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鳳堂
生命主體性教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石
● 李鳳堂
生命主體性教育倡導學校、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生命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主體意識,激發生命發展的自覺性、能動性、創新性,促進學生主體人格和主體能力的全面發展,不斷提升生命發展質量。生命主體性教育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石和重要途徑,對學生核心素養起著奠基和引領作用。
生命主體性教育;生命意識;核心素養
隨著時代發展,知識更新日益加快,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社會發展越來越需要大批的創新性人才,這無疑會加重學生的生存和發展的壓力。當前學生面臨的壓力日益突出,主要有學習壓力、就業壓力、人際交往壓力等。學生因壓力問題導致的心理問題、自殺問題、暴力犯罪問題等日益增多。一些學生以極端方式對待他人生命或輕易放棄自身生命的事件讓人深感惋惜,同時,也讓人反省。處于花季般年齡的學生究竟為何如此踐踏生命呢?造成學生漠視生命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學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或生命教育的低效是一個不容回避的重要因素。作為教書育人為歷史使命的各級各類學校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重視生命主體性教育,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并學會正確把握人生發展的方向,不斷提升生命自主發展能力,做自我發展的生命主體。
(一)對生命本質認識模糊,情感冷漠
學生生命主體性發展首先體現為生命主體對生命本質、生命價值、意義的認識和理解。大部分學生能夠敬畏生命,對生命現象有正確的認識,對自己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具有比較明晰的學習動機,對生命價值有所體驗與感知。但有些學生不能正確理解生命的本質,情感冷漠,對于死亡現象存在一定程度的認識偏差,對生命價值的理解層次較淺,視野較窄,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意識相對較差,生命質量有待提高。[1]部分學生對自我認識不清,自信心不強,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較大,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在處理自我與他人、社會的關系上,考慮自己發展較多,而對他人、社會、國家的發展考慮較少,甚至將自我發展與社會發展、他人發展對立起來,導致同學之間缺乏彼此的關愛、合作,易出現惡性競爭,影響著同學間、師生間正常合作關系的建立,缺乏一個公民應有的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其結果既不利于自我發展,也不利于他人、社會的發展。
(二)價值觀迷茫,功利性太強,或缺乏自我發展的內在動機
實踐調查和文獻資料顯示,學生隨著年齡、閱歷、知識的增長,基本具備了承受生活壓力、經受挫折的能力和耐力,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但生命質量有待提高。面對改革開放多元價值觀并存的時代,一些學生生命主體意識缺乏,理想、信念模糊,常常滿足于當下的生活,對未來發展缺乏明確規劃,不懂得人生道路應如何選擇。有的對學習不感興趣,荒廢學業,整天癡迷網絡游戲而不能自拔。有的擯棄了傳統價值觀,而一味地追逐西方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欣賞、追逐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談權利、講報酬多;談義務、講責任少,唯利是圖意識強,奉獻他人、服務社會的意識較弱。有的學生心胸狹窄,內心孤獨,抗挫折能力較弱。在學業、戀愛、就業等方面一旦遇到困難,容易自暴自棄,甚至輕生。有的將自己的不良狀態遷就于他人、社會,出現報復社會,殺害他人的犯罪行為。
(三)學校對開展生命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
學校教育在學生成長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對生命的態度及認識,在很大程度上與學校對生命教育重要性認識有關。但是一些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對生命教育重視不夠。顧明遠先生曾針對當下的教育指出,“我們現在的教育弊端實在太嚴重,違背了教育的本質,壓抑了學生的發展。學生為考試而學習,不是為發展而學習,每天十幾個小時埋頭于沉重的作業負擔之中,身體健康受到傷害、思想品質得不到提高,學生的生命受到摧殘。”[2]學校過度重視智育、分數和成績,輕視德育、美育和體育,忽視人文精神教育,導致學生智商發展與情商發展的失衡,自我發展的內在動機缺乏,在較強的外在壓力下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就不難理解。
生命主體性教育是基于生命教育的基礎上,凸出對學生生命主體地位的尊重和對生命主體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生命潛能的激發,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敬畏生命是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基礎
生命主體性教育從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為出發點,突出對學生生命主體性的教育和培養,與核心素養的目標相一致。核心素養是影響學生終生發展的重要品質和關鍵能力,并日益成為世界許多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盡管許多國家對什么是核心素養內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他們確立核心素養的目的和依據、基本內容大體相同,即基于敬畏生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生命終身發展需要。我國2015年在學生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把核心素養概括為社會參與、自主發展和文化修養等三個大的方面,從學生生命主體性發展的視角突出了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生命主體性教育和核心素養提出的共同點都是基于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生命主體性發展的充分肯定。因為,一個不懂得生命為何物、不懂得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學生,是不可能自覺地善待生命;一個人理想信念缺失、精神迷茫的人是不可能成為生命自覺的人;一個以自我為中心,整天沉浸在自我得失、心胸狹隘、封閉保守的小圈子的人,也不可能自覺地擔負服務社會、國家的責任和使命。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生命主體性教育的共同點都是立足人的生命的現實需要,為了人的發展,服務于社會發展的需要。生命主體性發展具體體現在生命主體意識、生命主體能力、生命主體性人格、生命主體性情感等方面,構成核心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其中,生命主體意識是生命主體對人的生命本質、生命價值、生命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反映,學生生命主體意識直接影響著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狀況。學生對生命的關愛意識,是核心素養發展的基礎。學生擁有對生命關愛意識,才能夠激發學生發展的熱情和內在動力,才能夠在認識和改造客體的實踐活動中感受到生命的價值,體會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美好。否則,離開了對生命的關愛,核心素養的發展就失去了其內在的動力和熱情,變成了“單面人”或“機器人”。
(二)生命主體意識是引領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方向
生命主體性教育尊重學生生命主體地位,對學生人生發展道路的正確選擇起著引導的作用,影響著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方向。學生在規劃和選擇人生道路時,應自覺將自我價值追求和社會發展需要、社會主流價值趨向保持一致性。離開了社會發展需要,違背了社會發展的主流價值趨向,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就難以被社會所認可、接納。自我價值追求應注意從自身客觀現實條件出發,確定其可行性。缺乏現實基礎的人生價值追求,是不切實際的,是注定無法實現的。自我價值追求還應考慮其行為所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否則,違背社會發展潮流的價值追求,其行為必定是對他人、社會是有害的,最終也會有害于自己。
