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穎
(中南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
為創新引航:從大學校長演講看創新人才培養
魏穎
(中南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大學校長的演講體現著高等學府的教育理念、辦學精神和人文情懷,把握著時代發展的脈搏。民國大學校長的演講從大學精神、教育目的和實現途徑等方面談到了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問題,并提供了建設性觀點。邁入21世紀,創新創業教育成為教育部改革高校的突破點和切入點,通過張堯學校長發表的系列演講,我們可以看到當代大學校長對民國時期學術傳統的承續,以及對創新人才培養強大的引導和精神感召作用。
大學校長;創新人才;學術生態環境;精神感召
大學校長的演講體現著高等學府的教育理念、辦學精神和人文情懷,把握著時代發展的脈搏,對學生的發展與創造力生成起著舉足輕重的引導和精神感召作用。優秀的校長演講,不僅在學生中激起強大的反響,而且通過各種媒體傳播到社會的各個層面,關系到大學形象和社會聲譽,繼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與進步。本文所關注的是大學校長的演講與創新人才培養之間有何內在聯系、民國校長的教育思想是否仍有承續、當代大學校長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上有何與時俱進的思考,相關問題尚被學界忽略,也是筆者著重探討的。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打開了封閉的國門,落后的中國必須向西方先進文化學習,成為一代學人敏銳意識到的問題。民國時期的大學校長蔡元培、張伯苓、梅貽琦、蔣夢麟等都有過赴歐美考察向西方學習的經歷,他們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價值就滲透在其系列演講中。他們立足于民族長遠的根本利益,從大學精神、教育目的和實現途徑等方面都直接或間接地談到了高等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問題,為維系民族的文化命脈提供了建設性的觀點。透過這些演講,可以看到民國校長對造就學問家、大師,或者說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所做的思考和努力方向。
首先,以學問家、大師為引領,以人格塑造為中心。早年,蔡元培先生棄官辦學,目的就是要“培養革新之人才”,而革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人格塑造。在1917年的北大就職演說中,蔡元培校長談到:“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在做好學問的基礎上,“發揚學生自動之精神,而引起其服務社會之習慣。”[1]蔡元培一方面強調鉆研學問的刻苦精神,另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強調學問與服務社會相結合。當時北大組織的國民社、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等社團組織就發揮了這樣的功能,在社會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在1918年北大開學典禮上,蔡元培再一次談到人格的重要性:“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2]這里的“學問家”指才能卓越、人格高尚、引領學界的人物。蔡元培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針,對北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短短兩三年時間內聘請到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錢玄同、梁漱溟、徐悲鴻、李四光、魯迅等學者來北大任教,北大因此有了中國大學史上空前輝煌的名師陣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成就了北大的創新精神,同時感召了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許多高校。1932年,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開學典禮中講到:“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2]在梅貽琦看來,大學優劣取決于大師的多少,而不是大樓的數量和高低。 “凡能領學生做學問的教授,必能指導學生如何做人,因為求學與做人是兩相關聯的。凡能真誠努力做學問的,他們做人亦必不取巧,不偷懶,不作偽,故其學問事業終有成就。”[2]梅貽琦先生認為,大學聘請大師、教授,在專業上的知識引導還只是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身上表現出的科學精神、治學態度和家國情懷對學生所起的表率和感召作用。
處在民族危亡的時代,蔡元培、梅貽琦以校長身份領導北大、清華,自覺承擔起為民族保存學術文化命脈的重任,將“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使命感糅合在以“學術自由”為宗旨的教育事業中,在當時內憂外患、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培養出大批杰出人才,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轉折作用。
其次,以社會使命感為動力,以學術自由為宗旨。在蔡元培倡導的“學術自由”的基礎上,蔣夢麟校長在1920年北京大學的開學演說中進一步闡明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他將這組關系比作“雙馬車”,“定要兩匹馬步驟和諧,這車才能走得快利。”蔣夢麟認為,張揚個性主義與社會責任感應該是統一的:一方面,大學里如果沒有張揚個性主義的學術自由,就沒有思想的碰撞,更談不上創造性火花的產生;另一方面,這種以學術自由為宗旨的個性主義并非自私自利,而是“以謀社會的發達”[2]的個性主義;與之不謀而合的是,南開大學的創始人張伯苓在南開校訓中提出“日新月異,允公允能”,即培養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與服務社會之能力”[3]。“允公”是一種社會道德的培養;“允能”則是一種個人能力的磨練。有了“公”,即具備了為國為民的使命感,個人能力在社會變革提供的時機中就會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大、清華、南開3所大學的校長與教育部磋商后決定將三校聯合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后命名為西南聯合大學)。同年11月1日,長沙臨時大學開始正式上課,這個日子以后就成為西南聯合大學的校慶日。作為一所與抗戰共始終的大學,西南聯大存在了9年,從1937年到1946年,戰爭雖然對學術產生了一定影響,卻沒有毀滅這所大學的根基。西南聯大以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為常務委員,主持校務,集中了北大、清華、南開3所大學的名流學者,并在三校原有的精神傳統基礎上,經過調整、整合和創新形成了“剛毅堅卓”的西南聯大精神。