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美蓉
(陜西省興平145醫院,陜西 興平 713100)
?
宮頸環形電切術對宮頸上皮內瘤變患者妊娠結局的影響①
鹿美蓉
(陜西省興平145醫院,陜西 興平 713100)
摘要:目的:探討宮頸環形電切術(LEEP)對宮頸上皮內瘤變(CIN)患者妊娠結局的影響。方法:選擇42例CIN采用LEEP治療后的妊娠者作為研究組,選擇同期未行LEEP手術且無產婦并發癥、合并癥的42例分娩產婦作為對照組。觀察兩組分娩方式、妊娠結局及新生兒情況。結果:研究組剖宮產發生率為71.4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0.48%(P<0.05);兩組產婦早產、產后出血、胎膜早破、宮頸裂傷的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巨大兒、低出生體重兒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合理開展LEEP治療對CIN患者妊娠結局無明顯影響。
關鍵詞:宮頸環形電切術;宮頸上皮內瘤變;妊娠結局
宮頸上皮內瘤變(CIN)是與子宮頸浸潤癌具有密切相關性的一組癌前病變,它可以反映子宮頸癌的產生及發展過程。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CIN的發病率也向低齡化趨勢轉變。目前,宮頸環形電切術(LEEP)是治療CIN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有效保留生育功能,備受年輕患者的青睞。然而,CIN采用LEEP治療后對妊娠結局的影響一直是臨床學者探討的焦點問題。本文對42例CIN患者采用LEEP治療后的妊娠結局進行分析,為完善臨床治療方案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05~2014-05我院收治的CIN采用LEEP治療后的42例妊娠者作為研究組,所有患者均經陰道鏡、細胞學檢查及組織病理活檢確診,年齡22~38歲,平均(30.5±2.6)歲;其中初產婦38例,經產婦4例;CIN分級:Ⅱ級30例,Ⅲ級12例。隨機選擇我院同期未行LEEP手術且無產婦并發癥、合并癥的42例分娩產婦作為對照組,其中年齡22~38歲,平均(30.4±2.5)歲;其中初產婦38例,經產婦4例。兩組在性別、產次對比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LEEP方法
術前行白帶常規檢查,排除患有盆腔炎癥及陰道炎癥者,月經干凈后3~7d時進行手術治療。協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消毒外陰、陰道,暴露出宮頸,并標記好移行區范圍。按照病變范圍、性質選擇不同型號的環、錐電極。在碘不著色區5cm外緣處進出電極,通過錐電圈以順時針旋轉方式對宮頸組織進行切割,并完全切除移行區病變組織,范圍過大者可采用環形電圈增加切除范圍。一般情況下,CINⅡ級者切除宮頸深度在15cm,CINⅢ級為25cm,以電凝方式止血。將切除的組織認真做好標記送至實驗室進行組織活檢。
1.3觀察方法
觀察研究組LEEP手術與妊娠所間隔的時間;觀察對比兩組分娩方式(剖宮產、自然分娩)、妊娠結局(早產、產后出血、胎膜早破、宮頸裂傷)及新生兒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2結果
2.1研究組LEEP手術與妊娠所間隔的時間
研究組LEEP手術與妊娠所間隔的時間為6~26個月,其中6~12個月妊娠患者10例(23.81%),13~24個月妊娠患者20例(47.62%),25~27個月妊娠者12例(28.57%)。
2.2兩組分娩方式、妊娠結局對比
研究組剖宮產發生率為71.4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0.48%(P<0.05);兩組產婦早產、產后出血、胎膜早破、宮頸裂傷的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分娩方式、妊娠結局對比[n=42,(%)]
2.3兩組新生兒情況
兩組均為單胎妊娠,新生兒成活率均為100%。研究組巨大兒2例(4.76%),低出生體重兒1例(2.38%);對照組巨大兒2例(4.76%),低出生體重兒1例(2.38%);兩組巨大兒、低出生體重兒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巨大兒:χ2=0.2625,P>0.05;低出生體重兒:χ2=0.5122,P>0.05)。
3討論
CIN是婦科常見腫瘤之一,嚴重影響了女性的生殖健康及生活質量。目前,LEEP是治療CIN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簡單、出血少、損傷小、手術時間短、保留生殖功能等優勢,同時也避免了因熱損傷過大所致的組織病理提取困難這一缺陷。然而,一些研究顯示,LEEP治療對妊娠具有一定的潛在影響[1],主要表現為:①由于缺失宮頸粘膜而降低了頸管黏液分泌量,在精子進入子宮時出現障礙而引發不孕;②頸管縮短后可誘發后天性宮頸功能不全,造成早產、流產、胎膜早破等;③可引起頸管纖維組織增生、頸管黏連,繼而影響宮頸擴張,造成產程延長、宮頸性難產,顯著提高了剖宮產概率。
雖然LEEP治療后具有以上幾項妊娠顧慮,但多數資料顯示LEEP對受孕能力、總妊娠率、受孕時間及妊娠結局無顯著的影響[2]。有學者對28例CIN患進行LEEP治療后,與健康對照組對比,兩組在妊娠結局、新生兒情況各項指標對比無明顯差異,這也進一步說明了LEEP治療后妊娠的安全性[3]。本文研究結果與上述結果基本一致,研究組剖宮產發生率為71.4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0.48%(P<0.05);兩組產婦早產、產后出血、胎膜早破、宮頸裂傷的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巨大兒、低出生體重兒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可見,行LEEP治療后,顯著提高了CIN患者的剖宮產概率,但對妊娠結局及新生兒無明顯影響。此外,LEEP治療后與妊娠間隔的時間也是臨床學者探討的焦點。本組研究顯示,研究組LEEP手術與妊娠所間隔的時間為6~26個月,其中3例早產出現在LEEP治療后的6個月及7個月。筆者認為,為了保障母嬰健康質量,妊娠時間應在宮頸組織恢復的基礎上,術后12個月以上為宜。
總之,合理開展LEEP治療對CIN患者妊娠結局無明顯影響;同時醫務人員也應加強產婦對LEEP術后妊娠的健康宣教,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識,密切觀察妊娠狀態,以此保障母嬰健康。
參考文獻:
[1]匡貴榕,楊武,陳麗,等.高危型 HPV在宮頸上皮內瘤變LEEP術后的隨訪價值[J].重慶醫學,2014,5(25):3350-3352
[2]鄭華勤,李建華.宮頸上皮內瘤變行宮頸環形電切術后的病理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14,36(2):86-88
[3]邱偉,黃艷,吳土連,等.宮頸環形電切術在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中的臨床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33):5563-5564
(收稿日期:2015-05-24)
中圖分類號:R711.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104(2016)01-0155-02
作者簡介:鹿美蓉(1981~)女,山東濟南人,本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