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虹
讓墨韻浸潤兒童的心靈——南京市中央路小學“漢字魔方”課程的創意建構
林虹
中央路小學在學校“種子的課程”大課程系統框架之下,精心設計了“漢字魔方”課程,給予“小種子”“小秧苗”中華傳統文化的給養。課程從專業的、微觀的、實證的層面,探尋了既符合漢字書寫規律,又貼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書法教學微策略,開創了書法教學新品質;通過“書法環境浸潤”“書寫能力培育”“漢字文化探究”“書法潛能發展”四種路徑,構建了兒童課程的獨特范式,創生了“浸潤、嵌入、活動、適配”等漢字魔方子課程實施策略,滋養學生的心靈。
漢字魔方課程;模型;策略
南京市中央路小學創建于1947年,位于明城墻下玄武湖畔,百子亭民國文化歷史風貌區的一隅,校園面積不大,卻很雅致,彌漫著墨韻書香氣息,學校以小班化教育、漢字探究、書法教育等特色享譽省市區。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學在中央,稚子大成”,意在將每一個孩子都當作一顆珍貴而獨特的種子,基于種子不同的生長需求,創造適性的成長環境,融合多元的成長資源,建設“種子的課程”,通過種子成長的園地——“四園三徑”課程模塊,培育“健康、關懷、智慧、尚美”中國兒童。那么,如何才能培育“有中國印記的”兒童?唯有誦經典,書雅言,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于是,我們在學校“種子的課程”大課程系統框架之下,精心設計了“漢字魔方”課程,給予“小種子”“小秧苗”中華傳統文化的給養。
“漢字魔方”課程,是從我校“適性、融和”的辦學理念出發,在學校“種子的課程”環境中,以書法教育為切入點,立足“小視角”,開拓“大視野”,圍繞“墨韻”二字,由點及面,由單一到多元,深廣并舉,創意設計的漢字、書法課程。我們從微觀的、實證的專業層面,探尋了既符合漢字書寫規律,又貼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書法教學微策略,開創了書法教學新風格;通過“書法環境浸潤”“書寫能力培育”“漢字文化探究”“書法潛能發展”四種路徑,構建了兒童課程的獨特范式,創生了“浸潤、嵌入、活動、適配”等漢字魔方子課程實施策略,滋養了學生的心靈。
立足墨韻教育、兒童文化以及“每一個成長的需要”,審視漢字魔方課程,我們首先制定本課程的總目標:四維構建漢字魔方課程,讓每一個兒童沉浸在墨韻芬芳的“漢字樂園”中,在書寫、探究漢字的同時,形成儒雅墨韻氣質,具備良好寫字素養,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合作、探究意識與能力,使個體蘊藏的藝術潛能獲得發展。
漢字魔方課程在“墨韻教育、兒童文化、發展每一個”課程理念的驅動下,以“書法教育”向四極輻射,通過“墨韻環境浸潤”“書寫能力培育”“漢字文化探究”“書法潛能發展”四條路徑,形成饒有趣味的兒童課程文化;創建了基于學科課程標準的嵌入式課程,基于主題探究的活動型課程,基于學生個體潛能發展需求的適配型課程,基于校本環境資源的浸潤型課程,構成了漢字魔方課程的四大模塊:
模塊一:浸潤型課程——“字趣環境”。模塊二:嵌入型課程——“種墨山房”。模塊三:活動型課程——“玩轉漢字”。模塊四:適配型課程——“書畫印社”。
【策略一】浸潤——“字趣環境”課程,滋養兒童的儒雅氣質。
“浸潤”,有潛移默化的意涵。環境課程,正是基于校本文化資源的浸潤型課程。目的在于滋養兒童的心靈,培育具有儒雅墨韻氣質的人。因此,我們刻意營造無處不書香的校園文化氛圍,使校園成為一本打開的“經典”。
