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峻(新疆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新疆阿勒泰836500)
新疆薩爾布拉克金礦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張峻
(新疆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新疆阿勒泰836500)
新疆薩爾布拉克金礦為破碎蝕變巖型金礦,礦體嚴格受"菱形構造"和巖屑晶屑凝灰巖的控制,在平面上是透鏡狀近多間距出現,剖面上呈膝狀拐折。本文介紹了新疆富蘊縣薩爾布拉克金礦礦區的地質特征,分析了該礦床成因類型,得出在該地區相應找礦標志。
新疆 薩爾布拉克 金礦 礦床成因 找礦標志
新疆薩爾布拉克金礦床位于準噶爾盆地北東緣之喀拉通克島弧帶,莫勒迪爾巴斯陶復向斜北東翼的北西端薩爾布拉克~阿克塔斯斷裂帶中;礦體受次級斷裂薩爾布拉克韌性剪切帶控制,具明顯受地層巖性及構造控制特征;礦石類型屬于蝕變巖型金礦,蝕變主要有毒砂化、黃鐵礦化、硅化。該區金礦屬于早期變質熱液形成礦胚,隨后有多期地熱事件發生,地下熱水(液)發生多期蝕變疊加形成金礦床;
薩爾布拉克金礦礦區位于富蘊縣城西南(260°)直距約32公里,地理坐標東經89°06′53″~89°10′59″;北緯46°55′39″~46°58′59″。
地層:礦區出露下石炭統南明水組地層及第四系殘坡積層。南明水組(C1n)按巖性及其組合特點分下(C1n1)、中(C1n2)、上(C1n3)三個巖性段,其中下石炭統南明水組中段(C1n2~2)為主要賦礦層位。
構造:礦區位于阿爾泰地槽褶皺系與準噶爾地槽褶皺系兩個一級大地構造單元結合部位,特殊的大地位置,致使區內發育一系列北西向褶皺、斷裂,與區域構造吻合。礦區斷裂構造發育,礦(化)體受斷裂及其次級斷裂控制。
薩爾布拉克金礦明顯受地層巖性及構造控制。采自礦區不同地段的9個礦物包裹體經顯微鏡下觀察,礦物包裹體可分出原生和次生兩種。次生包裹體多沿早期石英裂隙充填,個體較小,形態不規則,大小為(5~10)×10~6毫米,氣液比為10~20%,顏色為無色至微褐色。原生包裹體主要為石英包裹體,少量為白云石包裹體,形態絕大多數不規則,大多數包體的大小為(5~8)×10~6毫米,部分為(8~12)×10~6毫米。以氣液包裹體為主,氣液比一般為5~8%,少數為10~20%。其次還有含CO2的氣液包裹體、純CO2包裹體、全液相包裹體、有機包裹體。在含CO2的氣液包裹體中還發現有NaCl子晶。對比石英包體的某些標型特征可為金礦床的成因提供一些輔助信息。典型巖漿熱液型金礦床石英包體大小以(10~15)×10~6毫米居多,形態較規則,氣液比以40~70%居多,有NaCl子礦物(反映鹽度較高),無純液相包體。變質型熱液金礦床石英包體以氣液包裹體含量較多,普遍具液態CO2,氣液比較高,一般0~25%,包體大小不一,自(0.1~30)×10~6毫米都有,但以(0.3~0.8)×10~6毫米居多。熱(鹵)水溶濾型金礦床石英包體個體細小,一般小于3×10~6毫米,形狀不規則,氣液比低,以3~10%為主,15~20%者少,未見或只有少量子礦物,具純液相包體。相比之下,薩爾布拉克金礦石英包裹體特征與巖漿熱液礦床石英包體特征存在明顯區別,而與熱(鹵)水型金礦床相似,兼有變質熱液型金礦床特征。據此分析,薩爾布克金礦床大致是早期變質熱液形成礦胚,隨后多期地熱事件發生,地下熱液發生多期蝕變疊加形成工業礦體。形成的礦床為含金毒砂ˉ黃鐵礦礦石建造類型。薩爾布拉克金礦床具有以下特點:
(1)下石炭統南明水組地層為原始礦源層。各巖性段中均含有數量不等的火山物質、火山作用從地殼深處帶出豐富的礦質;該組巖層中含有大量的炭質、泥質成分,可促使成礦物質還原沉出。
(2)礦化明顯受~構造控制,主要控礦構造為靠近背斜核部的構造破碎帶、帶內糜棱巖、糜棱巖化巖石極為多見,且多見于礦體賦存部位或富礦地段。礦體呈透鏡狀、脈狀、具分支復合和膨大縮小尖滅再現等特點沿該構造帶展布。
(3)礦物共生組合簡單,石英~黃鐵礦~毒砂~自然金為主要組合類型,經地表氧化后形成石英~褐鐵礦~臭蔥石~自然金等組合。
(4)礦區熱液蝕變類型齊全,蝕變分帶明顯,蝕變帶基本對稱、礦體多處于內帶位置。
(5)主要載金礦物黃鐵礦、毒砂,主要化學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均具有熱液成因特點。
(6)自然金以顯微~超顯微自然金粒、類質同象晶格金及膠粒金三種形式賦存于主要載金礦物毒砂、黃鐵礦以及粘土礦物、炭質中。
(7)浸染狀礦石為礦區主要礦石類型。
(8)礦床中包裹體含量多,種類全。大多細小,以氣液包裹體為主。
(9)礦區范圍內未見有一定規模的侵入體,物探資料顯示深部亦無大的巖體。
據《巖金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05ˉ2002)附錄G所附的“中國金礦床成因類型劃分表”,對比其各類礦床特征,初步認為薩爾布拉克金礦床屬“地下(鹵)水溶濾金礦床”大類中的“碎屑巖系中的金礦床”亞類。
3.1地層巖性標志
礦區下石炭統南明水組中段第二巖性層(C1n2~2)巖屑、晶屑凝灰巖,凝灰質砂巖是主要的礦化層位,其次為該組中段第一巖性層(C1n2~1)及上段第一巖性層(C1n3~1)的含炭凝灰粉砂巖、砂巖。該套地層富含大量的火山物質及As、S、Fe、Au等成礦元素,為原始礦源層。
3.2構造標志
發育于薩爾布拉克背斜核部附近的北西向脆韌性斷裂帶是重要的找礦標志,該類斷裂既是礦液運移的通道,又是儲礦的空間場所。本礦床即位于薩爾布拉克背斜軸北東側的F1斷裂帶中。
3.3地表呈帶狀分布的褐鐵礦“鐵帽”是最直接、最醒目的找礦標志
3.4圍巖蝕變標志
主要有黃鐵礦化(褐鐵礦化)、毒砂化、含鐵碳酸鹽化、硅化等蝕變標志。
3.5地球化學異常標志
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圈定的Au、As、Sb等元素組合異常沿斷裂破碎蝕變帶分布,為找礦指明了方向。
[1]成勇,張銳.新疆富蘊地區銅金礦成礦規律淺析 [J].地質與勘探,2006,42 (4).
P611[文獻碼]B
1000~405X(2016)~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