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泗洪縣上塘中心小學 付金練
優化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策略探究
江蘇省泗洪縣上塘中心小學 付金練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夯實學生的基礎能力,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性知識,這是非常必要的,也符合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情。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也較多,包括生字詞的學習、閱讀教學、作文創作教學等等。其中生字詞的教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深度學習的鋪墊和工具。識字教學看上去非常簡單,就是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生字詞就可以了,但是有效的教學不是灌輸,有效的學習不是被動的接受和死記硬背,而應該是寓教于樂,最終實現知識的掌握和相關能力的拓展。
在以往的識字教學中,語文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和主宰者,他們怎么講授知識,采取何種方式講解都是教師說的算,往往教師制定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做出什么樣的教學設計都是從教情出發的,也就是說老師只考慮自身的因素,忽略了學生因素,往往這樣的教學效果是非常糟糕的,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淡薄,學習效果不佳。新形勢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思維,轉變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把課堂還給學生,緊緊圍繞著學情和教學內容,整合相關的教學因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小學生天性愛玩,那么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的偏好出發,采取游戲教學的模式,實現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參與度,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這樣下來學生的學習效果肯定會大大提升。小學語文生字詞的教學也非常的有意思,教師可以按照漢字的規律和寓意開展教學,把漢字教學融入到相關的游戲當中。例如在講授“碧”漢字的時候,由于筆畫較多,寫起來看上去有些麻煩,學生頓時之間就覺得難度太大,掌握效果也就不理想了。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創新教學思維,優化教學過程,巧妙的從學情出發,做出這樣的設計:在同一個石頭上,坐著白先生和王女士兩個人,猜猜這個字是哪一個,學生一看就知道是“碧”字,并且能瞬間掌握這個生字。再比如學習“思”的時候,教師可以出謎語:十張口,一顆心。游戲教學符合小學生學習的狀態和學習的心理,實現了寓教于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能促進識字教學質量的提升。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過程中,貴在教學方法的展示和學習方法的掌握,漢字教學有規律可循,但是也可以結合教學實踐的發展探索新的教學規律。漢字寓意深刻,包羅萬象,每一個漢字背后都有一定的故事。要想提升識字教學的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興趣得到激發固然重要,如果學生的學習能力或者掌握的知識有限也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效果。為此,提升學生字詞的掌握數量也非常關鍵。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被老師的講解所吸引,那么學生就會集中注意力,專心的認真學習了。比如我在講授“從”字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這樣解釋,首先是兩個人,一個人跟在另外一個人后面,兩人相伴而行這就是“從”。又如漢字“好”,首先把漢字拆解成一個“女”字和一個“子”字,一個家庭有一子一女就是圓滿,這就是“好”。再如講解漢字“令”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這樣解釋:孩子們今天你們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如果在學習上你“今”天比別人努力一點點,那么明天就有可能命“令”他們,做生活中的強者,這就是從“今”到“令”的解讀。識字教學中開展漢字的拆解不但可以讓學生領略漢字的魅力,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能簡化識字教學,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了解漢字的意思,掌握住漢字的拼音和寫法,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我國的漢字教學看上去非常簡單,但是在操作的過程中就會顯示出一定的難度。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漢字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和差異性,在開展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必須有效的把握漢字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并運用漢字之間的關聯性服務與識字教學。中國的漢字可以依據漢字的音、形、義等某一方面的特點,進行集中教學,讓學生逐步掌握識字方法,逐步提高識字能力。如:“跳”與“跑”、“行”和“形”,我就讓學生認真的觀察兩字的異同之處,通過觀察,學生總結出兩個字都有足字旁,都跟腳有關系,這樣學生就可以區別對待了。在眾多的漢字中,很多的漢字之間都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在音形意上都存在一定的聯系,那么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就可以巧妙的做好漢字歸類,提升教學質量。在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做個有心人,精心的備課、備學情、備教法,做好漢字教學的設計,依據相關的漢字形式把生字詞分類,對于易混淆的漢字要重點講解,讓學生能有效的區分開來,并且能巧妙的運用,這樣才能提升漢字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識字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除了上述筆者的論述之外,還有其他的方法。無論采取哪種識字教學的方法都必須緊緊圍繞著教學內容和學情,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簡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最大限度的提升識字教學的有效性。當然識字教學是過程教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需要在教學中耐得住性子,不急于求成,同時敢于創新教學模式,依據課堂的變化調整教學思維和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