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仕倫
(四川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6)
?
高師院校美育工作評估標準及指標體系初探
鐘仕倫
(四川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6)
學校審美教育是達到人的全面發展的一條最重要的路徑。高師院校承擔著“雙重審美教育”的重擔。隨著適齡兒童和青少年人口比例的逐漸增長,高師院校人才培養的任務將會越來越重,在人才培養質量上面臨著整體提升和創新的問題,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容易忽略美育工作。因此,在高師院校中突出美育工作,適時開展高師院校美育工作合格評估顯得尤為重要和十分緊迫,現對高師院校美育工作評估的法規依據、評估方法的改進、評價標準的內涵和評估指標體系等方面進行初步探討。
高師美育;評價標準;指標體系;法規依據
自光緒二十四年(1898)盛宣懷奏請獲準設立南洋公學“師范學堂”以來,中國高等師范教育已經走過近120年的發展歷程,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拼搏奮斗,特別是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建立起世界上辦學層次最完整、院校規模最大、民族性和獨立性比較突出的高等師范教育體系。我們用不到1/5的教師教育資源完成了占世界近1/5人口的15年國民初等教育(2014年統計:世界人口總數為72.08億。中國大陸人口總數約為13.67億),為世界人口教育和和平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高等師范教育擔負著培養、培訓和研究、開發基礎教育師資的重要任務,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隨著我國高師教育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從封閉走向開放,“國標、省考、縣管、校用”指導政策的實施,我國高師教育的這個重要使命正在有意或無意地被削弱,甚至被消解。一些傳統的高師院校更名轉建為綜合性、多科性大學以后,原有的師范教育優勢逐漸喪失;即使沒有更名轉建的高師院校也因國家和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急需而紛紛設置大量的非師范專業,使辦學資源和教學條件難以確保師范教育專業的培養規格和要求;一些由??茙煼督逃秊橹魃秊楸究频脑盒_€很難適應本科教師教育的要求和辦學規律;一些民辦院校為了學生就業的需要,也設置了不少的教師教育專業,但這些教師教育的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在短時期內還很難提高。在所遇到的這些問題和困難中,高師院校的美育工作是一個特別容易被淡化或者說被混淆的工作。正如《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71號)文件指出的:“總體上看,美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一些地方和學校對美育育人功能認識不到位,重應試輕素養、重少數輕全體、重比賽輕普及,應付、擠占、停上美育課的現象仍然存在;資源配置不達標,師資隊伍仍然缺額較大,缺乏統籌整合的協同推進機制?!痹谶@種情況下,適時開展高師院校美育工作評估可能會起到一定的改進和推動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2015年修訂,簡稱《高教法》)第四章第四十四條規定:“高等學校應當建立本學校辦學水平、教育質量的評價制度,及時公開相關信息,接受社會監督。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專家或者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對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效益和教育質量進行評估。評估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較之1998年8月通過的《高教法》,這次修訂后的《高教法》在“高校評估”這個問題上,加大了學校自我評估和社會監督的作用,增加了“第三方評估”和對辦學效益的評估。
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钊胪七M管辦評分離……強化國家教育督導,委托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p>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的意見》第十八條規定:“加強美育制度建設。堅持依法治教,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美育綜合改革?!钡诙畻l規定:“探索建立學校美育評價制度?!贫ǚ细咝K囆g專業特點的教育教學評價標準。建立學校美育發展年度報告制度,各級教育部門每年要全面總結本地區各級各類學校美育工作,編制年度報告。教育部應委托第三方機構研究編制并發布全國學校美育發展年度報告?!钡诙粭l規定:“建立美育質量監測和督導制度。……鼓勵各地運用現代化手段對美育質量進行監測。各級教育督導部門要將美育納入督導內容,定期開展專項督導工作。”
依據以上法規文件,不管是法律還是中央文件,或者是國務院的法規,都明確要求我國對包括美育在內的高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進行評估,這是我們開展高師院校美育工作評估、制定高師院校美育工作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的法規依據。
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評估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已經開展過的本科高校評估類型主要有“隨機評估”“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四種類型。前兩種類型的評估在2008年之前已經完成。經過近3年的總結、論證、調研、試評工作后,目前正在開展的是后兩種評估。“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的對象主要是2000年以后新建或升格的本科院校,“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的對象主要是上一輪參加過水平評估的高校。
