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晨萍 呂國輝
淺析內蒙古阿勒特高勒多金屬礦區的找礦方向
■岳晨萍 呂國輝
本文綜合闡述了內蒙古阿勒特高勒多金屬礦區的地質構造及其相應的找礦特征,最后分析了相應的找礦方向。
多金屬礦 地球化學特征 成礦前景
內蒙古內蒙古烏拉特后旗阿勒特高勒多金屬礦區位于華北陸塊北緣中晚元古代狼山~白云鄂博臺緣坳陷上,內蒙古中部狼山~白云鄂博銅、鉛、鋅、金、鐵、鉑、鎳多金屬成礦帶西段,該成礦帶上經歷了長期多體制的構造演化,形成了諸如霍格奇(大型銅鉛多金屬礦)、東升廟(大型鉛鋅礦)白云鄂博等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前景較好。
內蒙古烏拉特后旗阿勒特高勒位于狼山~陰山陸塊,為華北克拉通北緣太古宙~元古代構造巖片拼合體。地層區劃屬華北地層區,以狼山山前斷裂為界,北部山區隸屬于陰山~奴魯爾虎分區之白云鄂博小區,南部平原區屬鄂爾多斯~陜甘寧分區之河套小區;變質地層屬白云鄂博地層小區。該區位于華北陸塊北緣西段,由于地處陸緣構造活動帶,經歷了多期次的拉伸擠壓以及拼合,致使不同時代地層呈“洗牌”狀重新拼接;而高強度、多期次的酸性巖漿侵位更讓地層分布支離破碎。從成礦帶看該區位于內蒙中部狼山~白云鄂博銅、鉛、鋅多金屬成礦帶上,成礦前景較好。該區出露的主要地層為中元古界渣爾泰山群由阿古魯溝組。巖層近東西向展布,總厚度>2799.46m。該組上部為灰黑色炭質板巖、炭質結晶灰巖夾絹云方解石英巖及含石墨石英巖;下部以黃灰色絹云石英片巖、千枚巖、千枚狀板巖、灰黑色炭質粉砂質板巖為主夾灰色變質砂巖和方解二云片巖等??傮w反映海水加深,形成淺?!紊詈O喑练e。阿古魯溝組富含鐵、銅、鉛、鋅、銀等多金屬礦產,是礦區內主要的含礦地層。根據渣爾泰山群的巖性組合特征,并結合變質巖的原巖恢復可以看出,該套地層的巖石主要由砂泥質、炭質、硅質、碳酸鹽和部分火山碎屑物質組成,這說明在正常沉積的過程中,伴隨有碳酸鹽和火山物質的沉積,同時也說明這套地層屬于一套淺海相陸源碎屑巖建造、碳酸鹽巖建造和火山巖建造。該區的第四系主要分布于與預查區河谷及其兩側,為全新統沖積物和沼澤堆積。主要由砂礫、礫石、細砂、砂質土、松散砂土等組成。該區巖漿巖主要有晚元古代二長花崗巖、二疊紀黑云花崗閃長巖、三疊紀二長花崗巖,均為中淺成侵入體,呈巖珠狀、脈狀形態侵入于渣爾泰山群的阿古魯溝組中,多為中到中細粒結構,塊狀構造,沿斷裂帶侵入,對圍巖的烘烤蝕變現象較弱,各類巖脈接觸界限清楚。
通過對含金礦化石英脈進行工程揭露圈出的礦體主要為金、鎢、鉛礦體。礦體及礦化體多分布于中元古界渣爾泰山群的阿古魯溝組地層與花崗巖脈及石英脈接觸帶上,花崗巖脈及石英脈沿斷裂破碎帶侵入,熱液沿裂隙向圍巖擴散并萃取了圍巖中成礦元素富集成礦。礦體主要分布于北西向斷裂帶中,呈不規則脈狀、透鏡狀等。規模100~300m之間大小不等,具膨縮分支現象。平均品位為WO3:0.76%,Au:1.247×10~6,Pb:2.65%。金屬礦物主要為白鎢礦、輝鉬礦、方鉛礦、黃銅礦、輝鉍礦、磁鐵礦、赤鐵礦等。圍巖蝕變主要有褐鐵礦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硅化等。
