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點 新開始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縣第七中學 張艷艷
做為一名新教師,很幸運在這樣一個新的環境里,體驗著新課程給我們帶來的全新的教學理念。我們上學時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改革得需要,因此經過這一年的教學活動,深深感覺到我們要改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一切就要從“新”開始。
1.領會新教材,積極創設情境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我們在必修3中第一單元是以幾個我們熟悉的節日為例,介紹了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習俗,而這不同的習俗所形成的不同節日卻深深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講這篇課文時恰巧快到春節了,這使我們就結合了我們中國的春節,讓學生們自由討論,有的學生還講了關于春節的神話故事以及我們春節時要遵守的風俗習慣,然后由此引出節日的話題,這樣的情景教學,使課文貼近了我們的生活,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課堂滲透游戲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我們在理解課文翻譯課文時,會把同學們分成幾大組進行問題的討論和研究,然后進行評比,以搶答的方式來進行回答。這樣每個學生都想為自己的組得分爭光,在課前我已經準備好了幾個關于不同國家不同的節日的小故事,這樣獲勝組可以有權選擇國家,然后把故事當獎勵,獎給同學,這樣不僅在不知不覺中就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增加了同學的積極性,還豐富同學的課外知識,鍛煉了聽力。
3.設計教學懸念,提高學習興趣
懸念就是人們心理活動的一種強烈的想念和緊張心理。這種活動具有很大的誘感力,給人造成一種躍躍欲試和急于求成的緊迫情境。在英語課堂中巧妙地設計懸念,也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課文的講解時,給學生留一些有興趣的問題,讓學生課下網上查找相關的資料或者向其它相關學科的老師請教,在下一節課進行反饋,資源共享,對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同學,老師給予嘉獎。這樣學生就會想盡辦法積極主動地查找資料,就會不斷地積極主動地探究,追根求源,自然會英語學科產生濃厚興趣。
教師的地位由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以教師為中心的主體地位,轉變為教育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設計者、指導者與參與者。
在傳統的學習方式中,課堂成了“教案劇”出演的“舞臺”,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觀眾”與“聽眾”。在課堂上,學生被當成是單獨的學習個體,而教師往往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有點為老師獨尊的架勢,而且一味地強調學生接受老師灌輸的現有知識,很少甚至沒有考慮過學生的真實感受。
新課改中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認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題,老師應盡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把“主宰”權還給學生。像我們在學習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內容時,這是一篇古代的記者來到08年中國采訪一位北京奧運會志愿者的科幻文章,文中十個問題,把同學分成了十個小組然后進行對話表演,二人表演英語對話,二人表演漢語的采訪,而老師則做為一名學生在下面聽講,回答問題。作為教師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課改的需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可讓氛圍,在這種輕松的氛圍里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擔,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學生變過去傳統的被動學習狀態的客體地位為主動學習的主體地位,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愛學”“我會學”,真正讓學生成為主宰學習的主人,學習活動參與者、探索者與研究者。
過去我們集體備課無非是同課目教師湊在一起,分析一下教材,統一一下進度,彼此的收益可想而知。現在我們把每一次集體備課都看作是一個團隊學習的機會。從教材分析到教法設計,從課件制作到練習準備,同課目教師能分工合作,成果共享。而且每單元的重點知識點都會由老教師進行劃分和點撥,然后總結成講義的形式,對重點的知識點及句子進行“挖空”,這樣學生在上課時,既改進了學生以往光記筆記沒時間聽課的弊端,“挖空”的形式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可謂是一舉二得。而且這種方式,不僅適應了新課改的要求理念,對于一名剛畢業的新教師來說更是莫大的幫助。除此之外,有句老話說得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些不同學科背景的“臭皮匠”、不同年齡層次的“臭皮匠”、不同教學風格的“臭皮匠”,在實施歷史與社會這門新的綜合課程時,首先應在教師隊伍上進行“綜合”。這將會使集體的力量更強大。大家合作取長補短、攜手共進,達到資源共享,最終在團隊的一致努力下,我們教師的整體素質大大提高。更有利于我們的教學。
教學風格應該多樣化,做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始終把自己的教學生活付以生命,才能使自己能精神飽滿的面對學生。生活中的一起變化,科研的重大突破往往來自于挑戰現狀,挑戰于生活,而不是盲目的接受現狀,要教育學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自己本人首先在教學方面要有獨特的見解。作為一名新教師要上好課,必須認真備課,對知識進行加工咀嚼,才能交給學生,一個教師好比一個廚師,菜經過加工才能吃,好菜的標準是符合吃者的口味,吃者喜歡,吃了有營養、有好處。一個優秀的教師決不會僅僅拘泥于充當教書匠的角色,而應當立志成為一名教育家。以前常聽老師對我們說:你們,做一道題,老師往往要做一套題。現在才真正的體會這句話。因為教師作為教育目的、教育活動、教學方法的指導者、探索者、實踐者。作為學生成長發展的領路人,不僅應當具有奉獻精神,但更要有建功立業的熱情。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只有讀書、讀好書,才能充實教師的知識,提高教師的能力,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用開放的心態持續充實,提高自己,靠豐富的學識修養,將學生吸引到自己的身旁。此外,還要不斷的進行自我反思,把問題及時解決,今天能解決的問題決不拖到明天,只要認識到問題才能改進,才能發展。教學中出現了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解決它,甚至不敢面對它。所以要面對學生前,首先要正確面對自己,認清自己,找出屬于自己的“新”風格。
新教材要求我們老師樹立新理念,探索新教法。新課程對學生來說最大的變化莫過于他們在探究中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陶冶了情操,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總之,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從而學以致用,這正是新課程所展現的魅力之所在吧。
做為一名新老師,在一個新的時代里,在新課改的要求下,一切以“新”為起點,帶著心上路,便會結出新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