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雄鷹 王 穎
日本大學入學考試中的綜合評價研究*
●李雄鷹王穎
日本現行的統一性與多樣性并存的大學入學考試綜合評價制度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過程,其在高等教育向大眾化發展的過程中,始終謀求大學入學考試多元化,積極探索符合日本國情的大學入學考試評價體系,最終形成了全國統一招考和各大學組織考試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既保障了高校招生的自主權,又促進了高中教育的多樣化發展。日本與我國在考試觀、學歷觀以及考試制度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兩個國家都重視考試的作用。探析日本大學入學考試評價的發展與改革,總結其特點和經驗,對我國高考改革實踐過程有著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
日本;大學入學考試;綜合評價
日本一直以來都將教育改革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力引進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積極摸索切合本國國情、科學合理的高等教育制度。二戰后,日本將“均等的受教育機會”、“培養德智體協調發展人才”、“趕超西方文明”等思想作為指導,對高校的入學考試評價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由一個戰敗國迅速上升為世界經濟強國。[1]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經濟的發達與其高校入學考試制度的改革是分不開的。
由于日本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因此,特別強調以考試成績選拔人才,自然就非常重視學歷。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大學入學考試評價制度歷經變遷,多次改革,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明治維新”時期
為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日本從歐洲引進大學制度,于1868年頒布了《帝國大學令》,明確了高校的招生標準。[2]1877年,日本建立了最早的大學——東京大學,開始有了大學的招考制度。[3]1895-1944年期間,日本一貫實施較為嚴格的入學選拔制度,具體由學科考試(筆試)、面試、身體檢查等構成。在1886-1901年間,日本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大學入學考試制度,主要由各大學獨自安排進行。1902年開始統一考試,1908年,統一考試被廢止,又回到單獨選拔招生體制,但與之前單獨選拔有所區別的是,文部省對考試內容作了規定,高校不能擅自進行更改。1917年,單獨選拔制度又被廢止,制訂了新的《高等學校、大學預科入學者選拔規程》,重新采用統一考試、綜合選拔的方式。1919年,日本頒布《改正高等學校令》,統一考試再次遭遇廢止,改為統一考試單獨選拔。1927年日本又對入學考試予以調整,要求將考生初中的學業成績與入學考試成績統一起來決定是否可錄取;1940年,高校校長聯席會提出了“綜合評價、擇優錄取”的方針,1941年起采用“共同考試”、“單獨選拔”、“綜合評價”、“擇優錄取”的十六字方針。選拔辦法是:根據畢業學校校長的調查書、筆試和口試成績、體檢結果綜合評定,選拔各方面均為優秀者;[4]筆試由文部省統一命題,各校負責考試;重視口試,全面考核學生基本素質。
(二)“二戰”結束后
“二戰”后,日本受美國模式影響,開始推行新制大學,并對高等教育的體制進行了改革,高校的招生考試制度也進行了多次整改。1947年在高中實施智力測驗。[5]1948年改為升學適應性測驗與知識測驗并用的評價選拔方式,這是戰后初期日本大學入學選拔的重要特色。戰后知識測驗的科目和方式有所變化,取消了固定科目,采用選考科目制。升學適應性測驗是用心理學的方法考察考生的大學適應能力,目的在于測定考生進入大學學習所應具備的能力以及適合學習文科抑或理科所應具備的智能。升學適應性測驗主要考查考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內容包括三部分即:一般能力、文科能力、理科能力,一般問題占50%,內容為造句、語詞、數學(算術推理)、完成題(論述);文科問題占25%,考讀解與作文;理科問題占25%,考空間關系、簡單的理科實驗報告與圖表。理科問題(A)、文科問題(B)滿分為20,一般問題(C)滿分為40,總分80。運用升學適應性測驗意在考察考生的智力與學習能力,避免單純偏向知識測驗的方式。但由于未解決好命題內容、考試方法、評分標準等問題,效果并不十分滿意,不得不于1955年取消,又回到以學力測驗、知識考試為主的考試老路上去。[6]
(三)20世紀60—80年代
1955年升學適應性測驗被廢止后,改為各大學自行考試,以知識考試為主,但社會各界對此做法很不滿意。文部省于1963年設立統一的大學入學考試試點,稱其為“能力測驗”。該試點采用“學力考試+升學適應性考試+職業適應性考試”的方式進行檢測。但最終很少有大學將此次“能力測驗”的成績列入考生的入學條件,很多大學持有抵觸態度,因此,該項試點不得不于1968年廢止。[7]1975年,日本國立大學協會在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全國統一考試的建議,1977年文部省采納意見并成立了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頒布統一的考試大綱,1979年統一考試制度付諸實施。最終,日本形成了“全國共同學力第一次考試”和“各高校自行組織的測試”的制度,這一考試評價制度從1979年沿用到1989年。
