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聯剛 翟杰 張為民(陜西區域地質礦產研究院陜西咸陽712000)
青海同仁德合龍洼銅礦礦區控礦條件分析
■許聯剛 翟杰 張為民
(陜西區域地質礦產研究院陜西咸陽712000)
通過分析德合龍洼銅礦礦床,對地層、構造等主要空曠要素的地質特征進行論述,在分析成礦特征的基礎上,對青海同仁德合龍洼銅礦礦區的成礦大地構造背景、成礦特征及控礦條件進行探討,為進一步開展地質找礦工作提供依據和建議。
青海同仁德合龍洼銅礦 大地構造 控礦條件
銅礦是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有色金屬。是一種戰略性礦產資源。對經濟的增長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德合龍洼銅礦礦區位于我國青海市同仁縣瓜什則鄉境內,與瓜什則鄉之間相16km,附近有公路經過,但較為簡易,如遇雨雪自然天氣,交通不便。瓜什則鄉與距離西寧市約220Km,交通較為便利,有柏油公路互通。銅礦礦區控礦條件的研究不僅需要依靠礦區地質條件,更需要結合成礦區域構造演化背景及巖體自身構造特征等多方面進行綜合研究。因此加德合龍洼銅礦資源的勘察、評價等工作進程。總計出銅礦礦床特征以及成礦規律,將大大提高我國銅礦資源的保障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1成礦地質背景
如下圖1所示,三疊系、二疊系是礦區主要的地層。三疊系下統隆務河群的碎屑巖、巖性具體為角巖化板巖與粉砂巖、石英砂、夾長石巖及硅質板巖。二疊系下統大關山群的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巖性具體為長石石英、石英砂巖、硅化大理巖、砂巖、夾砂巖及泥質板巖。礦區位于崗察背斜南翼,向斷裂組主要為NW向與NE,斷裂構造很發育。礦區巖漿巖主要為侵入巖,為印支期造山帶I型系列花崗巖類,。崗察巖體的主體的組成,巖性從東向西為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巖。
2.2礦帶特征
如下圖2所示,德合龍洼銅礦礦區礦體可兩帶,南礦帶和北礦帶。南礦帶受控礦構造FP1控制,賦存于三疊系下統隆務河群碎屑巖中,寬300~500m,長約4.5km,其北部主要為脆韌性斷裂。黃鐵礦化、黃銅礦化發育、南部則以脆性斷裂為主。次級斷裂多平行展布,斷裂帶寬1~2m。帶內多見碎裂巖,沿斷裂破碎帶可見輝長巖、閃長玢巖等,輝長巖的角礫裂隙中存在脈狀、網脈狀的黃鐵礦、黃銅礦、毒砂及少量輝鉬礦。
北礦帶賦存于花崗閃長巖與二疊系下統大關山群外接觸帶的夕卡巖中。由外向內分別為石榴石夕卡巖、透輝石夕卡巖。北礦帶長約7km,寬80~200m,NE向、NM向斷裂帶與礦化關系密切.NE向斷裂是張性斷裂,為長40~100m、寬2~5m的碎裂巖帶,走向115°,傾角75°。向屬張性斷裂,斷裂帶內有平行展布的張性裂隙,由石英碳酸鹽巖脈對裂隙進行充填,裂隙寬2~10cm,長20~80m。礦體于NW向與NE向斷裂接觸部位。德合龍洼銅礦礦區礦體總共有9個,賦存于FP1破碎蝕變帶中,分布于16~39探線內,傾向上平行脈狀產出,走向上呈尖滅再現。礦體主要為CuAu1、CuAu2,出露標高3432~3539m。
(1)CuAu1礦體,賦存于圍巖與脈巖之間接觸帶中,由2個探槽工程對地表進行控制,由4個鉆孔工程對深部進行控制。礦體長約280m,水平厚1.18m,總體走向215°,傾角63°,銅平均品位1.58%,金平均品位3×10~6,初步估算資源量為333,銅為0.41×104t金為0.95t。
(2)CuAu2礦體,賦存于圍巖與脈巖之間接觸帶中,由4個探槽工程對地表進行控制,由3個鉆孔工程對深部進行控制。礦體長約590m,水平厚1.99m,總體走向215°,傾角63°,銅平均品位1.66%,金平均品位5.15×10~6,初步估算334遠景資源量,金為0.951.銅為0.41×104t。
3.1地層對成礦控制作用
礦區出露地層具體為下三疊統隆務河群下巖組以及下二疊統大關山群上巖組。大關山群地層巖性由碎屑巖和碳酸鹽巖組合,并且主要為硅化大理巖、泥質板巖夾砂巖和細粒長石石英砂巖。隆務河群地層巖性為一套淺變質海相類復理石碎屑巖建造,以石英砂巖、粉砂巖、角巖化板巖以及硅質板巖等為主。
3.2構造對成礦控制作用
通常情況下,金屬礦床成礦系統的形成及發育,一定程度上受部分局部因素控制。成礦受構造控制方式多樣,其為礦質聚集、運移、貯存的空間條件與通道,所以對礦體和礦床的定位及空間分布都有著直接的控制。并且,對成巖成礦的宏觀控制是級別較高的區域性構造的主要表現形式,其使得成礦物質再次遷移活化,并為成礦最后的賦存空間。
在多種構造類型中,斷裂作為賦存沉淀及礦液運移的主要場所,與成礦有著必然的關聯,。低壓區由斷裂形成,礦液通過多種方式向低壓區聚集;并且,成礦流體自身具備一定能量,使其能夠在熱動力活構造應力作用下,具矢量特征,當該具矢量流體沿一定方向運移時,便會出現熱液致裂,也就是運移通道形成壓裂作用。一旦該種具矢量流體沿裂隙或封閉斷裂進行運移,便會對裂隙壁或斷裂形成強壓,導致其張裂形成具備一定寬度與空間的裂縫,從而具備容礦空間。
結合礦區構造的大背景分析,青海德合龍洼銅礦礦區礦床大地構造,位于同德一澤庫早印支造山亞帶,西秦嶺褶皺系西段。其位于昆、祁、秦成礦帶的交接部位,南與青藏高原相鄰,北與祁連褶皺系接壤,成礦背景良好。
經過對青海同仁德合龍洼礦區地質特征的研究與總結,可以得出礦區構造斷裂發育,主要以華力西末期一印支期為主,斷裂的產出以三疊統及下二疊統地層為主,展布基本為北西至南東方向,以此為基礎,北東向斷裂,格局構造十分復雜。斷裂構造以北東向、北西向是為主,在主斷裂面兩側發育次級斷裂,且斷裂深大。北西向斷層是本區域主要的控巖、控礦以及導礦構造,活動特征較為復雜,對成礦成巖事件具有宏觀控制作用。礦體的賦以其近距離的破碎帶、圍巖裂隙以及次一級斷裂中為主,其中次一級斷裂具有容礦和配礦的功能。因此,青海同仁德合龍洼銅礦礦區由區域斷裂一構造帶對床進行控制,由次一級構造對礦體進行控制,一級斷裂和深大斷裂分別作為礦區配礦及容礦斷裂和成礦的導礦斷裂與控制著礦區成礦作用。
[1]肖景顯、高丹丹.銅礦礦床特征及成礦規律與規模 [J].礦產與地質.2013年第8期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4~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