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西南聯大沒有將教育簡單地轉化為以政治為統帥的戰時教育,而是尋求符合民族與社會長遠利益的結合點,創造出了以“學術自由”為靈魂的世界一流大學的教育模式,維系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在西南聯大從組建到解散的9年中,培養了近2 500余名畢業生,數量不多卻人才輩出:建國后,西南聯大師生中先后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54人(學生8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學生),有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鄧稼先、周培源、朱光亞、王希季等8人獲“兩彈一星”功勛獎;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征鎰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還有人工合成胰島素的核心成員鄒承魯,成為人文社會科學家的任繼愈、何炳棣、王浩等等。如此眾多的學界泰斗和頂尖級創新人才誕生并成長于在血雨腥風中飄搖的西南聯大,不能不說是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
抗戰勝利后,西南聯大作為一所大學的實體消失了,但它的學術傳統卻時時被人提起:從教授治校到教授之間相互聽講;從各種學術流派和觀點的百家爭鳴到重視通識教育;從視學術自由為生命到為自由而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西南聯大的學術傳統有著極其珍貴的價值,至今仍影響著中國高等教育的大學精神和辦學理念。
21世紀,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以科技和創新人才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成為國際競爭的基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戰略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必然選擇和發展趨勢[4]。雖然今天距離蔡元培、梅貽琦的時代,歷史的天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革故鼎新,將學術作為追求真知與關懷現實的紐帶的大學精神并沒有改變;民國校長滿懷理想和抱負,自強不息,思考民族未來的開放思想也未成為絕響;他們為了實現民族復興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人才的“中國夢”至今仍是新世紀大學校長演講的主旋律:“當前的中國正在進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嶄新階段。大學日益成為引領社會發展的思想庫,科技文化創新創意的內源頭,創新型領袖人才培養的高地。”[5](張杰校長在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典禮上的講話);“我盼望中大畢業生能虛懷若谷,以遠大眼光、包容態度,帶領我們的時代。我盼望中大畢業生能恪守道德,做好本分,不要為了個人利益,埋沒良知。我盼望中大畢業生能認識時代,引領潮流,不流俗、不盲從,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6](沈祖堯校長在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典禮上的講話);“大家要把視野放長遠一點,要看到學科在今后10年、20年或者更遠時間里的發展趨勢,再結合自身的基礎條件和優勢,看在哪些方面能夠做得出有影響的東西來,要把自己的優勢,與國家發展建設的需求緊密結合,與民族復興的遠大理想緊密結合。”[7](張堯學校長在中南大學科研與人才研討會上的講話)……限于篇幅,這里不再一一贅述,僅以中南大學為個案,來進一步探討大學校長演講對創新人才培養的引導和精神感召作用。
在中南大學的四屆二次教代會、工代會上,張堯學校長做了題為“聚焦目標 深化改革 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和創新能力”的報告,報告中談到:“中國經濟到現在一直是資源經濟,要實現經濟轉型,必須依靠創新驅動,用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品拉動經濟發展。大學作為創新的重要主體之一,其創新能力和水平不能滿足國家新常態發展的需要,導致出現暫時的經濟下行壓力。如果大學能產出更多創新產品,拉動經濟上行,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就能上一個新臺階。”在創新驅動戰略下,中南大學被教育部、人社部、國資委授予“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面向實踐、面向社會、面向生活開展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創新人才培養活動,表現出強大的科研競爭力,并在培育和提升學生創意、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方面作出了顯著成績: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立項5 000余項;426人次獲國際獎項,2 545人次獲國家級獎項;中南大學進入ESI世界前1%的學科總數達到10個。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劉延東、張高麗副總理等在內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來到中南大學進行視察,對中南大學的改革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各方面的工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中南大學正逐步實現“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陶行知)的理想境界。
創新成果的大量涌現離不開制度環境和學術生態環境,從張堯學校長發表的系列演講里,可以看到中南大學回應時代要求所做的與時俱進的思考和探索,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一是張揚個性,改善辦學條件和學術生態環境。創造潛能的開發需要張揚個性,需要相對寬松、自由的教育環境,張堯學校長反復提到:“在大學里,我們怎么學習呢?就是要張揚個性,在學好知識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所以,我送大家八個字:張揚個性、提高能力。”常言道,“有高山者必有深谷,有奇才者必有怪癖”,那些創造稟賦超常的人往往敢于突破原有的格局和觀念,表現出比常人更多的缺點。對待這些有著特立獨行個性的學生更需要有一個寬容的教育環境,營造自由、民主、開放的學風。對此,張堯學校長在開學典禮上幽默地談到:“我們應該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內創造性地行動。你們可以上房揭瓦,但不可以違規違法;可以喝點小酒、談談戀愛,但不可以道德敗壞;可以偶爾上上網玩玩游戲,但不可以影響舍友休息;可以學得輕松一點、全面一點,但千萬不要補考、不要掛科、不要作弊,更不許不尊重老師!”在張堯學校長看來,書本不是唯一的,分數也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要在學習過程中找到興趣點,做到能力、知識和興趣的融會貫通,培養打破常規的思考力。
