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金作文”評委點評
夢天嵐(詩人、編輯。出版長詩《神秘園》、短詩集《羞于說出》《那鎮》、散文集《屋檐三境》等。現為《詩品》副主編):這次的三篇作文各有所長,但各自的缺陷也很明顯。《醋的味道》的開頭,小作者把醋寫成是“一個裹著黑衣的少女,在舌尖上輕跳、旋轉”,顯示出作者將抽象的感覺具象化的能力,可惜讓讀者的期待在一個落入俗套的故事中戛然而止。《老饕》的長處是將一個“吃貨”寫活了,這說明作者平時擅于觀察生活,擅于抓取生活中的某個場景,在對人物的描述上頗見功底,但整篇文章仍然沒能寫出新意。《影子》倒是有一定的新意,帶點魔幻色彩。把這樣一個題材寫好是有相當難度的。它的難度在于——無中生有,有違生活常識,而又要讓人信服。顯然,小作者沒有相應的能力去面對這樣的難度,但我贊賞小作者的勇氣——憑心而論,就算是一個成熟的作家,要將這樣的題材寫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較而言,我更傾向于選擇牛庭語的《影子》。(選《影子》)
孫智正(浙江嵊州人,現居北京。出版長篇小說《青少年》《南方》等,拍攝電影作品《殺手》《90分鐘》等):這一期比較難選,三篇都有各自的特色。《醋的味道》自然地把醋的酸和人生的酸楚聯系了起來,比較真切地表達出了對父母的依戀之情,但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間,行文上似有“斷裂”之嫌;《影子》通過影子丟失在自然之中的方式,講述“環保”和對自然之愛,方式新穎,讓人想起《耳食錄》里的名篇《鄧無影》,不過語言似過于“抒情”;《老饕》這篇,語言樸素、形象,最難能可貴的是結尾流露出來的“價值觀”,讓人想起胡適先生的名句“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對別人的理解和寬容,讓世界變得和平、美。這個價值觀為這篇文章加分不少,所以我選這一篇。(選《老饕》)
史金霞(全國知名教育專家、著名語文教師,現任教于江蘇蘇州市星海實驗中學。出版《不拘一格教語文》《重建師生關系》等教育教學專著):《醋的味道》很打動我,緣自真情,蓄勢功夫也不錯,但開頭兩段略顯拖沓——作為一篇文章而言,還需注意結構安排。《影子》構思很奇妙,以反常的手法,表達對生活的反思,但也正因為是虛構作品,使文章的感染力受到了影響。如何使虛構作品也具備非虛構作品的感染力,這需要打磨的技術。比較而言,《老饕》在刻畫人物上極為成功,結構安排也緊湊集中,落筆思考的語句水到渠成,可說是三篇文章中寫得最圓熟、最出彩、收放最自如的一篇。(選《老饕》)
魏斌(詩人、編輯。發表作品百余萬字,出版詩集《我看見雪花的翅膀》。湖南省優秀中青年期刊出版工作者、湖南省雙十佳期刊編輯):三篇習作中,最打動我的是《老饕》。作者栗欣怡通過仔細觀察,抓住了一位“怪老頭”鮮明的特點,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等方面的細節描繪,刻畫出一個鮮活的老饕形象,讓人印象深刻。作者對老饕的印象先抑后揚:一開始覺得老饕粗魯而沒有禮貌,后來卻從其言行中感受到了率真而善良的人格魅力。從這篇習作來看,作者也是個勇敢而率真的人。勇敢是具體的,因人而異,敢于冒險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是勇敢的,承認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也是一種勇敢——作者最終因為承認老饕做了我們想做卻礙于臉面不敢做的事,而放下了對老饕的敵意,并心生敬意。在寫作過程中,細致地抓住生活中的精彩細節,勇敢地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與心聲,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作文必能出彩。(選《老饕》)
馮與藍(上海作家協會會員。出版長篇兒童小說《跑啊跑的程千里》、短篇小說集《不讓一個南瓜掉隊》等):把人放在一個陌生環境,同一群陌生人相處,卻要一起完成一件需要適當親密度才能完成的事——比方說在一個桌子上分享食物,會產生怎樣的效果?那一定和人身處在熟人堆里,在“安全地帶”有明顯的不同。《老饕》一文中,作者就是以這樣一種“不舒服”的感受作為開頭,以小小的圓桌為背景,展現了中國獨特的“飯桌文化”背后的矛盾與融合,帶有一點微妙的喜劇效果。可能作者主觀上并沒有意識到這點,不是刻意為之,不過自然的青澀恰好是學生習作的本來氣息。
全文有兩條線索,明線是圓桌上老饕的表現,暗線是“我”的心理變化,一明一暗,互相呼應,加上圓桌上其他人“一本正經”與漠然的襯托,形形色色的餐桌眾生相就更值得玩味。尤其是“我”的心理轉變過程:從“不樂意”“閑極無聊”,到“驚詫”于老饕的不禮貌,在厭惡之下起了“競爭”心理,面對老饕的熱忱卻“不知所措”,敵對情緒消失,一老一少在對食物的交流過程中漸漸熟悉。然而“我”還是保持了距離感——當老饕夾給“我”荷蘭豆時,“我是既感激,又心生尷尬”……這種對于人物內心情緒、情感的體察是本文的一大亮點。本文立意鮮明,“率性而為”的確是可貴的品質。不過,個人認為在揮灑個性之余,基本的禮貌還是不可少的,比方說在圓桌上給人夾菜要使用公筷。(選《老饕》)
彭劍斌(青年小說家。出版小說集《我去錢德勒威爾參加舞會》):這是一篇情緒飽滿的文章,也是一篇令人信服的文章。令人信服不是指作者對事件的描寫多么真實,恰恰是因為它某種程度上的“失真”。文中對老饕的刻畫過程,就是作者跨上“情緒”的烈馬逃離乏味的現實,以至自由馳騁的過程。作者自己也是這乏味的現實中的一員,所以一開始她還對老饕的率性有些看不順眼,但是隨著情緒被調動,作者越寫越興奮,越寫越忘乎所以、信馬由韁、信手拈來:“荷蘭豆好,新鮮又環保。”這樣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它一點也不會引起讀者的質疑和反感——因為看到這里,讀者的情緒也被調動起來了;因為寫到這里,作者已經充分證明了她自己骨子里也是一個率性而為的人。而只有展示了自己的率性,這篇文章及其主題才能夠服人。(選《老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