青磚墻上古雅的木紋評比欄中,“小秧苗能量大”“自能”刻印映入眼簾。其上“好、優、佳、妙”一個個活字,集歷代書法名家的字體,以“篆隸楷行”四體生動呈現,這些字,每個都不同,每個都好看……流淌出中華書法的雅趣。南樓的“街區文化記憶”,靜靜訴說著學校所在的街區,尋常巷陌,徐悲鴻、傅抱石、林散之、蕭嫻等數十位名人曾住過的幢幢舊式小樓里長長短短的記憶,大大小小的驚奇。徜徉在“大師學堂”中,欣賞著林散之、蕭嫻、徐悲鴻、傅抱石等大師的作品,觀賞著央小的“小秧苗”們用各種方式創意臨習大師作品,孩子們或吟誦一二,或細細描摹,不覺沉醉其間;校園一隅的練字黑板,教師每周在其上書寫古詩,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我們的小校園里,中華書法無處不在。潤物無聲、博大精深的經典文化,混合著墨韻書香的氣息,讓每一個師生浸潤其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祖國傳統文化的神韻。校園,真正成了孩子們觸摸“經典”,學習“經典”的大書……
【策略二】嵌入——“種墨山房”課程,培育兒童的漢字書寫認讀能力。
“嵌入”,有結合、融入的意涵。“種墨山房”課程,是基于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嵌入式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寫字教學要求的校本化實施,目的在于讓兒童在愉悅的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書寫能力。“種墨山房”課程的時間如下:
每天語文課進行10分鐘“隨課文習字”;每天下午安排一節15分鐘的“習字微課”;每周各班均安排一節“書法校本課”。每周,全校一至六年級均利用國家課程方案中的校本課時,開設一節書法課進行專門的書法教學:低年級,使用《書法練習指導》教材學習硬筆書法,由語文教師擔任教學工作;三至六年級,使用《書法練習指導》義務教育課本學習毛筆書法,兼顧硬筆訓練,由專職書法教師與語文教師共同教學,一課雙師合作教學,有利于對學生個別化指導。
如何讓書法教學高效起來?如何才能真正用好教材,做到“讓每一個孩子寫好漢字”?教師們在研究中逐漸形成如下共識:
1.良好書寫習慣:寫好漢字的第一步。
追溯歷史,古今寫字教育皆重習慣培育。崔學古在《幼訓》中這樣說道:“扶手潤字,日久為妙。蓋蒙童無知,與講筆法,懵然未解。口教不如手教,輕重轉折,粗粗具體,方脫手自書。”明清蒙師還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執筆、運筆的小竅門,提出“縫一小布團,令握手中,掌虛腕活”這樣的妙招,幫助兒童形成“掌虛腕活”的執筆姿勢,認為唯有形成了正確的姿勢,學生將來才能靈活地運腕、書寫。培育良好書寫習慣,看似簡單實則不易。教師應根據兒童善模仿、可塑性強的特點,通過示范、體驗、督促、激勵等適切的方式,正向引導與持續要求相結合,幫助學生從模仿走向習慣,讓習慣成為自然。
2.隨課文寫字指導:聚零為整的“練功坊”。
“課標”提出:“為落實寫字教學的要求,要在每天的語文教學中安排十分鐘,在教師的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同時還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如此隨文指導,聚零為整,每天練習,學生的寫字基本功必定會扎實起來。然而,十分鐘的時間短暫,如何有效開展隨課文寫字教學活動呢?教師們的策略如下:
(1)隨文習字,分類指導
語文教材中的生字,分散在各冊教材中,在每個單元的“練習”中,也編排了“寫字有方”的教學板塊,對于筆畫、結構進行分類梳理、鞏固。教師在備課時也可隨課文就每課難寫的生字精心設計,注意與年段目標結合,將筆畫、間架、行款、習慣的練習滲透于每課教學中分類指導。
(2)趣味析字,精講多練
指導寫字時還應注意“趣味析字、精講多練”。教師借助生活情境、趣味口訣幫助學生掌握漢字的筆畫要領、間架結構分布,以激發學生寫字的興趣,讓學生的漢字書寫在幸福愉悅的學習過程中漸漸“入體”。
