中卻有著很大的學問。我們要給予孩子更多自主閱讀、自主實踐、自由選擇的權利,唯有如此,學生才會真正地愛上語文作業。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