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亦欣,劉志軍
(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
處境不利兒童抗挫折能力的提升策略
張亦欣,劉志軍
(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兒童階段抗挫折能力的發展是形成個體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處境不利兒童通常會面臨更多的挫折,因此對他們抗挫能力的培養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在梳理我國學者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關注處境不利兒童的窘況,強調了培養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并從主客觀不利、早期近期不利和多因素等三方面分析造成兒童處境不利的復雜緣由,嘗試從積極品質、個體優勢和品性發展等積極心理學視角為處境不利兒童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提供一些有效建議。
處境不利兒童;抗挫能力;教育
當前國外研究者提出的“處境不利兒童”這一概念,是用以概括在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以及心理環境上處于不利地位的這類兒童,他們由于身處不利環境中而使其生存、地位、受教育與發展機會受到影響或制約[1]。從國內有關處境不利兒童的研究來看,處境不利兒童面臨的問題頗多。他們在完成任務時,容易產生放棄心理,不能很好的發揮合作精神;在交往過程中常常表現得沒有安全感,容易對教師的批評和同伴間的摩擦無法容忍,產生抵觸情緒,并且自尊心或自卑心過強,容易造成偏見和矛盾;處于困難情境中,通常表現為哭泣,急躁或逃避,缺乏耐心,依賴性強,溝通能力較差。即使有家長老師的幫助,也難以很快學會排解挫折的方法,難以在短時間內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只有極少數能夠采取積極的處理方法。
處境不利對兒童造成的一系列困難和挑戰,促使兒童需要獲得一種擺脫困難、避免心理和行為失常的耐受能力,也就是抗挫折能力[2]。在處境不利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挫折”參與度是非常高的。培養抗挫折能力的目的就是在于提高兒童適應挫折、抵抗挫折和應付挫折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幫助兒童抑制遭受挫折后的消極心理,使其學會如何在不同環境下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從而獲得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3]。總之,培養抗挫折能力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兒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育和成熟。
2.1 客觀不利與主觀不利并存
根據不利境況的存在形式和來源,可分為客觀不利和主觀不利。兒童的客觀不利境況主要分為社會處境不利和家庭處境不利。其中最主要的是來自家庭,比如父母離異、家庭經濟陷入困境、父母教養方式不當等客觀因素。另一方面指的就是在家庭以外,主要來自學校的不利處境,包括教師的教育不當、學校的管理欠妥、同伴的攻擊與欺負等等。當然,也有自然災害和社會突發性事件造成的客觀不利境況,對兒童成長產生不良影響。
對于主觀不利因素的影響,從辯證的角度來考量,內因或主觀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從心理角度來考慮,對于主觀意識尚不成熟的兒童,其行為具有一定的從屬性,即從屬于與之相關的外部人和事的影響,從而導致處境不利兒童產生受挫體驗,影響抗挫折能力的發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兒童個體趨于成熟,主客觀因素對兒童的影響,會發生雙向可逆性。不利的客觀因素可能使這些主觀因素發生變化,容易讓兒童產生更多的負面情緒;主觀不利擴大化了客觀的不利因素,增加了不利處境帶來的負面影響[4]。所以主客觀不利的相互影響會導致嚴重的惡性循環。
2.2 單方面不利與多方面不利交織
處境不利兒童的成因一般比較復雜多樣,既有單方面不利的影響,又有多方面不利的制約。教育時,既要從多方面不利來全面考慮問題,又要擅于從單方面的突出不利入手來找到問題的突破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就單方面不利的影響而言,可能受個體人格特征、家庭不利環境、學校教育受挫、同伴不良影響及社會大背景等因素的綜合影響[5]。單方面的因素對兒童造成的不利影響,較多出現于學齡前兒童中,且多半來自于家庭的重大事件,這種不利影響是持續的和長期的。隨著個體逐漸走向成熟,多方面不利的影響成為主要因素,也就使得兒童必須面對各種各樣的不利處境。已有研究表明,在家庭不利處境中兒童心理發展長期受到干擾和打擊,在進入學校后,會使其學習興趣以及同伴交往都處于不利境況,出現多方面的不利處境,他們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更會因不同的情境而受到不同的消極影響。對其漫長的人生道路而言,單方面不利與多方面不利交織在一起,影響也將是深遠的。
2.3 早期不利與近期不利的共振
兒童與家庭的接觸是最多的。處境不利兒童的童年大多是不穩定的,導致兒童早期處于家庭功能不健全或不能正常運行的不利處境,其中就包括單親家庭、重組家庭、隔代撫養家庭等[1]。這些不利因素,使兒童在早期個人發展中存在情緒發展障礙,造成適應性較差,消極人格雛形形成。
當早期不利因素與近期不利因素發生碰撞時,就會嚴重影響兒童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早期處于不利處境中的兒童,在走進學校后,在他們遭遇近期的一些不利處境時,比如考試失利、同伴關系惡化等狀況,潛在的不利因素容易導致其無法對一些近期發生的事件帶來的心理壓力進行合理消化,從而帶來很多的消極影響,比如孤獨、焦慮、壓抑,甚至會引起學習倦怠和學校恐懼等等,使他們在學校的處境也變得不利;走向社會后,早期受到不利處境消極影響的兒童,在許多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缺陷,將繼續面臨就業困難等社會不利處境,使他們長期不能擺脫困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早期的處境是影響兒童成長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它既關系到兒童近期情緒也牽動著兒童的長期發展。