(三)生命主體性教育影響著學生不同人生態度和行為選擇
人生態度是學生對人生發展所持的積極或消極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生發展的成敗。生命主體性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表現在生活、學習中不僅對自我生命負責,而且對他人和社會負責。在行為上往往表現為踏實、勤奮、務實。生命主體性教育使學生堅信,作為生命主體,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都蘊含著無窮的創造智慧和潛能,都有能力控制和改變自己和周圍環境的關系,且能夠抵御各種外界的誘惑,把不利因素轉化成有利因素,把挫折和失敗變為成就人生的機遇和發展的動力,心懷夢想,不畏懼困難,執著前行,掌控命運,就能不斷創造生命的精彩,取得人生的成就。人生之所以美好,就在于生命中不斷有奇跡出現,這就是作為生命主體的人的偉大意義。
如何通過生命主體性教育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呢?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主張生命力發展的一切作為”[3]基于此,學校實施學生生命主體性教育,促進核心素養發展的策略主要體現為下列五個方面:
(一)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生命價值理念
敬畏生命,牢固樹立生命至上的生命意識。每個人都擁有生命權,它是人權理念的最高體現,是人權其他內容的基礎與出發點。我國憲法賦予每一個公民平等的生命權,不容侵犯和剝奪(法定條件除外)。珍愛生命,對學生來說應樹立關愛生命的意識,即養成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掌握適合自身的運動方法和技能,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等。這是確保高品質生活的基礎。這是因為人的生命是惟一的、不可逆的,生命的代價是無可補救的。這一點適用于對每一條人命的認知。”[4]關愛生命,體現在對人格尊嚴的尊重。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學過程是師生主體間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和引導,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和愛戴,二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過程,是師生教學相長的過程。(1)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以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和完整的人格為己任,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其個性發展的教育支持,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2)營造安全的、自由的、民主的、和諧的教學氛圍,留給學生足夠的自由安全的思考空間,把課堂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增加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機會,學做時間的主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的行為和思維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3)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成長。教師要善于運用啟發式、探究式、研討式、對話式等多種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探索,充分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要充分肯定學生的獨特想法,尊重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肯定和認同他們新奇的觀念和探索的熱情,減少對學生思維方式及行動方式的無謂限制,讓課堂成為一個跨越時空、心靈交匯的場所,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生機和活力,產生眷戀感、歸屬感、認同感,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樂園。[5]
此外,尊重學生生命和人格尊嚴,教師要嚴禁侵犯學生生命權、健康權、人格權等行為發生,嚴禁擅自剝奪學生的受教育權。
(二)引導學生樹立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擁有積極的、健康的生態意識是學生生命主體性發展的一項重要能力,也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著學生生命發展的整體狀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關愛一切生命,讓一切生命與自然、社會和諧相生。馬克思認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6]馬克思這句話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環境決定著人的活動,人的活動受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現實的人是對象化的社會存在物,不能脫離且必須依賴一定的環境才能生存和發展。這個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化環境。人一生下來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是給定的,不能自由選擇,諸如他生活所在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他的血緣關系、家庭狀況、社會關系、學校教育、生活習俗、民族傳統、宗教信仰等等,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人的性格、素質,甚至決定人的命運。二是人的活動又改變環境。人不是消極被動的存在物,而是積極能動的主體,他不僅可以趨利避害,利用環境給予的有利條件,擺脫環境所給予的束縛和限制,而且可以發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通過實踐活動,改變環境,達到環境和人的和諧。當然,所謂“和諧”也是相對的。外部世界、環境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他有自己的規律性,對人的作用總有兩面性,不可能完全滿足人的需要,何況人的需要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而人的認識和實踐能力又是有限的。因此,環境與人之間的矛盾將永遠存在,人只能通過正確的實踐活動不斷地予以解決。為了提高實踐活動的自覺性,避免盲目性,師生應樹立自然、社會與人和諧共生的生態意識,堅持科學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的新發展理念,保護環境,節約資源,養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凸顯學生自我發展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自我生命發展的主體,學校教育應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對學生生命主體性發展的教育和引導。學校只有關注每一個生命個體的發展需要和個性特點,激發學生發展的內在動機,增強其主體性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否則,生命教育就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正如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改革所認為,“真正人的教育,是充滿著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不再把教育簡單當作現存知識,直接傳遞的過程,而是看作生命與生命交往與溝通的過程,只有有了這種生命的溝通,才能深刻地實現對生命發展的影響。”事實上,只有在遵循生命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本質及價值,懂得生命發展的意義,養成敬畏生命、珍愛生命的意識,并自覺發揮生命的主體性,正確處理生命與自我、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生命主體意識、主體人格、主體能力的全面發展。生命主體性教育旨在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自覺教育,主動學習、大膽實踐,感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體驗人生的價值和幸福,成為一個自覺發展的生命主體。
