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紅 許惠芳
?
優秀吸引:讓科研真正發生
凌紅1許惠芳2
【摘要】科研管理過程中的“優秀吸引”是指借助優秀教師、優秀團隊的力量,充分挖掘教育教學書籍、教師行為、備課研討活動中的優秀資源,通過傾聽、對話、行動驗證等形式,將優秀資源合理介入到各種教科研活動中的一種培訓方式。我們努力通過從薦讀分享走向思想共振的對話式閱讀、從就課論課走向微課題聚焦的主題式研課、從個體經驗走向合作共研的互啟式寫作、從旁觀見證走向遷移融合的典例式推介,將優秀理論、優秀行為、優秀事例以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不斷呈現,努力讓教師科研真正發生。
【關鍵詞】優秀吸引;教師;科研
教育科研是促進學校改革和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教師的科研活動必須與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速教師的專業成長。縱觀學校的教師科研,教與研通常是貌合神離:簡單化——將教師科研簡單理解為寫論文,寫的內容與教育教學實踐疏離;功利化——教師以論文為主的科研成果其功用僅僅是為了應付考核和職稱評定;邊緣化——聽評課過程中,就課論課,過度糾纏于教學內容環節和教師行為,忽略對教學規律、學生認知發展的思索等。
“優秀吸引”是指在科研管理過程中,借助優秀教師、優秀團隊的力量,充分挖掘教育教學書籍、教師行為、備課研討活動中的優秀資源,通過傾聽、對話、行動驗證等形式,將優秀資源合理介入到各種教科研活動中的一種培訓方式。發現“優秀”——卷入“優秀”——跟隨“優秀”,直至生長“優秀”,是“優秀吸引”所倡導的教師成長路徑。
1.專業導讀,“優秀”帶動。通過優秀教師理論結合實際的導讀,將優秀教師與專業書籍對話的過程,即對書中觀點的理解和吸納過程,展示在教師面前,呈現專業閱讀之法的同時,實現書籍的推薦。
2.細致研讀,“優秀”攝取。專業閱讀離不開教師個體與書本的深度對話,需要教師帶著鉆研精神展開細致的理解性閱讀,憑借自己的思維邏輯和已有經驗去理解書中觀點,反復涵詠,才能很好地吸收。在導讀的基礎上,學校可對部分骨干教師展開任務驅動式研讀,讓一部分教師成為專業閱讀的先行者,通過他們,將與教育教學實際貼合的優秀理論攝取出來。
3.互啟閱讀,“優秀”延展。“選擇印象深刻的一個詞或一句話展開解讀,幫助他人理解積累。要求解讀貼近教育教學實際,表述簡短生動。”這是我們在推進專業閱讀過程中著力做的一件事,在傾聽他人的解讀中尋求一種知識的遷移,以期優秀的理性種子能夠在思維的共振中生根。
4.如切如磋,“優秀”內化。對互啟閱讀過程中共振度高的語句,我們通過多方“舉證”,豐厚理解,助推優秀理論觀點的內化,而這些語句,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運用,往往能融合到學校積極教育的理念之中。如我們專業閱讀過的佐藤學《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一書,在論述課堂上的對話交流時,佐藤學指出,必須有“我”這個第一人稱的個性以及“我”和“你”的關系。我們通過各學科師生對話的例子,不斷驗證、考察教師的話語是否指向學生個性化的語言和幫助學生建立互學的關系上。
1.“微課題”的導向。每一次聽評課活動都有聚焦的主題,主題源自于兩方面的考量:一是緊扣學校積極課堂課題研究的主題,這一類主題一般由教科室與教研組長在學期初共同商定;二是由備課組內教師根據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臨時擬定的,這類主題著眼點小、針對性強,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直接目標,更受教師歡迎。如有一次我們圍繞二年級學生生字詞記憶“回生”的現象展開識字寫字教學的主題研課,老師們從字詞理解、寫字指導、識記規范等多方面提出了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
2.“家常課”的心態。我們強調用以主題研課的課堂可以試上但不預演,以“家常課”的心態對待“公開課”。這一要求是要向老師們傳遞這樣的信息:我們的研究是為解決日常教學問題而開展的,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家常課”的心態中包含著一個教師作為研究者的思考,突出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態、過程、結果的觀察和審視,而不必一味地糾纏于課堂細節的設計上。
