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新玉 朱亞平(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大隊新疆烏魯木齊841000)
淺論新疆阿爾泰麥茲地區鉛鋅礦床地質特征
■佘新玉 朱亞平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大隊新疆烏魯木齊841000)
阿爾泰地區地處我國新疆地區,近年的地質地球化學找礦及地質勘探顯示,阿爾泰地區有色金屬礦產的成礦潛力較大,其中最有找礦前景的是麥茲盆地,該地區內鉛、鋅、鎘等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密集。本文通過查閱大量的相關文獻和資料,對阿爾泰麥茲地區鉛鋅礦床作了敘述,以供未來鉛鋅礦床的開發提供一定參考建議。
新疆麥茲地區 鉛鋅礦 礦床特征
阿爾泰地區位于新疆省北部,是新疆亦是全國重要的有色、貴金屬、稀有金屬成礦帶,可可托海稀有金屬白云母偉晶巖礦床聞名于世,阿舍勒富銅礦床、喀拉通克銅鎳礦床、可可塔勒鉛鋅礦床、蒙庫鐵礦床等均是國內有名的礦床,此地雖然經多年的勘查,礦床資源潛力仍不可低估。近年的地質地球化學找礦及地質勘探顯示,阿爾泰地區有色金屬礦產的成礦潛力較大,其中最有找礦前景的當屬麥茲盆地。該地區含礦地層分布較廣,盆地內鉛、鋅、鎘、銅等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密集,范圍大、強度高、濃集中心明顯,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特別是鉛、鋅的找礦前景更為樂觀。本文針對麥茲地區的典型鉛鋅礦床,簡要分析了其礦床地質特征。
1.1礦區地質特征
可可塔勒鉛鋅礦床位于新疆富蘊縣城西北50千米,該礦床處于阿爾泰陸緣火山巖帶麥茲火山一沉積盆地,礦區北西一南東長5千米,寬1千米,面積5平方千米。可可塔勒鉛鋅礦區主要分布康布鐵堡組上亞組地層,康布鐵堡組上亞組可分三個巖性段,代表三個火山~沉積旋回。礦區南側出露少量阿勒泰組地層,東北一側被海西期混合花崗巖覆蓋。礦區北西部地層產狀為走向北西,傾向北,地層傾角陡;東南部受褶皺轉折端的影響走向轉向近南北向。礦體主要富集于康布鐵堡組上亞組第二巖性段中上部黑云母石英片巖和黑云變粒巖互層中,礦體產于黑云母變粒巖、鐵錳質大理巖、凝灰質砂巖中,不同礦段的圍巖存在差異,并且含礦層明顯富集Pb、Zn、Cu、Ba等成礦元素。北部的控盆斷裂~可依洛浦斷裂,控制泥盆紀火山噴發活動,盆地火山噴發整體上表現為鏈狀火山構造,由裂隙式和中心式火山構造連結而成,可可塔勒礦區是盆地內比較發育的火山活動中心之一。
1.2礦床地質特征
礦石礦物組合較為簡單,主要為黃鐵礦、磁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次要為毒砂、黃銅礦、硫銻礦、黝銅礦、斑銅礦、白鐵礦等。礦床既具有沉積作用特征,又具有熱液作用特征,如交代溶蝕結構、膠狀構造、角礫狀構造、網脈狀構造等。屬于典型的海底噴流沉積礦床。根據變余結構和原巖恢復,可可塔勒鉛鋅礦床的直接容礦原巖主要為凝灰質頁巖、凝灰質粉砂巖、細砂巖和泥灰巖,即以正常沉積巖和凝灰質沉積巖為主,在靠近火山口上部,產有角礫晶屑凝灰巖和變酸性熔巖小透鏡體。
位于麥茲向斜南翼中部,額爾齊斯河備戰大橋正南約1公里,向西延至喀拉額爾齊斯河邊,異常的長軸與地層走向一致,異常區內已發現數個Pb、Zn礦化透鏡體及三個磁鐵礦透鏡體,地表圈定了五個鉛鋅礦體。
