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雅軍(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九地質大隊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關于新疆某金礦床地質特征及礦床成因分析
■程雅軍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九地質大隊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新疆黑山頭金礦初步確定成因類型為中低溫巖漿熱液石英~碳酸巖脈型金礦床,礦床處于唐巴勒~卡拉麥里金銅鉻鉬成礦帶上,礦體嚴格受卡拉麥里大斷裂及其次級斷裂構造控制,賦存于晚古生代石炭系中基性火山巖含金建造中。區內巖漿活動頻繁,巖漿巖從超基性到酸性均有出露,金礦床(點)沿卡拉麥里大斷裂帶展布,金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本文對黑山頭金礦床地質特征進行了分析總結。
新疆 黑山頭金礦 地質特征
黑山頭金礦位于新疆哈密市巴里坤縣境內,卡拉麥里山脈東段、默欽烏拉山脈西段。研究區大地構造處于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準噶爾微板塊,唐巴勒~卡拉麥里古生代復合溝弧帶。依據成礦地質條件分析,區內斷裂構造發育,卡拉麥里、索羅巴斯套、紙房三條大斷裂構成該區主要的構造格架,卡拉麥里大斷裂派生的北北西向次級斷裂比較發育,為該區金礦的導礦、容礦構造,控制著區內金礦床(點)的展布;區內巖漿活動頻繁,華力西中期超基性、酸性巖漿巖與石炭系火山巖含金建造分布廣泛,成礦條件十分有利。研究區屬唐巴勒~卡拉麥里金、鉻、銅、鉬成礦帶,區域上規模較大的金礦有雙泉金礦、馬王廟金礦、索爾巴斯陶、大紅山金礦、東窩子金礦、大小金溝金礦和黑山頭、駱駝井子等數十處金礦點,這些金礦床(點)均嚴格受卡拉麥里~麥欽烏拉大斷裂控制。礦床類型主要有巖漿熱液型、火山巖型、構造破碎蝕變巖型、石英脈型等。1:5萬化探成果顯示Au、Ag、Cu、Sb異常套合較好,其分布特征與構造活動關系密切,多受石炭系地層、華力西中期超基性性巖體及黑云母花崗巖控制,顯示出較好的找礦前景。
2.1地層
研究區位于巴里坤縣煤礦北西方向約45千米處,區域性卡拉麥里大斷裂和紙房深大斷裂之間。區內石炭系含金建造和華力西中期巖漿巖比較發育,二者均受卡拉麥里大斷裂的北北西向次級斷裂~索羅巴斯套大斷裂的控制,形成北北西向帶狀延伸的格局。
2.2構造
研究區內斷裂構造發育,編號為F1~F6。其中F3斷裂為卡拉麥里斷裂的次級斷裂,該斷裂與金礦化關系密切,是含礦熱液的有利通道和儲礦構造。沿斷裂帶上巖石造破、蝕變強烈,石英脈、石英~碳酸巖脈比較發育,后者褐鐵礦化、硅化較強,石英細網脈極其發育。AuⅠ~1、AuⅠ~2、AuⅠ~3三個金礦體均產出于F3斷裂帶上。
2.3巖漿巖
研究區內巖漿巖分布極為廣泛,以超基性和酸性巖為主,多呈巖基、巖枝產出,走向為北北西向,與區域構造線一致。AuⅠ~1、Au Ⅰ~2、AuⅠ~3礦體均產出于華力西中期第一侵入次的純橄欖巖與地層的外接觸帶上,金礦體走向和巖體長軸方向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
3.1礦帶特征