在張堯學校長的領導下,中南大學的辦學條件和學術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至2015年底,完成基建投資約6億元,竣工房屋建筑面積約13.8萬平方米,生均住房面積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投入3.76億元完成1 093項修繕項目,改善校園生活環境;投入約2億元用于改善學生生活條件,其中投入1億元在教學樓和學生宿舍安裝空調9 073臺,79棟學生宿舍實現開水供應;投入9.16億元采購儀器設備,其中10萬元以上的大型精密貴重儀器設備1 298臺;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籌集3億多元建設“數字中南”;全面實施教授(副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制度。教授給本科生上課比例連續3年保持在95%以上,其中專業課100%、公共課90.7%;投入9 489萬元,啟動實施“創新驅動計劃”;投入教學改革經費3億多元,推進“開放式精品示范課堂計劃”;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投入2.1億元搭建公共基礎、學科大類、專業創新和校企共建等四類實驗教學平臺,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時間整體超過16小時/天;教職工收入總體實現了翻番……辦學的設施硬件明顯提升了,學術生態環境也逐步向良性發展,學生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習、成長,自然能夠“學得輕松一點、全面一點”,更有利于創造。
二是以價值塑造為中心,強調科學與人文相結合。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型的階段,不僅面臨社會轉型的沖擊,而且需要面對各種競爭和就業壓力,重視價值觀的塑造顯得尤其重要。鑒于此,張堯學校長在演講中談到:“金錢物欲的東西影響到了大學,而大學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還是我們的管理層都受到一定的侵蝕”,“如果這樣發展下去的話,它就不是創新能力足不足的問題,因為大家太重結果,太重功利性的東西,沒有建立一個好好做學問的價值觀。這就使得高校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甚至在為社會服務等方面出現問題。”這里的“好好做學問的價值觀”其實是一種摒棄拜金主義與功利主義,為經世濟民而努力學習,提升創新能力的價值觀。
在價值觀塑造與創造力生成的關系上,張堯學校長認為關鍵在于公能兼濟,將個人利益與國家民族的利益融為一體。在2015年畢業生典禮上,張堯學校長發表了“做祖國最需要的人”的演講:“只有當你個人的價值取向和國家需求一致的時候,人生才會大放異彩!”個人的才華只有服務于社會、國家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為了強調價值觀的重要性,張堯學校長甚至將價值觀塑造擺在創新的前面,“創新重要,但走在創新之前的,應該是人類良知的傳承和學生價值觀的塑造。”事實上,科技創新成果研制出來并非純技術操作,而是科學與人文的結合:一方面,從創新理念到創新研究成果的轉化是個復雜艱難的過程,有的還要形成多學科融合、多技術集成、多團隊合作的協同創新模式,在這過程中,不僅需要專業技能,而且涉及到團隊合作精神、刻苦鉆研的意志力、以及厚德載物的奉獻精神;另一方面,創新靈感的產生往往從面向社會、面向生活的實踐中來,離不開求真務實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擔當。譬如中南大學芒果團隊2014年開發的“手繪心語”軟件就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典范:“手繪心語”是一款能實現盲人、普通人、聾啞人之間無障礙溝通的軟件,發明的靈感來自團隊成員參加了在特殊教育學校當自愿者的活動。團隊志愿者原以為聾啞人和盲人可以交流,在活動中卻發現這兩類殘疾人根本無法交流,不能進行缺陷和優勢互補,于是萌生了為聾啞人和盲人開發一個能夠便捷交流的軟件的想法。“手繪心語”軟件開發成功后,因為創意獨特,實用性強,獲得專家組的一致青睞,并以全票支持的優勢成為第七屆“英特爾杯”全國大學生軟件創新大賽特等獎的得主。可見,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文情懷,如果沒有崇高的價值觀做底蘊,創新不過是“無緣之水,無本之木”。
綜上,我們今天關注創新人才培養,不應忽視校長演講所帶來的影響,以及由此而生成的制度環境和學術生態環境。在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盛行的今天,必須有一種高瞻遠矚的聲音發出來,引導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制度環境和學術生態環境,才能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原動力。如何聚焦“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戰略目標?如何積極構建現代大學教育的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和管理體系?如何調整優化學科結構,以一流的創新人才、一流的學科建設帶動一流的大學建設?當下的中國大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 儲朝暉.中國大學精神的歷史與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2] 楊叔子.中國著名大學校長開學訓詞[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3] 智效民.八位大學校長[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
[4] 劉娟.知識創新應用于高校行政工作的統計回歸分析[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108-113.
[5] 張杰.在成長中選擇堅守[N].上海科技報,2013-07-05(6).
[6] 沈祖堯.不流俗不盲從,不負此生[N].人民日報,2014-07-15(8).
[7] 張堯學.大學科研亟須回歸興趣回歸學術[N].光明日報,2016-07-26(16).
(責任校對 莫秀珍)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1.052
20160620
湖南省社科規劃辦基金項目(13YBA335);湖南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JG2015B015);中南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2015JGA03)
魏穎(1971-),女,湖南長沙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創新教育與文化批評研究。
G641
A
1674-5884(2016)11-01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