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君
“牛姐”變形記
潘華君
問題學生;轉化;班主任
2013年秋學期,我接手了現在的12班。學生名單拿到后,坐在我旁邊的H老師看了下名單,突然驚呼到:“A竟然在你班里,你手氣夠差的了。”我心里一驚,忙問道:“她的問題很嚴重嗎?”“她高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教過,成績倒是還可以,但脾氣很差,我聽班里其他學生說,她和其他的8位任課教師都吵過架,有的還不止吵過一次,學生們都喊她牛姐,對她佩服得不得了。”H老師給我解釋道。看來真的是運氣“太背”,剛開學就碰到“棘手”的人物。
因為有了同事的提醒,開學一周內,我對A進行了重點觀察。我發現A與其他學生的交流尚屬正常,笑臉常有但偶爾略顯強勢,獨處時卻又略顯憂郁,心事重重。直覺告訴我,這個學生肯定有故事。于是,我先和A的高一班主任進行了溝通,交流得知A父母離異,她隨奶奶居住,并且性格極具攻擊性,接受不了任何批評。隨后,我電話聯系她的父親,得到的答復是“我很忙,有事問她奶奶。”無奈的我只能再次聯系她的母親,而在她母親的回答中,我得知她母親也只是隔三岔五去看看A,A的生活都是由其奶奶負責。在多方的交流中,我深深感到A缺乏正常家庭中孩子應該得到的關愛,她的行為其實只是一種下意識的自我保護。這樣的學生,簡單的說教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教師首先要做的是讓學生接納和信任,于是我決定開展“攻心計”。
如何打開A的心扉,讓她更陽光地學習、生活,又不觸動她敏感的神經,成為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想,首先得讓她放下“刺猬裝”,能夠信任和接納教師。為此,我先在另一個班級里找到她原來高一的同學,了解A的愛好和習慣,得到的答案是A喜歡看書,如《讀者》《啞舍》之類的。聽到這個信息后,我頓時覺得A也許是由于環境影響而過早獨立成熟。為了讓我和A的交流更自然、不讓她有“老師找她麻煩”的想法,我先連續三天找了班級里其他幾位學生交流 (這幾個學生在成績和行為習慣上有好差之分),第四天我找了節自習課,把A喊到辦公室。
一進辦公室,A就發現了我特意找來且放在顯眼處的兩本書,一本《讀者》,一本《啞舍》,看她眼睛瞄了幾眼這些書,我馬上開口道:“你也喜歡這些書,潘老師其實只喜歡看看《讀者》,覺得其中講的有些東西蠻有道理的,不過這本《啞舍》是W老師班學生的,我找來翻了翻。”這時我前面的W老師(一位我特意請他唱“紅臉”的同事)插嘴道:“是啊,這書是我們班的一名學生上課時偷看被我發現的,這書有什么好看的,看看封面花里胡哨的。”我接過W老師的話:“這你就out了,現在的書籍都是走精裝路線,這樣顯得高大上,更有賣點,你該批評的是你班學生的行為,而不是指責書的缺點,A你說是不是?”我把問題拋給了A。盡管我接手這個班還未滿兩周,與A交流尚少,但可能是出于“自己人”的想法,性格直爽的A立馬站在我的立場上,毫不留情地反駁了W老師,并且立馬興奮地概括了一下書的內容,并且“仗義執言”地指出,W老師班上的那位學生不該在課堂上看書,但書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我立刻表示了贊同:“是啊,A,我們都得學著在恰當的時候做正確的事,不過,小A剛才你可以慢慢地和W老師說,而不是立刻反駁w老師的觀點。”她有些羞怯地承認:“老師,不好意思,我剛才說話有點急。”
就這樣,第一次“短兵對接”完美結束。在隨后的一個月里,我采用了“非正式交流”的方法,在班級里看到小A后都會和她交流幾句,而A也似乎很愿意與我交流。
從開學第一個月的觀察和交流來看,A似乎接納了我這個班主任,對我也不那么抵觸。但為了防止出現類似高一時和教師吵架的行為,我決定尋求其他教師的幫助。在一次班級任課教師會議后,我把A的家庭情況、個人特點等告訴了其他四位任課教師,他們都對A表示了同情,特別是對A一直懷有偏見的H老師表達了對A行為的理解,同時提出要給予A更多的關心和包容。會后,我建議各任課教師對A的家庭情況保密,并且對A的包容要適度。
幸運的是,我班5位任課教師中有三位是女教師,她們更了解女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所思所想。語文X老師和英語C老師經常找A聊天,在交流中了解A的想法,在說笑中逐漸打開A的心扉;教化學的女老師——H老師也會在晚自習結束后順路帶她回家;A的理科相對薄弱,教數學的L老師,盡管年齡較大了,也經常會抽出課余時間幫她面批作業……沒有大段的說教,沒有苛責,只有老師們真誠的目光注視、耐心的輔導與和善的交流。
期中考試結束后,我梳理了各位任課教師提供給我的信息,斟酌再三,決定再次和A進行交流。這次交流中,我發現她現在的心態較之前大為提高,對各科教師也比較認可。在適度表揚她前段時間的學習態度和行為習慣后,我拋出了她高一時的一些問題行為,和她一起分析,并向她傳達了我的理解和建議。也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許是自己的認識有了轉變,我發現小A現在能正確、理性地看待以前不合適的行為習慣。
所以,盡管平時偶爾小A還會發點小脾氣、擺點小臉色,但整個高二年級她沒有再與教師發生任何正面的沖突。
進入高三后某周一早晨,A的媽媽第一次打來電話替A請假,理由是身體不適。我同意了。當天晚上,A的媽媽又來電話請假,當我提出“請假幾天的話,需要拿醫院的證明到學校教務處請假”時,電話那頭傳來了小A媽媽的哽咽聲。我頓覺不妙,經我一再詢問,她媽媽才緩緩地說,前一次考試,一直比A成績差的同桌竟然超過了A,同時,小A看到其他學生家長每天都來送飯,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周末終于沒有按捺住火氣,爆發了,表示不想上學了。聽完這些情況,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立馬委婉地指出她平時對孩子的忽視。
隨后,我邀請A的媽媽第二天來校,與她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此次交流讓我更充分地了解她媽媽的實際情況,如現在已經重組家庭、住處也與小A離得比較遠等。我和各位任課教師都建議,她應增加和A的電話聯系,并增加每周看望A的次數,加強和A現在的實際監護人——奶奶的聯系,同時還要在一些細節方面多加注意,如關注小A的生日等等。
三天后,小A來校上課了。我再次找到她,從考試情況、對待家長的態度等角度入手,對她進行心理疏導。也許是爆發后心里舒坦了些,也許是感受到母親的關心,在教師們的共同努力下,這件事慢慢平息下來。在隨后的一次考試中,A也正常發揮,我立馬借機給了A適當的鼓勵,同時就她成績的起伏,給她做了適當的引導。
總結 從A這一年半的成長來看,盡管有些起伏,但總體是健康的。我感覺,學生的變化需要家長、學校、教師的共同配合,尤其需要教師和家長的溝通和合作,從“心”入手,而不是一味地責怪。作為教師,也許我們不能改變學生的家庭結構,但我們要努力改變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盡力糾正學生的一些不當行為,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幫助學生做出良性的改變。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第一中學)
G635.1
C
1005-6009(2016)58-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