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浩鵬(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七地質大隊新疆烏蘇833000)
關于西昆侖阿喀孜花崗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意義分析
■單浩鵬
(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七地質大隊新疆烏蘇833000)
西昆侖阿喀孜花崗巖巖體侵入于中太古界赫羅斯坦巖群中,巖石混合巖化特征明顯。巖體主要由片麻狀黑云角閃二長花崗巖和黑云鉀長花崗巖組成,屬于鋁飽和鈣堿性系列。球粒隕石標準化后REE分布圖形表明:輕稀土元素(LREE)相對于重稀土元素(HREE)富集,輕重稀土分異較明顯。樣品的Eu具有輕微的負異常,表現出前寒武紀花崗巖的特征。本區花崗巖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Rb,Ba,Ce,表明古元古代地殼具有不成熟的特征。前人通過對阿喀孜巖體中片麻狀二長花崗巖的鋯石進行LA~ICP~MS U~Pb同位素測年,表明巖體的結晶年齡為(2 335±2.8)Ma。通過對花崗巖構造環境判別圖解的分析,表明阿喀孜巖體主要為太古宙赫羅斯坦巖群經過重熔形成,因而繼承了太古宙得巖石地球化學特征,是塔里木古陸核增生的產物。
西昆侖 塔里木古陸 巖體 地球化特征
新疆阿喀孜花崗巖主要分布于柯崗斷裂北東的鐵克里克陸緣地塊中,侵位于中太古界的赫羅斯坦巖群中,與南西部的青白口系蘇馬蘭組和薊縣系博查特塔格組呈斷層接觸。在巖體的內外接觸帶中可見明顯的混合巖化特征。而巖體與赫羅斯坦巖群接觸界限尚不清楚,也形成了明為顯的混合巖化帶。本區巖體主要發育有綠片巖相的變質以及經歷了比較強烈的脆~韌性剪切作用,形成了特征明顯的片麻狀構造。通過對巖石巖相學特征、相互間的接觸性質以及相互的穿插關系的系統分析,表明古元古代阿喀孜片麻狀花崗巖體,可以分兩個侵入期次,第一期為片麻狀黑云二長花崗巖;第二期為片麻狀黑云鉀長花崗巖。而各個侵入期次間的接觸界線尚不清晰,但普遍存在漸變的過渡關系。
阿喀孜花崗巖巖體主要為片麻狀黑云二長花崗巖和黑云鉀長花崗巖。細粒黑云二長花崗巖呈肉紅色,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片麻狀構造,主要由斜長石、微斜長石和石英組成。
微斜長石含量為30%~35%,粒徑為0.4~1.3 mm,呈它形粒狀,可見少量的鈉長石條紋,具有中度的高嶺土化,呈現板~柱狀;更長石約為30%左右,An數值為23左右,長軸約0.3~0.8 mm,呈半自形板~粒狀,中心發育有比較多的簾石以及少量的纖片絹云母,沿著斜長石的解理分布著大量的絹云母;石英含量約為25%,粒徑為0.5~1 mm,呈它形粒狀,主要它形分布于長石之間;黑云母含量約為5%,粒度為0.1×0.2~0.4×1 mm,主要呈板狀分布于長石和石英之間,表面綠泥石化強烈;副礦物主要為:磁鐵礦,粒徑約0.2~0.6 mm;磷灰石粒徑小于0.2 mm;鋯石粒徑約0.15 mm。
細粒黑云鉀長花崗巖呈淺灰~灰色,呈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片麻狀構造,主要礦物為斜長石、微斜長石和石英。
微斜長石含量約45%~50%,它形粒狀,粒徑0.4~1.7 mm,具有中度的高嶺土化。
更長石含量為10%,An牌號約為25,粒度約為0.3×0.6~0.5×1.5 mm,呈半自形板粒狀,內部具有比較多的微粒黝簾石,以及少量的纖片絹云母,大量絹云母沿著斜長石的解理平行分布。
石英含量約為30%,它形粒狀,粒度為0.5~1 mm,主要分布于長石之間。
黑云母含量為5%,粒度為0.1×0.2~0.4×0.6 mm,呈細條帶~板狀平行分布于長石和石英之間,表面發生強烈的綠泥石化。
普通角閃石含量約為2%,呈褐黃色,呈柱~粒狀,粒度為0.2~0.8 mm,主要分布于長石和石英間,部分發生綠泥石化。
副礦物主要為:磁鐵礦,呈粒狀,粒徑為0.2~1.5 mm,;磷灰石呈微粒,粒徑小于0.2 mm;鋯石小于0.15 mm,微粒狀。
根據前人資料表明,阿喀孜花崗巖體SiO2含量為65.80%~~75.06%,里特曼組合指數(б)值為0.84~3.82,巖石鋁飽和指數(A /CNK)值為1.07~1.58。巖石類型屬于鈣堿性的鋁過飽和巖石系列。
阿喀孜巖體的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曲線呈現出明顯的右傾,表明輕重稀土分餾明顯。δ Eu值集中在0.4~0.59,δ Eu<1,銪具有明顯的負異常。
巖體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表現出明顯的相似性,表明了同源巖漿演化特點。
同時強烈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Rb,Ba,Ce,以及虧損Y,Yb等元素,表明巖漿具有幔源巖漿組分加入的特征。
張傳林獲得最新的單顆粒鋯石SHRIMP年齡為(2 426士46)Ma[5],表明西昆侖山阿喀孜巖體是該區已知的最早的侵入體。由于阿喀孜花崗巖侵入于中太古代赫羅斯坦巖群中,說明其形成時代晚于中太古代。
楊維文等對片麻狀二長花崗巖中的鋯石進行LA~ICP~MS U~Pb同位素測年,得出巖體的結晶年齡為(2 146.3±90)Ma~(2 335±2.8)Ma,表明阿喀孜巖體形成于早古元古代。
(1)阿喀孜花崗巖體的結晶年齡與與區域上古元古代末期的呂梁運動的時間基本吻合,表明阿喀孜巖體的侵入事件是塔里木古陸一個重要的陸殼生長時期。
(2)阿喀孜花崗巖屬偏鋁質,并含有較多角閃石和黑云母,微量元素表現為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而稀土元素的配分曲線表現為陡傾斜曲的特征,同時輕重稀土分異比較明顯,表明巖石繼承了太古宙巖石的地球化學特征。
(3)阿喀孜花崗巖是塔里木古陸核增生的產物。
[1]增佐勛,樊光明,朱志澄.構造地質學 [M].第三版.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8:1~9.
[2]雒鳳娥,楊延平,陳黎昀 [J].西部探礦工程.2014,1:16~20.
[3]郭新成;鄭玉壯;高軍;朱志新;新疆西昆侖中太古界古陸核的確定及地址意義 [J];地質論評;2013年03期.
[4]姜耀輝,芮行健,郭坤一,賀菊瑞;西昆侖造山帶花崗巖形成的構造環境 [J];地球學報;2012年01期.
P59[文獻碼]B
1000~405X(2016)~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