(四)20世紀90年代以來
日本兩階段考試評價模式在實踐中也出現不少問題,各大學過于倚重第一次考試成績,并按照總分依次錄取,使得大學出現了嚴重的成績序列化傾向。甚至有部分大學僅僅依據第一次考試的結果決定是否錄取考生,因此,高中學校為提高升學率不斷地考查學生。為改變這一狀況,1985年,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提出,一個新的共同測驗將會替代“共同第一次考試”。[8]1990年,日本開始執行分兩次的新的考試,第一次為大學入學中心考試,考試的主導思想是不讓考試成為難為考生的關卡,注重考查考生的能力。第二次考試采用更加個性化、特色化的方式,使用面試、小論文等選拔方式,從多角度、多方面、使用多種形式綜合評價考生的適應性與能力。[9]這種“中心考試”的入學考試評價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目前,日本實行的入學選拔制度是統考和自行組織考試并用,集統一性與多樣性于一起的大學入學考試評價體系。除了參加考試之外,將會從各方面綜合考察學生,實行擇優錄取。
(一)全國統一考試
全國統一考試由大學入學中心組織實施,是對考生高中階段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考核。大學入學中心負責命題,不允許出難題、偏題和怪題。在命題過程中,學科、科目及其范圍不僅要全面把握對高中教育的影響,而且要體現各大學靈活多樣的入學選拔手段。[10]考試題型全部為標準化選擇題。考試結束10天后公布考試結果,內容包含考生總數、各校報考人數,各科分類成績,錄取標準分數線,全國平均成績,最高、最低分數等。考試內容由入學考試中心根據教學大綱命題。考試科目共分為6個學科,高校從其中選擇不同的考試科目,如下:
外語——從英、法、韓、德、漢語中任選一門,各200分;
國語——包括現代文、古文和寫作,共200分;
數學——包括普通數學和專門數學,各200分,任選一門;
理科——包括基礎理科200分,物理100分,化學100分,生物100分,地球物理100分,任選兩門,共200分;
公民——包括倫理、社會、政治等,每科100分,任選一門;
地理、歷史——包括日本地理、歷史、世界歷史等,每科100分,任選一門。
以上各科的滿分共計1000分。
(二)各高校自行組織的第二次考試內容
第二次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各大學根據需求自行確定,方式主要有口試、筆試和實際操作等。[11]為了能給考生提供多次考試機會,各大學采用“連續方式——事后選擇制”的方式,即各大學考試時間分為A組和B組,考生可分別參加不同日程組中各一所大學的考試,以免各個大學的考試時間安排在一起,考生失去部分學校的考試機會。[12]各大學自行組織的考試具體有以下幾種模式。
1.個別學力檢查
各大學組織并實施的單獨學力考試稱為個別學力檢查,主要體現各個高校的專業特點和選拔要求。考試內容共四科,各科目下面又包括選考科目,考生可按照大學的要求有不同選擇。這種考試是各高校根據自己的要求和發展特色出題,在于考查學生的學業水平等。
2.AO考試(Admissions Office)
AO考試主要評價學生高中階段的材料,考查學生綜合能力,其中包括本人的報考理由書、撰寫的小論文等。考試周期一般為2-3個月,具體內容與方法還是由各大學自己確定。這種考試形式比較靈活,面試環節以及考生自我推薦書的審核,能夠評估考生的綜合素質,是一個綜合考量的過程,最終爭取使更多人得到公平錄取的機會。AO考試大致有選拔型、對話型、體驗型三種。國立、公立、私立大學一般會采用選拔性考試,主要通過考生所寫的小論文、報告或申請理由等,再結合面試進行考核。對話型AO考試一般是在考生報名后,學校通過多次面談,綜合考察考生參與討論等情況,注重對考生品質、理想信念以及志愿動機的了解。體驗型AO考試包括模擬教學、研討會等方式內容,參加以上活動是報名條件,同時要求考生提交作業及提出課題報告。大學根據考生提交的作業、報告、研討會上的發言、參與態度等決定是否錄取。[13]
3.推薦入學
日本采取推薦入學的主要目的是充分體現學生的個人才能綜合素養,鼓勵學生積極學習。采取推薦免試入學的有兩種:一種是憑高中校長的推薦。另一種是經考核后某科目成績確定為優異者。[14]這種評價方式使得高校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各高中也均有推薦的機會。推薦入學有幾種方式,第一種是從高中直接進入大學的入學方式,采用此類方式的大學一般有自己下設的附屬高中,被推薦的學生來自附屬高中;第二種是指定部分高中推薦入學方式,即被大學指定的高中的畢業生才有資格參加大學的入學考試;第三種是特長生推薦入學方式;第四種是不用參加中心考試的推薦遴選方式;第五種則是需要參加中心考試的推薦遴選方式。
4.以職業類高中畢業生為選拔對象的考試
在日本,這是一種專門針對職業教育和綜合類教育畢業生的選拔方式。涉及的專業都具有很強的職業性質,例如計算機、小語種、畜牧獸醫等。由于這些專業本身的特殊性,高校需要招生有專門職業素養或潛能的考生。因此,職業高中和綜合學科畢業生作為不同于一般考生進行一次選拔考試,不但能夠為高校選拔這方面人才,也為考生提供了更多入學考試的機會。
5.特殊考試
此外,各大學還有一種特別的入學考試,主要對象是二戰后中國撫養者的后代、海外回國人士子女、社會人士等特殊群體參加的考試。主要通過考試、面試等環節進行考查。2010年,14.6%的國立大學、13.2%的公立大學招收二戰后中國撫養者后代,76.8%的國立大學、50.1%的公立大學招收海外歸國人士子女,56.1%的國立大學、63.2%的公立大學招收社會人士。2006年后日本招收海外歸國子女和社會人士的大學有所增加,實際招生人數呈減少趨勢。[15]
