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步良
板塊展學自主建構
李步良
展學的過程,也是一個對話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展示預學的成果,表述或呈現對學習問題的思考。展學的形式可以是個人展示、小組代表展示、小組全員展示,展學范圍可在組內也可面向全班。指導學生有效展學需要教師合理地分配小組角色,精選展學內容,鼓勵組際質疑,引導學生的展學從范式化走向個性化。
板塊展學;自主建構;“學導課堂”
展學過程也是對話的過程。在生生、師生進行民主對話的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不是對象性的主客體關系,而是精神自由、平等的對話關系。
1.展學的內容。
學生課堂展學的內容,主要來自學生課前完成的預學單或課堂研究的素材。展學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概念性內容。小學數學中有很多概念,比如數的概念、運算的概念、量與計量的概念、幾何形體的概念等,這些概念是構成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預學之后進行展示的內容之一。
(2)探究性內容。學生對探究性知識的展學可能基于預學作業中的研究任務,也可能基于課堂上的研究內容。一般來說,探究性內容具有幾個鮮明的特征:一是直觀性強,如幾何圖形、年月日等,對于這些內容,學生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展學時可以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等方式外化探究的過程,便于與同伴分享。二是遷移性強,如計算方法、數的讀寫法、幾何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等,這些知識前后聯系緊密,學生展學時,可以由舊知的方法遷移至新知的學習,易于理解。三是規律性明顯,如加減乘除的運算定律、積的變化規律、商不變的性質等,這些知識規律較為明顯,學生展學時,可以通過觀察分析、操作驗證等探究活動逐步概括、歸納出一般的結論,全面呈現自己研究的過程,以達到交流分享的效果。
(3)疑難性內容。課前預學時,學生通過完成預學作業、研讀教材文本,能對學習內容獲得一定程度的認知,也會衍生出不同層次的疑惑。對于預學中產生的問題,學生個體的智慧無法解決時,就可以在班級展學中予以呈現,并提出自己的理解與疑惑,引發大家的思考和探究。
(4)拓展性內容。拓展性內容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內容為基礎,從意義理解、生活應用、歷史演變等方面去延伸,展示搜集的拓展性材料。如學習“年、月、日”時,學生可能會展示課前收集的愷撒、奧古斯特修改歷法的故事,讓大家了解二月份天數的由來,既增加了趣味性又令人印象深刻。
當然,在展學過程中,學生展示的內容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可能是一般性的素材,也可能是優化后的典型材料;可能是質疑性的,也可能是獨特的見解。教師可以在課堂巡視中注意觀察,然后有針對性地選擇個別學生進行展示,也可以分組交流后,由小組推選人員或小組全員進行展示。
本實驗采用力竭離心運動模型,利用mATPase 酶染色檢測骨骼肌中快、慢肌纖維百分比。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力竭運動組(E0、E24、E48組)I型肌纖維相同視角下百分比明顯降低,而Ⅱ型肌纖維相同視角下百分比明顯增加。
2.展學的方式。
展學的方式是豐富多樣的:可以是個人展示,也可以是小組交流之后的代表展示,還可以是多人小組的合作展示;可以是圖表演示、演算講解,也可以是學具制作展示、操作演示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適當的方式進行展示。
在課堂中實施展學可以分兩個層面進行。第一個層面是組內展示,也就是學生把自己在預學中的收獲、疑惑、獨特見解以及一些思維過程在小組中展示出來。教師巡視時,適當地參與并有意識地根據知識的重難點設置認知沖突,讓學生去討論、去爭辯,在學生的討論、爭辯中,問題一般會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如果問題在小組中解決不了,就把它移至第二個層面——班級展示中解決。班級展示的人選可以是小組選派,也可以是教師根據巡視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生或小組展示。在展示過程中,教師引導生生互動,以“我同意你的看法,不過我還有補充”“你是怎么想的”等語言激發學生的展示熱情和表達欲望,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及時予以肯定、糾正或補充。教師根據學生展示時的表現給予鼓勵和肯定,形成課堂展學的激勵機制。
相信學生學習的潛能,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展學效果。例如:教學蘇教版六下《圓柱的側面積》一課時,學生的小組展學精彩、到位。
小組1:把實物圓柱的側面沿一條線段斜著剪開,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高就是圓柱的高。因此,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小組2:將圓柱側面涂上紅墨水,然后讓它在白紙上滾動一周,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從而推導出圓柱的側面積公式等于底面周長乘高。
小組3:沿著圓柱側面的一條高剪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寬是圓柱的高,可以推導出圓柱的側面積公式。
小組4:將圓柱的側面隨意撕開,是一個不規則圖形。我們可以沿底邊的一條垂線把它剪開,平移之后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圓柱的側面積等于長方形的長×寬,也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高。
在展學過程中,學生展示了圓柱側面積公式的多種推導方法。學生的學習從傳統教學中的被動聽講變成了小組合作、主動獲取和展示分享,學生能更為主動地發揮自己的潛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生的展學能力并非與生俱來,需要教師的科學指導。
1.建立學習共同體,注意合理分工。
教師可以根據學情,引導學生組建學習共同體,4~6人為一個小組,由組員推選組長。學習共同體分工協作,主講員、演示員、板演員和小結員各司其職,組長定期變更,角色時常互換,每一個組員都能得到全方位的鍛煉。
2.模擬展學形式,精選展學內容。
展學不僅是學生將自己學習的成果用簡潔、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更是他們深入學習重難點知識的機會。展學的形式可以是口頭展示、書面展示、肢體模擬展示、實物模型展示等,小組成員根據需要選擇展學形式。教師要提供和模擬展學的場景,用于訓練學生初始階段的展學。同時,展學也應選取重難點知識、探究性和拓展性較強的內容進行展示,那些一看就懂、有口難辯或收獲甚小的內容則無須進行展示。
3.鼓勵組際質疑,促進展學技能。
在展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其他學習小組對展學組進行質疑,提出建議和意見,展學組也不可盲從,應當積極審視自己的觀點,與質疑組形成思維碰撞,通過進一步思考、討論和交流,達成共識。在這樣的展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收獲知識、鍛煉技能,還能得到交流、分享、尊重和自信等積極的情感體驗。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展學技能將逐步得到增強。
4.注重循序漸進,成熟展學方式。
教師對學生展學的訓練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范式化階段,即對學生展學時的具體角色進行固定展示內容的訓練,完成“規定動作”。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先“有范”,教師應規范學生的肢體、口語表達,鍛煉他們的心理素質,發現、糾正他們的不良習慣,明確規范的話語系統,甚至先由教師擬定開場白和展學的邏輯層次。雖然這種展學方式顯得模式化,卻是學生必須經歷的過程。第二個階段是個性化階段,即在前一階段訓練的基礎上,把展學的決定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決定展示的內容和方式。個性化的展學更能體現課堂生成的真實性,更能激發學生智慧碰撞的火花,應成為“學導課堂”堅持和追求的方向!
G623.5
A
1005-6009(2016)36-0012-02
李步良,江蘇省寶應縣實驗小學集團東校區(江蘇寶應,225800),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