2.1礦區地質特征
大橋鉛鋅礦床位于麥茲向斜南翼,B~5次生暈異常區,主要出露地層為下泥盆統康布鐵堡組第二巖性段下部。通過野外構造研究,將含礦層序大體恢復如下:絹云母化凝灰巖、含角礫凝灰巖,大部分未出露,主要見于背斜核部,有時與鉀化帶穿插過渡,不易區分。礦區存在一個背斜構造,背斜的軸部位于凝灰巖中,軸部可見到強烈的扭曲和緊閉的小褶皺。以此軸為界,可分為南北兩個礦區,目前地表工程的主體位于北亞區;南亞區地表見層狀矽卡巖和磁鐵礦化,鉛鋅礦化較弱。礦區南部的斑狀黑云母花崗巖與地層呈斷層接觸。
2.2礦床地質特征
礦體產于層凝灰巖中,金屬礦物以磁鐵礦為主,含鉛鋅硫化物。目前探槽揭露主要為1號礦體,其地表規模較大,是本礦床的主體。地表為褐色、褐黃色鐵帽,金屬礦物為磁鐵礦、褐鐵礦、黃鉀鐵釩、黃鐵礦、閃鋅礦;脈石礦物為石英、長石和黑云母等,由于氧化淋濾,形成溶蝕孔洞,可見石膏附在其中,礦體呈透鏡狀,長約100m,5號探槽中寬32米。磁鐵碧玉巖型:產于大理巖中,3~4層,磁鐵礦和碧玉的相對含量可連續變化,鉛鋅含量一般與磁鐵礦成正比,但這一類型不易形成工業礦體,僅僅是塊狀磁鐵硫化物的伴生產物。
阿克哈仁礦床位于麥茲向斜南翼中段,是可可塔勒礦帶中螢石方鉛礦型礦化的典型代表。礦化帶長2.5千米,寬60~100米,被巴拉額爾齊斯河分為東、西兩段,以西段礦化最好。
3.1礦區地質
礦床產于康布鐵堡上亞組第三巖性段晚期為酸性火山角礫巖~熔巖~大理巖夾鈣質粉砂巖、云母片巖。Pb(Zn)礦化就產于晚期旋回頂部的鐵錳大理巖和下伏火山角礫巖~熔巖中。礦區東段發育~火山活動中心,以火山角礫巖、集塊巖和流紋巖穹窿為標志,此處火山巖厚度最大,向兩側厚度變小,而流紋巖穹窿頂部的沉積層最薄,局部地段流紋巖和阿勒泰鎮組地層直接接觸。礦區構造簡單,為一套向北東傾斜的單斜層。根據容礦巖性和產狀的不同,可分為兩個礦化相,即產于不純大理巖中的層狀礦化和產于下伏火山角礫巖~流紋斑巖中的細脈浸染狀礦化。
3.2礦床特征
阿克哈仁礦床礦化發生于火山活動末期;具明顯的雙層礦化結構:上部為產于火山斜坡沉積層中的層狀礦化,具沉積~成巖特征;下部為產于火山穹隆中的細脈浸染狀礦化,具熱液作用特征。并具有大致垂向分帶;上部富鉛,重晶石,下部富Zn和黃鐵礦。這種雙層礦化結構是噴流成礦的典型標志。含礦熱液為富Si、K、Pb、Ag、Ba、As、Sb而貧Zn、Cu的中低溫流體。細脈浸染狀礦化是主要工業礦化類型和重點找礦對象,礦床總體上可達中型規模。礦床屬火山噴流沉積成因,細脈浸染狀礦化代表了礦液補給帶,而層狀礦化則由噴出熱液在海底火山斜坡上沉積~成巖而成。
3.3圍巖蝕變
圍巖蝕變主要出現在流紋斑巖穹窿和角礫巖中,與細脈浸染狀礦化相伴,其它地方蝕變微弱。蝕變類型有鉀化、規劃,下部可能有鈉化現象。在蝕變帶頂部發現有棱角狀的鉀長硅質角礫巖透鏡狀堆積體,被含鐵錳碳酸巖和褐鐵礦所膠結,向兩側迅速過渡為不純大理巖,可能是海相水下爆發~垮塌角礫巖丘堆。
[1]黃瑋.新疆阿勒泰麥茲地區典型鉛鋅礦床特征及資源量預測 [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09.
[2]郭正林,郭旭吉,王書來.阿爾泰南緣麥茲泥盆紀火山~沉積盆地成礦特點及其鉛鋅、鐵、金找礦潛力分析 [J].礦床地質2007.2:128~138.
[3]成守德.新疆北部地層、巖相古地理特征及與成礦關系 [J].新疆地質,1994,12 (1):40~47.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