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山東省棗莊市國土資源局臺兒莊分局山東棗莊277400)
規范山石資源開采促進可持續發展
--以臺兒莊區整頓規范山石資源開采秩序工作為例
■劉剛
(山東省棗莊市國土資源局臺兒莊分局山東棗莊277400)
隨著現代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發展對資源、能源等礦產品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限的礦產資源時不我待。本文以棗莊市臺兒莊區整頓規范山石開采秩序為例,分析礦產資源利用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建議
臺兒莊區山石資源主要分布在澗頭集鎮和張山子鎮南部丘陵地區,按其使用用途分為兩類,一是可用于燒制水泥的石灰巖,以下簡稱水泥用灰巖;二是用作建筑材料的石灰巖,以下簡稱建筑用灰巖;據勘查結果,水泥用灰巖儲量為13845.56萬噸,含礦層位為寒武系朱砂洞組、張夏組和奧陶系馬家溝組。目前,水泥用灰巖探明儲量64788.65萬噸,建筑石料用灰巖1809.93萬噸。按照礦產資源規劃,共劃分水泥用石灰巖礦區6處,建筑石料用灰巖礦區7處。石灰石開采量大面廣,勘查程度較低,礦床多呈山坡露天式產出,開采條件簡單,環境污染、資源浪費較為嚴重。
該區及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礦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較大,在未來的5到10年里,全區經濟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將隨著全區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程度的提高而呈較大幅度的增加。目前該區已形成年產水泥用灰巖800萬噸、建筑石料用灰巖500萬噸開采能力。
2.1小型礦山多,開發利用率不高
目前,區內露天采石礦山持有效采礦許可證礦山共有21家,其中水泥用灰巖礦3家,分別是棗莊市張山子煤業有限公司、山東泉興水泥有限公司、山東上聯水泥有限公司。建筑石料用灰巖礦18家(3家未生產)。設置探礦權6個。長期以來的礦產開發已形成了以個體開發為主、集體、股份制共同開發的局面。大型的礦山企業僅兩家,其余規模小的企業約占全區礦山企業的84%,礦業結構不合理,小礦山的采選技術和裝備水平較低,管理較差,經營粗放,沒有更好地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造成資源的浪費。
2.2無證開采行為嚴重
近年來,按照國家、省、市總體部署,區政府深入開展礦業秩序清理整頓和深化整合工作,依法關閉了資源枯竭、違法行為嚴重的礦山。截止2012年2月30日,全區露天采石礦山企業總數由2009年40個減少至目前21個。通過排查,部分被關閉礦山受利益驅使無證開采山石資源6處,集中分布在澗頭集鎮境內虎提山、庫山礦區周圍,其破碎機、打眼機、挖掘機、鏟車等生產設備俱全,開采量大,有關部門雖多次進行制止,但盜采資源行為仍然存在,嚴重影響了礦產資源開采秩序。
2.3證照不全和越界開采不少
露天采石礦山同時持有效采礦、安全許可證17家,持有效采礦許可證但安全許可證過期3家,持有效安全許可證無采礦許可證3家。同時,個別證照齊全的現采礦權人追求個人利益,越界開采現象嚴重。
2.4采礦權設置不科學,造成資源浪費
目前個體采石采礦權都是2005年以前設置,以后逐年延續辦理。由于受歷史條件限制,設置采礦權沒有區分水泥用灰巖和建筑用灰巖,部分水泥用灰巖設置成了建筑石材采礦權,造成了大材小用、資源浪費的現狀。建筑石料開采區設置過多,而且沒有區別水泥用灰巖和建筑用灰巖,這顯然已經與形勢的發展不相適應。
2.5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部分采石場責任人只顧自身利益,無序開發,造成山體破壞、植被被毀、生態環境失衡,水土流失,溝渠堵塞、農作物減產或絕產。石材破碎、加工和運輸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粉塵使附近村莊和鄉鎮街道煙霧彌漫,道路破壞,群眾出行困難,交通事故時有發生。加之生產設備落后不按照開發利用方案組織開采,甚至亂開濫采,極易誘發安全生產事故。
3.1聯合執法,整頓山石開采秩序。
由區政府牽頭,成立以區法院、檢察院、公安、國土、監察、安監、工商、環保、供電、林業等部門和有關鄉鎮政府為成員的專項整治領導小組,為山石資源和生態壞境的專項整治提供保障。組織人員摸清露天采石企業的底數。對全區山石開采企業進行排查摸底,建立排查工作臺帳和檔案。在此基礎上,進行聯合執法,對無證采礦礦山停止供電供藥,清除其地面建筑物和生產生活設備設施,依法予以取締,對其破壞浪費資源嚴重構成犯罪的責任人,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對不同時持有效采礦、安全許可證的礦山一律進行停產整頓,公安部門停止供藥,供電部門停止供電,國土、安監部門重點檢查其是否按照開發利用方案組織開采,是否有超層越界開采行為,林業部門檢查是否存在破壞森林植被行為,對查出的違法開采行為依法予以立案查處。對持有效采礦許可證的礦山停產整頓,對其開采和規費繳納情況進行全面檢查,要求其繳清所欠的各種規費,嚴格按照開發利用方案組織開采。對經營手續不完備、證件不齊全、拒不履行繳納費稅的堅決關停取締。
3.2規范管理,關閉個體采石,促進山石資源開采科學合理。
要科學界定山石資源利用方向。聘請專家,對各采礦區進行實地普查調研,制作詳細的山石資源分類利用圖、表,準確劃分出水泥用灰巖和建筑用灰巖,為科學設置采礦權提供準確詳實的地質資料。嚴禁水泥用灰巖設置成為建筑用灰巖采礦權。個體采石許可到期的,全部關閉,不在延續辦理采礦許可。提高準入門檻,對新設采礦權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公開拍賣,增加政府收益。
3.3綜合整治礦山生態環境
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要求露天開采礦山編制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方案,繳納土地復墾費、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對關閉后損毀山體和殘留礦坑進行生態環境治理,對歷史遺留無責任人的礦坑建議政府列出專項資金進行治理。根據市政府要求,2013年底全面完成“三區兩線”以內損毀山體和殘留礦坑生態環境治理任務,2014年底完成“三區兩線”以外需要治理的損毀山體和殘留礦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通過加強露天采石礦山的監督管理,規范山石資源開采秩序,深入開展石灰石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徹底改變露天采石礦山“小、散、亂”、礦山開發布局不合理局面,積極推進生態城市建設,讓滿目瘡痍的采石區重現綠樹、青山、藍天。
TD2[文獻碼]B
1000-405X(2016)-1-319-1
劉剛(1975~),男,大專,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地籍管理、測繪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