日本現行的大學入學考試評價體系具有綜合性,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多年來,日本一直謀求實現高等教育機會均等,改變入學激烈競爭局面。通過多年努力,日本構建起了統一性、多樣性、靈活性于一起的大學入學評價體系。但無論采取什么樣的評價方法,目的都是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適應性等綜合素質,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選才制度。2000年,日本發表了《關于大學入學考試的改善》的報告中提到,增加大學入學考試一年內的次數,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加考試,這對大都考生來說是比較有利的。[16]
(一)統一性與自主性
第一次“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考試”和各大學單獨組織的考試,緊密地將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連接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攻克了“一考定終身”的缺陷,又充分發揮了大學的招生主動性與自主權,有利于大學根據辦學與人才培養要求選拔適切性人才。統一性體現在全國組織統一的第一次考試,無論是在考試目標、題目范圍、考試形式等方面都是由國家統一制定,考試的科目涵蓋了高中階段全部必修課程,考試以考生對在高中階段所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為目標,側重于考查考生的適應性與基本學力。自主性體現在日本大學在招生中擁有較高自主權,在全國統一考試的基礎上,大學可自行組織第二次考試與考察,考試內容與形式皆以大學辦學、人才選拔與培養需要為依據,可充分發揮大學的創造性,展現其招生個性與特色。
(二)多樣性與靈活性
日本大學入學考試評價制度也是多樣性與靈活性的化身,具體表現在入學通道、評價方法、評價指標體系諸多方面。首先是入學途徑的多元化,全國統一考試、各大學組織考試、AO考試、推薦入學、特殊考試等構成了日本多元化的入學通道。其次是考試評價形式的靈活多樣性。2010年,多種考試評價形式在日本國立、公立大學及院系普遍使用,小論文寫作、面試都是應用較多的招生形式,還有71所國立大學、266個公立大學院系、69所公立大學、131個公立大學院系直接以小論文、面試方式錄取學生,選拔方法的多樣性與靈活性特色極其鮮明。
(三)綜合性與特殊性
日本的大學選拔評價制度綜合性是指在考試方式和考核內容的綜合,考試方式分為第一次和第二次考試,足以考核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特色專長。日本大學入學考試評價的特殊性則表現在特殊對象上,如職業高中和綜合類學科的畢業生、殘障學生等特殊群體均能夠參加入學考試,并且在考試選拔過程中會給予照顧。另外,日本大學在招生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通過設置靈活多樣的考試方式為不同學生進入大學創造機遇。學生享有更多選擇權利,可選擇入學方式,考試入學或推薦入學,亦可依照個人興趣與能力選擇考試科目,揚長避短。
高校招生考試過程涉及教育的公平問題,直接影響到高校培養人才的質量和水平。[17]中國和日本同樣十分看重教育和考試的公平性問題,戰后的日本逐漸推進高校招生考試的改革。我國應該從各方面借鑒日本的考試制度,結合自身特色,制定出適用于我國的大學入學考試評價制度。
(一)強化高中與大學的有序連接
高中與大學的銜接是非常復雜的環節,日本文部省特設“高大銜接特別部”審議相關事宜。[18]日本的大學入學考試在出題范圍、考試內容等方面依據高中課程教學大綱對學生進行考核,同時對學生在高中時期的發展狀態作出調查,綜合校長、教師的意見全面評價學生。這一過程最大的挑戰就是對高中學校誠信的考驗,其能否如實地將學生情況反饋給大學。因此,做好高中和大學的銜接工作,需要雙方的互動,搭建好入學考試這一橋梁,使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真正實現有效地連接。
(二)促進考試評價多樣化
日本現行的大學入學考試綜合評價具有多元性,在全國統一選拔考試基礎上,建立了個別學力考試、推薦入學、AO考試、特殊選拔考試等多種輔助性入學考試選拔形式的制度。全國統一考試的科目設置靈活多樣,高校可根據自己的招生要求選擇考試科目,學生也可根據自己所長選擇考試科目,使得招生過程更加科學化,達到招生綜合性人才的目的。
我們可以從日本的大學入學考試改革過程看出,我國高考改革始終應以統考為前提,更要尊重考試的一般規律,具有一定的限度。我國的自主招生考試自實行以來,選拔了一些具有潛質的人才,高校的自主權逐漸得到擴大。但是,統考與自主招考之間要想達到完美的狀態則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工作,揚長避短,相輔相成。
(三)保障招生考試公平性
公平是考試制度的核心問題,也是一直以來困擾整個教育的難題。考試公平表現在起點、過程、結果的公平,但真正很難做到三者的公平。我國與日本同樣重視教育與考試的公平性,但我國還盛行人情文化,這就對高校招生的公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驗。在我國這樣一個注重人情面子、社會資源又十分緊張的發展中大國,公眾有更強烈的公平意識與渴望。正因為我國高考一直堅持“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一直為社會接納。