(四)著重于學生健全人格、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和學生精神世界的成長
關愛生命,注重對學生健全人格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既是生命主體性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核心素養應具備的一項重要素養。每一代人的發展都是在既定條件下的進行的,受時代發展的影響和制約,同時,時代也為每個人的發展提供了際遇和機緣,引導學生擁有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是激發學生內在發展動力的有效途徑。生命主體性教育從關注學生生命生存和發展的實際狀況為切入點,遵循生命成長規律,在生活、學習和實踐活動中引導和教育學生對生命本質、生命價值、意義進行理性思考,引導學生做自我教育的導師,培養學生學會關愛自我,進而學會對親人、社會、自然的關愛。同時,還應關注學生精神世界的成長。精神成長是學生生命主體性發展的靈魂。沒有精神世界的成長,學生生命主體性發展就會失去目標和方向。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四青年節考察北京大學時強調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非常重要,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發展決定了其在未來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生命價值觀的養成對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生命主體性教育強調關注學生精神世界的成長,注重引導學生在所處的時代下謀劃人生,將思想與行動、內在與外在有機協調。
(五)加強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生命品質
審美教育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美育可以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使他們能正確地分析、看待周圍的人與事物,增強分辨美丑、善惡、是非的能力,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審美教育通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可活躍其科學思維,同時,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開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科學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和道德素養,使學生的創造靈感更活躍,并凈化與美化學生的心靈。[7]
審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生命品質。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兩個基本尺度。一方面,人們要了解和掌握外在于人的世界的規律性,取得科學的認識,作為自己行動的向導;另一方面,人們還要追尋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利益,使外部世界為己所用,獲得自身的發展和完善。人之所以能夠脫離動物界,人之所以能夠最終與動物相區別,根本原因就在于人能夠把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也就是外在尺度和內在尺度很好地結合起來,在掌握外部世界規律性的前提下實現自我的發展和完善。正如馬克思所言:“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8]美是真與善的統一,求真、向善、達美,是人立身處世的最為基本的追求,人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審美型存在物。對美的感知力、創造力與享用度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集中體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正是通過對美的追求而實現的,“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9]審美教育是人的本質需要,是培養和提升人的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六)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引導學生更好地珍愛生命
學校應大力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積極的生死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發展觀。
1.將生命教育融入學科課程教學。一是學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課教學,增設生命教育的內容,使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起源,認識和理解生命發展的本質、價值及意義,意識到隨意放棄生命、殘害生命是輕視生命、無視生命尊嚴的極端錯誤做法,學會敬畏和珍惜生命。同時也要使學生廣泛獲得死亡方面的哲學、社會學、倫理學等知識,理性的思考死亡在生命過程中所擔任的角色及死亡的價值所在。二是學校應將生命教育內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中。關注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等各個方面,旨在改善生命質量,使相關的內容融入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中,并增加足夠的重量,從而學生在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獲得協同全面發展。
2.開設生命哲學課程。在中小學、大學開設生命教育課,對生命教育進行系統的理論建構,借鑒和學習國外開展生命教育的好的做法及經驗,經過本土化改造,以適合我國學生發展特點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重視挖掘我國關于生命教育的傳統優秀文化思想,如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生為貴”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生態和諧相生思想等,都是生命教育的經典內容,值得進一步弘揚。
[1]連淑芳,魏傳成.當代大學生生命意識狀況調查報告[J].思想理論教育,2007,(02):61.
[2]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13,(9).
[3]王兆生.從焦慮視角探尋與解讀生命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4,(2).
[4]甘紹平.以人為本的生命價值理念[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3):72.
[5]殷世東.讓課堂成為詩意棲息地[J].教育研究,2016,(3):124-12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4.
[7]李志厚等.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實然與應然分析[J].教育力量與實踐,2016,(16):21.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9]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39.
(責任編輯:曾慶偉)
李鳳堂/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改革
*本論文是筆者主持的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青少年生命主體性和諧發展與教育”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BE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