3.1 強化內部積極品質,突破客觀不利
本文從積極心理學視角,通過提升處境不利兒童自信、樂觀和勇敢三個品質,形成正向的心理機制和行為方式,從而突破客觀不利境況。
首先,教育者應盡可能讓處境不利兒童體驗成功,建立自信。當客觀不利處境存在時,自信心較強的兒童在別人否定自己時,依然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愿意積極地去化解不利因素。自信心主要來自兒童的成功經驗和成人的積極評價。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學校教育中,應該多注意鼓勵他們,適時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再者,希望與樂觀是積極認知和情緒體驗,也是一種心理資本和人格力量[6]。幫助處境不利兒童提升樂觀的品質,能夠使兒童認識到挫折的兩面性,即一方面使人經歷心理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可以給人磨練的機會。樂觀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它能成為處境不利兒童面對挫折時最強有力的精神支柱,減少客觀不利因素對自身的困擾[6]。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兒童很少有機會獨自面對挫折情境,他們對父母也有著較強的依賴感。尤其是客觀處境不利兒童面臨挫折情境時,都會存在某種程度上的畏懼心理,出現回避和退縮傾向。兒童年齡較小,面臨挫折時不能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抗挫折能力,需要指引他們努力的方向,形成積極的反應方式。家長和教師作為外在力量,就要鼓勵兒童勇敢面對,幫助其克服對挫折的逃避心理,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用正確的途徑培養積極的品質。
3.2 培養個體優勢,消解多方不利
以個體優勢視角來看,個體是自己問題解決的專家,任何解決問題的資源都存在于個體身上。發現和利用個體現有的資源和優勢,是個體抗挫折能力提升的關鍵。任何困難與問題都是多種因素組合成的,當兒童處在不利境況中,回避逆境是不可能的。然而,不利處境有可能帶來問題,也有可能激活生命的潛能。處境不利兒童的很多行為不一定是合適的,但是具有一定功能。
一方面,要幫助兒童建立合理的自我認識和評價,從不同角度來看待自身處境,而不再是一味投身于應對多方不利因素本身,這樣既挖掘了個體的內在潛力,面對挫折時也能有意識地去嘗試排解;另一方面,把注意力專注于發揮個體優勢,發揚閃光點,改善弱點,這樣無論是面對單方面的重大不利事件,還是多種不利因素同時出現,個體的優勢都可以轉化不利處境所帶來的困難,提供積極的心理保障。所以,在教育和生活中,通過挖掘和培養兒童更多更持久的個體優勢,幫助其調動外在資源,提升抗挫折能力,最終達到助人自助。
3.3 重視品性發展,克服不利延伸
處在一個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的時代,品性教育與智育同等重要。重視品性的發展,不僅能使人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在面對不利處境中時,能夠表現出堅韌的定力和自我約束意識,克服處境不利延伸出來更多的問題;還可以為兒童在困境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個體的品性形成與發展是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之下而產生的結果。處境不利兒童在這個過程中,受到許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使得品性的健康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
兒童早期的學習過程很大程度是模仿過程,家長在其品性教育中應給兒童起到一個榜樣作用。然而,處境不利兒童最主要是來自家庭處境不利,所以要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影響充分調動并利用起來,讓處境不利兒童在學校與家庭的互動中,得到教育的一貫影響,促進品性的健康發展,內化教育的真正力量。
處境不利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承受和經歷更多的挫折,教育者必須重視其抗挫折能力的提升,從強化內部積極品質、培養個體優勢、重視品性發展三方面入手提升抗挫折能力,幫助其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筆者認為,培養處境不利兒童的抗挫能力,僅靠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單方面的進行是難以取得好效果的,必須把學校和家庭結合起來共同教育。最好能在過程中咨詢一些兒童心理專家的意見。同時,家庭和學校以及社會也要努力從根本上盡可能改善不利于兒童成長的處境,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為其終身發展提供積極的心理保障。
[1] 解翠玲.健全和完善我國處境不利兒童理論體系的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12(4):58-60.
[2] 麥小雪.兒童抗挫折能力培養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3] 周路平,熊薇,歐倩芝.外來務工家庭學齡兒童學習適應調查研究——以長沙市岳麓區××小學為例[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12-116.
[4] 鄭信軍,岑國禎.家庭處境不利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6,29(3):747-751.
[5] 桂林.試論當前我國處境不利兒童的構成[J].教育探究,2011,6(3):34-38.
[6] 劉慧婷.希望與樂觀:對心理危機預警干預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學,2013.
(責任校對 游星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1.044
20160627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DBA110183)
張亦欣(1991- ),女,湖南鳳凰人,碩士生,主要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B84
A
1674-5884(2016)11-01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