研究區共圈出礦帶兩條,編號為Ⅰ號礦帶和Ⅱ號礦帶。其中Ⅰ號礦帶規模較大,呈北北西向沿F3斷裂帶展布,嚴格受F3斷裂構造控制。礦帶斷續長3.5千米,寬50~150米,走向330°。礦帶產出于華力西中期第一侵入次的全蛇紋石化純橄欖巖與下石炭統南明水組上段中基性火山熔巖、火山碎屑巖的外接觸帶上。礦帶中部產出AuⅠ~1、AuⅠ~2、AuⅠ~1三個金礦體,含礦巖石為灰白色石英脈和褐紅色、褐黃色石英~碳酸巖脈及近脈圍巖~蝕變凝灰巖。
3.2礦體特征
黑山頭金區共圈出金礦體四個,編號為AuⅠ~1、AuⅠ~2、AuⅠ~3、AuⅡ~1。其中AuⅠ~1、AuⅠ~2、AuⅠ~3礦體產出于Ⅰ號礦帶中;AuⅡ~礦體產出于Ⅱ號礦帶中。
AuⅠ~1礦體。礦體分布于礦區中南部,產出于Ⅰ號礦帶中部,礦體長約60米,傾向220°,傾角84°,厚4.23米,平均品位1.49×10~6。含礦巖性為石英~碳酸巖脈、褐鐵礦化石英脈及近脈蝕變凝灰巖,礦石具金礦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硅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其中金礦化與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硅化關系比較密切,顯微鏡下可見22粒自然金。
3.3礦石質量
礦石礦物成分:
礦石由金屬礦物和脈石礦物組成。其中金屬礦物有自然金、褐鐵礦、黃鐵礦等;脈石礦物有方解石、石英、斜長石等。
自然金:多次生金,見有少量原生金。次生金呈微細粒他形浸染狀、集合體狀存在于粉末~膠狀假象褐鐵礦中和存在于假象褐鐵礦邊緣;原生金呈他形~半自形粒狀存在,以包裹金和裂隙金存在于石英脈或脈中褐鐵礦邊部,原生金還存在于黃鐵礦的裂隙中。
褐鐵礦:黑褐色、深褐色、褐紅色,半自形~自形立方體或五角十二面體假像狀,風化形成具格架蜂窩的膠狀結構,常淋失留下假象空洞,見粉末土狀褐鐵礦殘留于空洞之中,為黃鐵礦氧化的產物。
黃鐵礦:淺黃色,金屬光澤,多呈殘晶存在,半自形~自形立方體狀。粒徑0.03~4毫米,多在2毫米以上,常聚集成團塊狀或條帶狀,其中伴生有黃銅礦、黝銅礦、輝銅礦。
在華力西中期的巖漿侵入和火山噴發過程中,形成了一套超基性、酸性巖類,其中侵入巖以純橄欖巖和花崗巖為主;噴出巖為玄武巖、安山巖及中基性火山碎屑巖、火山角礫巖,這套巖石含金量較高。華力西中期的流紋斑巖、英安斑巖等淺成巖侵位后,其后期的巖漿熱液與原巖的脫水作用、礦物的重結晶作用形成的變質熱液混合,對金屬元素及其他元素具有很強的溶解力,使大范圍低含量的金開始升價活化形成絡合物,在熱梯度、壓力梯度和化學位能的影響下,不斷向構造軟弱帶運動形成高含金帶,隨著酸堿度、氧化~還原條件、溫度、壓力、組份濃度等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含金熱液迅速向擴容空間富集而形成礦化石英碳酸巖脈、石英脈,并使近脈圍巖~凝灰巖中的金活化而形成金礦(化)體。
綜上所述,根據礦體的產出部位及空間分布、礦物成分及礦石特征、圍巖蝕變特征等,結合本區地球化學元素組合特征,推斷黑山頭金礦成因類型為中—低溫巖漿熱液石英~碳酸巖脈型金礦床。
[1]范宏偉,金成偉,沈遠超.新疆哈圖金礦成礦流體地球化學 [J].礦床地質,1998.17(2):135~147.
[2]荊福建.新疆托里齊求Ⅰ號金礦控礦構造研究 [J].火山地質與礦產,2012.21 (1):56~60.
P612[文獻碼]B
1000~405X(2016)~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