如“亅”,豎鉤穩,身子直,腳兒翹。“乙”,小天鵝,水中游,橫折彎鉤藏里頭。“鳥”字,鳥頭小小,鳥背寬寬,鳥爪彎彎。“水”字,豎鉤似巖壁,挺拔有力;撇捺像流水,舒展柔美。教師還應帶著學生一起尋找規律,如寫上下結構的字,要注意“上下緊湊,中心對正”。左右結構的字得注意“左右謙讓,中間穿插”;左右部件相同的字,如“從”“林”“朋”,就得注意“左右相同,右邊略大”。
久而久之,再遇到類似結構的字,學生就能獨立觀察比較并發現規律了。
(3)自主觀察,及時矯正
在每天十分鐘的隨課文寫字教學中,還應注意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分析字形,運用生生互評、師生共評、組際互評的方式促使每一個學生自我比較,自我矯正,歸納寫好字的要領。教師可挑選作品讓學生當場進行點評,同桌互評,自我圈點評價等,在“悅納”“欣賞”的多元評價中,樹立學生的信心,增強孩子的自主學習意識,以評促學。
3.“寫字有方”主題訓練:循序漸進的“寫字場”。
如果說,培育良好寫字習慣是寫好漢字的前提,每天十分鐘隨課文寫字訓練是關鍵,那么單元練習中有主題的“寫字有方”,則是學生提升書寫水平的“練兵場”“寫字場”。如何能讓主題寫字教學充滿無窮的吸引力,成為兒童寫字的“場”呢?教師需注意以下三點:
(1)拾級而上
“課標”寫字教學的各學段目標及內容是由易到難,逐級提升的。因此,教師在寫字課教學中,應注意針對微主題“拾級而上”,力求循序漸進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準確定位目標,系統解決漢字書寫問題。
(2)發現規律
腦科學家研究發現,“在書寫漢字時,由于漢字為方塊字,許多字的區別在于筆畫的位置和長短,有特定的整體構型,字形遠比線條形的拼音文字復雜,更具幾何意義。正是由于右半球尤其是后頂葉皮質在幾何和視空間分析、復雜和隱匿圖形的探測和回憶方面占優勢,所以更多地參與漢字的認知。漢字的書寫是雙腦協同的過程,右半球在漢字的書寫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們的教學可以采用這樣的結構:“字境創設——形態初識——探討寫法——階梯練習”,先通過觀察與字源相關的畫面、情境等“外顯的學習方式”,引起兒童對漢字字形的注意、觀察與聯想,從而促進兒童在認識字源的基礎上,輕松愉悅地讀懂“字形”;再通過歸類學習,引導學生觸類旁通地發現漢字的結字規律等“內隱的學習方式”,從而啟發兒童觀察、思考、歸納,在大腦中自主建構書寫方法。
(3)無痕教育
教師良好的書寫示范就是潛移默化的無痕教育,想讓學生寫好漢字,教師得先寫好漢字。
其一,學生的認知特性使然。腦科學與認知心理學研究證明,小學生的學習既包括集中注意,又包括邊緣感知,寫字亦是如此。因此在學習寫字的過程中,學生會對身處的“物質環境”和“非物質環境”作出微妙反應,產生積極或消極的情緒,此時教師的精美范字,則利于觸發學生的模仿動機,激發學生嘗試、挑戰的興趣。
其二,教師具備良好的書寫素養,才能正確指導學生。漢字書寫也是有法可依,有規可循的,唯有教師先練好“三筆字”(硬筆、毛筆、粉筆),了解中國書法文化,掌握漢字書寫規律,提升漢字書寫素養,才能在運用各種書寫基本技法過程中,真切體會,把握要領,更準確地指導書寫,更好地示范引領學生。
【策略三】活動——“玩轉漢字”課程,發展兒童合作探究漢字的能力。
活動,是通過新奇有趣的項目,驅動每一個兒童參與課堂“探險”,主動發展。玩轉漢字,正是基于合作學習的語文書法綜合活動課程,目的在于培育對漢字文化的興趣,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學校運用《玩轉漢字》主題探究課程教材,圍繞“漢字”學習,進行9大板塊、36課主題開展活動,引領學生探究漢字的文化,習得研究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學會合作探究。