3.“持續性”的關系。主題式研課需要依托多個團隊的力量來推進,首先是基于師徒關系、備課組協作關系的小團隊研讀教材、學生,以主題為突破口展開備課組試上環節。其次是骨干教師介入后的同僚關系團隊,就主題環節的步步深入給予指導。再次,全體學科組成員參與的論證、研討,研討過程立足主題突破,不求面面俱到,旨在以“這一課”為例,探究“這一類”的教學經驗等。最后,通過備課組合作的形式,將研課過程中生成的經驗展開回顧整理,應用于其他平行班的教學之中,同時也體現一種伙伴關系的持續性。
1.團隊選題論證,浸染“優秀”思維。通過寫作可以使個人的緘默知識轉化為可與他人進行交流的顯性的公共知識。可以說教育教學寫作是教師個體行為,一些優秀教師對于寫作都有自己的經驗之談,從選題到搭建框架,從查閱資料到撰例成文,這一系列過程雖然具有鮮明的個性,但也不乏思維的共性。我們在學校“科研快車道”團隊中開展團隊式的選題論證,通過陳述論題的來源、思考及論文框架,呈現思維過程中的共性,互相啟發,互相提點,促成更具實效性的論文寫作。
2.師徒同研共寫,熔煉“優秀”經驗。我們每一學年都會組織教師師徒結對,要求通過看課、磨課、議課等形式,互相深入對方的課堂,手把手地展開課堂教學指導。我們發現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師徒結對指導,其指導的原點都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此,我們把科研的思想引入到師徒結對的協議之中,倡導把指導問題變成師徒課題,將磨課中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教學論文加以呈現。師徒合作,同研共寫,不僅突出了現實針對性,使問題解決立竿見影,更增強了實踐思索的理性,構筑起教師的“研寫”氛圍,還能使優秀的教學經驗得以更好地推廣傳播。
3.專家面授點化,助力“優秀”表達。綜觀我校教師寫的論文,有豐富的例子、出色的點子,但由于專業閱讀積累不足,提煉表達能力欠缺,這些優秀的教育教學行為往往止于操作層面的行為,不能得到提升、拓展和推廣。為此,學校特聘論文寫作方面的專家——原 《無錫教育》的資深編輯慎言老師定期來校,面對面、一對一地指導老師論文寫作,使教師優秀的教育教學點子、行為,更具實踐意義和推廣價值。
當教師的科研取得一定成果之后,我們并不止步于論文的發表、教學的獲獎,而是努力將個體經驗、靜態成果轉化為思想與實踐相結合的動態過程,還原科研思考過程,以期通過群體效應,不斷論證成果的實踐意義,深入完善,在成果推廣過程中讓更多的老師獲益。
1.探“例”。全體語文教師自主學習許老師的科研成果論文《習作教學中兒童“伙伴語言”的運用》,初步了解探知“伙伴語言”的內涵及教學實踐策略。在此基礎上,由許老師執教“伙伴語言”習作理念課,通過微講座講述思考研究過程。“論文+課堂+微講座”的推進形式,讓每一位老師有“例”可循。
2.仿“例”。將“伙伴語言”深入家常課的過程中,許老師同年級的老師及徒弟首先獲益,他們通過搬課、仿課的形式,將許老師的個體研究成果直接遷移到自己的課堂之中。遷移運用的過程是一個驗證與反思相結合的過程,老師們自主形成了科研小團隊,由“這一堂”放開去,從而關注到“這一類”的教學,悟到一定的教學之法。
3.拓“例”。同一理念、同一策略,面對不同班級的學生,在不同教師的課堂演繹中會生成不同的操作樣態,這就是從“范式”到“變式”實踐過程。老師們的群體智慧拓展了對“伙伴語言”這一概念的理解,豐富了“伙伴語言”在習作教學中的操作策略,依托“伙伴語言”展開習作指導,在我校語文教學中已經成為一種共性化的習作教學策略。
4.建“例”。在“伙伴語言”的典例探究和吸納融合過程中,許多老師也結合習作教學的問題展開了貼合自己的研究,其中的佼佼者也在典例式的推介中成就了自己,建構出了自己個性化的那個“例”。
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在教研一體的各類活動中,不斷呈現優秀理論、優秀行為、優秀事例,以“優秀吸引”的方式讓教師科研直指向教育教學實踐,定然會獲得“優秀”的生長。
【中圖分類號】G4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27-0048-03
【作者簡介】1.凌紅,江蘇省無錫市東亭實驗小學(江蘇無錫,214000)校長;2.許惠芳,江蘇省無錫市東亭實驗小學(江蘇無錫,214000)教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