但是,無論是隨機評估、水平評估還是合格評估、審核評估,在取得重大成效和良好社會影響,有力促進高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同時,普遍存在著對高校美育制度建設、美育課程體系設置評估的缺失的問題。就評估工作而言,正如劉振天教授最近撰文指出的,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調整和改進的問題。例如,不分高校行政隸屬關系、辦學行業背景和辦學傳統優勢,也無論經費投入的差距、人才流動的規律和辦學時間的長短,全部使用一種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實際上難以做到公平評估,而且很容易導致三個方面的潛在負效應:一是過于依賴辦學經費投入;二是失去被評高校的辦學傳統和行業優勢;三是容易使被評高校“臨時抱佛腳”,或為評估而評估。歸結到一點,已經開展的高校評估存在著重“物”輕“人”的缺陷,有違于高校人文品格、教師人文素養和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審美教育屬于人文教育,美育工作評估本身就是一種人文評估,如果在評估工作原則和方法以及具體操作措施上重“物”輕“人”,很有可能事倍功半,或者適得其反。因此,對高校美育工作評估必須顛倒過來,重“人”輕“物”,即重視被評高校的人文精神、人文環境和人文氣質,也可以說就是重視高校的美學精神。
美育工作評估標準的制定要突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個總的改革方向和質量標準。在這個總的質量標準下,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標準值得注意。
第一,學校審美教育觀念和認識標準?!秶鴦赵宏P于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的意見》第十八條規定:“加強美育制度建設。堅持依法治教,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美育綜合改革。研究完善學校美育工作有關規章制度,使美育制度規則體系能夠及時適應實踐發展需要,為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睂ψ鳛榻逃结樦坏拿烙瑢W校黨政領導班子和學校管理部門,特別是書記和校長,是否將美育工作擺在與德育、智育和體育同樣重要的位置來進行頂層設計、制定政策、安排布置、督促檢查、總結評估,這是美育工作評估的首要標準。
第二,學校美育環境的標準。眾所周知,環境改變人的性格,優美和諧的人文環境在人的品格和修養上,特別是在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操的培養上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構成高校人文環境的要素主要有:校訓、校歌、校風、校史,校報、櫥窗、名人頭像、格言銘牌,以及緊張而有序的教學運行管理、校園人文景觀藝術設置、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等,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環境在學校美育工作評估中應該占有突出的位置。學校景觀美育標準、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自然統一、因地制宜、避免千篇一律和特色景觀建設等內涵。
第三,學校美育師資隊伍建設和提高的標準。從事美育教學工作的專任教師與在校生總人數的生師比標準和專職美育教師、校內外兼職美育教師以及專兼職的比例標準,應該是評估的重要內容之一。據抽樣調查,“在50多所受調查的高校中(這些受調查的高校絕大部分是規模較大的綜合性院校),專職教師在10人以下的占30%以上,而同時兼職教師超過5人的高達38%。專職教師人數相對少而兼職教師數量多的情況從一定程度上還說明,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師數量的不足和缺乏”。[1]到底配備多少專職和兼職美育教師以及專兼職比例的美育師資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第四,美育工作載體的標準。長期以來,美育工作之所以成為高校育人的薄弱環節,或者說被有意無意地邊緣化,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美育載體的缺失和管理的多元。高校的美育載體,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美育的景觀載體,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校園環境或校園景觀。從某種意義上講,景觀載體也就是景觀美育,景觀美育在學校美育中有著當“景”乃發生,“潤物細無聲”和“遠近高低各不同”的作用。有的景觀單元,例如校園公共雕像,甚至發揮著“強迫性”的美育功能;另一個是美育教學的管理載體。除了部屬高校和極少數省屬高校設立了實體性的“藝術教育中心”(“國家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素質教育中心”)以外,目前不少高校的美育工作主要由學校團委牽頭負責,黨委宣傳部、教務處、學生處為主要成員單位。這種制度設計的結果是把美育當成課外活動或第二課堂的活動課程,黨委、行政、教務、學生、宣傳、團委,誰都在抓美育,誰都被美育所抓,結果是“龍多不治水”,使高校的美育工作流于一般形式。
第五,美育教學管理標準?!秶鴦赵宏P于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普通高校美育課程要依托本校相關學科優勢和當地教育資源優勢,拓展教育教學內容和形式,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強化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藝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胀ǜ咝R陂_設以藝術鑒賞為主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基礎上,開設藝術實踐類、藝術史論類、藝術批評類等方面的任意性選修課程。各級各類學校要重視和加強藝術經典教育,根據自身優勢和特點,開發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課程?!弊鳛橐环N育人的高校教學活動,美育必須課程化。美育課程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課堂教學,這是保證高校美育教學和美育工作的關鍵環節,要改變美育無須進課堂的舊觀念。如果沒有進入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從而實施課程化,美育教學很容易流于一般性的課外活動。但審美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科學技術和人文教育,美育課程又必須通過活動課程來進行,因為審美能力的提高,審美情操的培育,離開了審美實踐活動的個體體驗難以實現。因此,必要的活動課程(藝術技能的專修、藝術展演、藝術節、藝術鑒賞、藝術創作等)的設置也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方面。這是基礎性標準。進一步,如果結合學校的美學專業、藝術類專業、文學類專業和相關學科的建設來開展美育工作,應該說,這是一個比較高的標準。但是,不管哪個層次的高師院校,教學計劃中應該設置美育類課程(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配置必要的學時、學分以及績點。從已有的實踐看,以選修課(必選〔就培養規格要求而言〕,任選〔就選課形式而言〕)形式本科開設2~3門(一學期,周2學時,16周,32~48學時,2~3學分。其中,美育實踐學時、學分占1/3。考試或考查)、專科開設1~2門(一學期,周1學時,16周,16~32學時,1~2學分。美育實踐學時、學分占1/3??荚嚮蚩疾?美育類課程應該是一個標準。