從阿列特高勒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元素分布特征參數可以看出,該區Au、Ag、As、Sb、W、Bi、Co等元素呈強分異性特征(分異系數Cv≥1.0),說明它們在地層中分布極不均勻,成礦可能性較大;而Cu、Pb、Zn、Mo、Sn、Ni為分異較強的元素(0.5≤Cv≤1.0),在地層中分布較不均勻,具有一定的成礦可能。該區經過化探數據整理,初步圈定具有找礦意義的綜合異常22處,其中在阿勒特高勒一帶圈出了1:5萬水系沉積物綜合異常HS10,面積約22.65㎞2。HS10異常元素組合為Au、Ag、As、Cu、Co、Mo、Sb、Pb、W、Zn以Cu、As、Sb、W異常為主,各元素異常套合較好,異常均包裹于As異常中,形成自西向東的“砷帶”,多個元素出現共同濃集中心。
由全區10種元素的背景值的R型聚類分析可以看出。在相關系數r=0.26時,可分為三個多元素簇群:第一個多元素簇群Cu~Mo~Ag~Hg為一套中溫熱液特征的元素組合,其成因與中酸性火山巖或火山巖地層有關,在空間上主要出現在中元古代阿古魯溝組地層中。第二個多元素簇群Pb~As~Au~Sb為中低溫熱液特征的元素組合,在空間上主要出現在侵入巖與中元古代阿古魯溝組地層接觸部位。第三個多元素簇群W~Zn高溫熱液特征的元素組合,在全區均有分布,在蝕變及巖脈出露地段有較好異常顯示。依異常元素組合、異常濃集中心分布特征及異常所處地質背景,在礦區圈出綜合異常20個。異常北東向展布,多沿構造帶、巖體與圍巖接觸帶展布。顯示了異常受地層和構造控制特點。綜合異常銅鉛鋅元素富集明顯,異常范圍重合性好。其中含銅鉛鋅元素的綜合異常12個,異常面積達9.65㎞2,其中Cu最大值為0.25%,Pb最大值為0.06%,Zn最大值為0.07%,已達到礦化。通過對該區鎢、金礦化帶進行工程揭露,初步圈定礦體圈定鎢礦體1條、金礦體1條,金礦化體2條,鉛礦體1條。
綜合分析礦區地質化學特征,認為下一步工作思路如下:
(1)2012~2014年之間該區工作思路一直以金鎢礦為主,找礦思路較窄,對比與該區地質情況類似的東升廟鉛鋅礦,建議該區找礦應擴大到金銅鉛鋅鎢等多金屬礦。
(2)2012~2014年之間該區工程揭露一直沿石英脈及其兩側進行,建議下一步工作應依據綜合異常特征,對礦區異常較好的韌性剪切帶、斷層破碎帶、褐鐵礦化帶及其發育的石英碎裂巖帶等構造帶進行全面工程驗證,尤其是斷裂構造交匯部位,擴大礦區找礦成果。
阿勒特高勒礦區基底主要出露的是元古代渣爾泰山群的淺變質巖系,其中阿古魯溝組暗色板巖、炭質粉砂質及泥質結晶灰巖為主要的賦礦層位。中元古代以后造山運動引起的區域變質作用使礦(化)層內的礦質進一步活化遷移(貧化或富集)特別是晚古生代、中生代中酸性巖漿活動十分強烈,成礦熱液疊加,使鎢、金、鉛成礦元素進一步富集。
[1]阮文建,朱有光.地球化學找礦 [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5.
[2]RollisionHR.巖石地球化學 [M].楊學明,楊曉勇,陳雙喜,譯.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7~102.
P632[文獻碼]B
1000~405X(2016)~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