因此,我們必須要認清:我國考試制度要想真正達到改革的目的,首先就要確保公平性。通過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致力于解決我國考試制度的的公平性這一難題。
(四)充分尊重高校招生自主權
從日本的大學選拔制度中可以看出,選拔對考生權利的尊重,考試科目具有選擇性,也體現出日本大學擁有高度的招生自主權,使高校選拔人才更具有針對性。日本各大學組織進行的第二次考試體現了大學從各方面考查學生,注重考生的綜合素質,如推薦入學,這種方式不僅讓大學發揮了更大的自主權,也能讓各大學招收到具有特殊才能或潛能的學生。高考一直是我國考生進入高等學校的唯一途徑,統一的高考制度使得高校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招生,高校想要實現自己的辦學特色更是比較困難。[19]因此,我國高考改革必須重視對高校招生自主權的尊重與擴大,我國實行高校自主招生、推薦錄取等方式過程中,日本的招生錄取方法為我們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我國高考錄取的依據在很長時間里都較看重文化課的成績,即使是保送生和參加自主招生的學生,都要參加綜合能力的測驗考試,考生的壓力反而增加,分數在錄取中依然占據很大的權重。相比日本的大學入學考試評價制度,考試形式多樣,入學途徑多端,各大學錄取的參考依據也非常豐富。在高考錄取的標準上,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大學入學考試評價制度,在實施公平、公正的權威性高考錄取制度的同時,不斷拓寬學生進入大學的渠道,實現向多元化方向轉變,使大學和學生之間更好地相互選擇。
[1][3][9]劉海峰.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284,285,286.
[2]韓家勛,孫玲.中等教育考試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9.
[4]曹姍.高考測評方式優選、優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2.
[5]康乃美,蔡熾昌.中外考試制度比較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64.
[6]于欽波,楊曉.中外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比較與中國高考制度改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99.
[7]藍欣,黃旭升.日本大學入學選拔制度述評[J].考試研究,2005,(3):108.
[8]周琴.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的歷史沿革及現行模式評介[J].湖北招生考試,2006,(6):60.
[10]李雄鷹.國外大學入學考試綜合評價改革的特點與啟示[J].考試研究,2016,(02):45.
[11]陳敏.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較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4,(12):62.
[12]樊本富.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下的英、日兩國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的比較研究及其啟示[J].航海教育研究,2004,(03):19.
[13]張民選.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64.
[14]張金元.高校招生制度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69.
[15]張雪麗,朱宇.二戰后日本國立、公立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的沿革、現狀與特點[J].湖北招生考試,2011,(4):46.
[16]韓家勛.教育考試評價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07,211.
[17]劉海峰.高考改革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68-241.
[18]劉海峰,胡永紅.日本高校招生考試改革困境與最新動向[J].現代大學教育,2015,(03):47.
[19]崔成學.日本的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考試及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04:28-31.
李雄鷹/蘭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理論與考試研究
王穎/蘭州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學
*本文系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基于公平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試評價體系建構研究”(項目編號:15XGL023)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