第六,美育教學條件標準。其中美育工作經費投入標準,人均不低于120元/年,占國家撥款(12 000元/人、年)的1%。美育設施:演藝廳、視聽室、畫室、數字媒體藝術實驗室等。
第七,美育工作質量標準。學生精神風貌。一般美學和美育知識的掌握程度(高師院校雙重學科標準決定)。省、部大學生藝術節展演獲獎成果數、獲獎等次。
第八,美育工作特色標準。學校美育傳統與社會美育和地域文化優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的利用與開發;學校美育工作與區域、城市藝術團體和基礎教育戰線的聯系與合作……)。
1795年,席勒發表了《美育書簡》,對美育的性質、內容和作用作了系統的研究。席勒認為,作為自然的人具有感性沖動,而社會的進步需要人從自然的人走向理性的人,使人具有遵從社會秩序和法則的思想和道德,最后走向自由。審美教育即是讓人走向完美人格、走向自由的橋梁。美育的這種功能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具備的。正如席勒所指出,如果可以說“記憶力”“像表格一樣精確的知解力”“機械的技能”是通過智育方式得來的,那么片面強調智育和“充分扶植某種能帶來榮譽和報酬的單獨技能”,雖然能使社會分工更加精確,在一定階段會使社會在技術和運轉上得到支撐,但最終會使人喪失“一切其他的天稟”,諸如好奇心、創造力、冒險精神、友愛利他等等,從而在更長久的階段影響社會的進步。而改變這種狀況的現實途徑在席勒看來是讓受教育者享受(接受)到培養出完整人格的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審美教育。[2]
席勒的思想對馬克思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早在1835年,馬克思在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里就已經表達過與席勒一樣的思想,馬克思“像席勒和荷爾德林一樣熱切地希望這種‘全面的人’的出現”。[3]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又一次闡述了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對社會進步的意義。學校審美教育是達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一條最重要的路徑,而高師院校在學校審美教育中又承擔著“雙重審美教育”——受教育者同時又是未來的教育者——的重擔。另一方面,隨著適齡兒童和青少年人口比例的逐漸增長,高師院校人才培養的任務將會越來越重,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面臨著整體提升和創新的問題,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容易忽略美育工作。因此,在高師院校中突出美育工作,適時開展高師院校美育工作合格評估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不僅可以未雨綢繆,而且可以為其他類型的高校提供借鑒的經驗,使我國高校真正做到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等方面全面發展。
[1]王旭曉.中國高校藝術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2:101.
[2]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范大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30.
[3]柏拉威爾.馬克思和世界文學[M].梅紹武,蘇紹亨,傅惟茲,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466.
(責任編輯:劉 晨)
A Ten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Standards of Evaluation and Index Syste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NG Shi-lu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6, China)
University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for a person to achieve an all-round development.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ar the burden of "double aesthetic education". With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the population of school-ag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task of teacher training in normal universities will be heavier and heavier and a need arise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is training. This is a kind of situation where the work of aesthetic education may easily be overlooked. Therefore, to highlight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normal colleges, it is of pressing importance that an assessment of the work of aesthetic education be immediately carried out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tentatively explores the legal basis, methods and criteria of evaluation and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assessme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gh teac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index system; regulatory basis
2016-09-28
鐘仕倫(1953—),男,四川成都人,文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美學、審美教育學研究。
G40-014
A
2095-0012(2016)06-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