此外,學校還精心設計,通過兼具多元與創意的“漢字文化節”系列活動,展示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厚重底蘊:“成語大爆炸”,每周三點燃母語學習的熱情;“漢字歡樂谷”,每間教室都是漢字游樂室,校園變成了漢字的山谷;“書法大講堂”,硬筆、毛筆大課堂,讓孩子發現寫字的樂趣,認識到寫好漢字并不難;“小秧苗戲劇節”,誦讀演繹孩子們的精彩;“玩轉漢字課”,讓漢字飛起來;“種子節,尋訪植物王國的漢字”,追蹤到與植物有關的漢字的本源;“童詩我來創,童詩我來書”,用最美的漢字書寫自己創作的童詩;“小秧苗學大師”,百子亭街區文化記憶植入校園,孩子們成了小小林散之、蕭嫻;“漢字我來創”,書法漫畫創作、蛋殼上刻字,孩子們的創意都被點燃了……在形式多樣、創意無限的漢字文化節活動中,孩子們跟著漢字天南海北、天馬行空,漢字的偉大、漢字的優美、漢字的智慧、漢字的自信融入大家的心田,老師與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中國漢字的豐富內涵:漢字,是中華文化之根。
【策略四】適配——“書畫陶藝”課程,適性發展學生的書法藝術潛能。
“適配”是適性、匹配的意思。“書、畫、印”潛能發展課程,是基于自主多元需求的適配型課程,目的在于幫助有潛質的兒童發展優勢。我們每周三、五分別開設“硬筆書法”“軟筆書法”“兒童水墨畫”“篆刻”等潛能發展課程,邀請了國畫研究院的篆刻師、書法家、畫家,協助本校教師對學有余力、興趣濃厚的孩子,進行書法藝術潛能的開發。學校還結合所在區域——百子亭民國文化街區,擁有徐悲鴻、傅抱石、林散之、蕭嫻等眾多文化名人故居的特點,開辟了“大師學堂”,師生共同創編了《小秧苗學大師》藝術學本,讓中央路小學的“小種子”“小秧苗”們創意臨習徐悲鴻、傅抱石、林散之、蕭嫻等大師的作品。
從對書法教育重視到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漢字魔方”特色課程,一路走來,我們的教師、學生在芬芳墨韻之中成長,不僅每個孩子都寫得漂亮的好字,而且在創新能力、素養方面獲得提升,每學期都有近百名學生在全國少兒書法大賽、科技、音樂藝術等競賽中獲獎,多名學生在江蘇省教育廳語言文字應用處、南京市教育局語用處組織舉辦的“中小學生規范漢字書寫大賽”中獲獎。
學校辦學的品質也獲得整體提升,學校被評為“江蘇省書法教育特色學校”。2015年學校承辦了“南京市首屆漢字文化節”活動,學校書法文化及師生的現場展示獲得盛贊。一年來接待了廣東、山東、安徽、福建……多個地區學校參觀訪學。媒體對學校的書法教育特色也多次報道。2015年,江蘇教育頻道連續拍攝林虹校長的“硬筆書法大課堂”,滾動播放。
學校教師也在書法教育研究過程中獲得提升,教師們共同致力于書法課程建構及教學策略研究,撰寫的《微問題研究,破解寫字教學低效難題》等多篇論文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江蘇教育》《南京教育》《南京教師》《南京教研》)等刊物發表。多位教師有幸參與了通過教育部評審的蘇少版書法教材《小學書法練習指導》的編寫以及配套教參教學、光盤錄像課拍攝。林虹校長領銜創意設計與實施“小學語文墨韻課程”榮獲“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比一等獎”,《玩轉漢字》校本課程獲第一屆“全國‘真愛夢想杯’校本課程設計大賽一等獎”。
J292.1
B
1005-6009(2016)48-0047-04
林虹,江蘇省南京市中央路小學(江蘇南京,210009)校長,高級教師,南京市陶行知獎獲得者,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義務教育蘇少版《書法練習指導》教材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