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垚 黃杰炯(廣西第四地質隊廣西南寧530033;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廣西南寧530033)
廣西桂林塔邊金礦成礦條件及成因淺析
■胡鑫垚1黃杰炯2
(1廣西第四地質隊廣西南寧530033;2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廣西南寧530033)
塔邊金礦位于桂林興安縣,根據其礦石成分、礦石類型等,綜合區域地質資料認為其形成與熱液有關。
金礦成礦條件
區內礦產較為豐富,主要有金、銅、鎢、錫、鉛、鋅等,鎢礦主要分布在越城嶺花崗巖體外接觸帶,部分產于巖體中,類型有矽卡巖型及石英脈型,典型礦床有牛塘界鎢礦床(中型);金礦主要類型有構造蝕變巖型、斷裂破碎帶型及石英細脈帶型,代表性礦床有興安縣白花嶺中型金礦床、麻嶺界金礦床(小型);鉛鋅礦主要以零星分布的礦點為主。
2.1地層
工作區出露地層簡單,礦區僅出露有奧陶系下統黃隘組(O1h)和奧陶系下統升平組(O1s),與下伏寒武系地層呈斷層接觸,現由老至新簡述如下:
下奧陶統黃隘組下段(O1h1):分布于礦區北部厚度大于413m。其底部為灰綠色薄層泥質板巖;中部為黃綠色、灰綠色薄層泥質板巖;上部為灰綠色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夾中—薄層青灰色泥質板巖下奧陶統黃隘組中段(O1h2):分布于礦區中部,厚276m。其底部為青灰色、暗灰色含粉砂泥質、砂質板巖夾黃鐵礦化灰綠色薄層細粒長石石英砂巖;中部為灰綠色、暗灰色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局部為黃鐵礦化中細粒石英雜砂巖;上部為黃綠色、暗灰色含粉砂泥質板巖。礦區已知金礦脈(體)絕大部分產于該段中,該段為主要賦礦層位。
下奧陶統黃隘組上段(O1h3):分布于礦區南部,厚1581m。其下部為灰綠色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夾青灰色含粉砂泥質板巖;中部為灰綠色、淺灰綠色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與青灰色板巖互層,局部為青灰色厚層泥質板巖;上部為青灰色泥質板巖夾灰綠色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
下奧陶統升平組(O1s):分布于礦區東南角,出露面積約1.4km2。其下部為灰綠色弱絹云母化含細砂的泥質粉砂巖夾青灰色、灰綠色薄層泥質板巖;中上部為灰、灰綠色泥質細砂巖、粉砂質頁巖。
2.2構造
勘查區整體上為一單斜構造,僅發育幾處小褶曲,為貓兒山背斜東南翼的次級褶皺。礦區內斷裂構造發育。
F2:出露于礦區北西角,為一條區域性逆斷層,出露長約4km。總體走向40°,傾向130°,傾角47~65°,錯斷寒武系邊溪組地層,斷距達2200m,控制金石至塔邊斷層F1。沿斷裂帶見破碎帶、角礫巖帶、硅化帶發育,寬度為2~20m。斷層上下盤見大量石英脈充填,巖石具炭化、鐵質浸染等。對該斷層采揀塊樣6件,單樣最高品位僅0.08×10-6。
F3:出露于礦區南西角,為一條壓扭性右行逆斷層,斷層破碎帶規模大,沿斷裂帶見破碎帶、角礫巖帶、硅化帶較為發育,寬度為2~8m,出露標高336~653m,產狀比較穩定,平均傾向327°,平均傾角55°。該含金石英脈破碎帶具有分枝復合、尖滅再現現象。對該斷層采揀塊樣12件,單樣最高品位達成20.43×10-6。此石英脈破碎帶為主要含金石英脈破碎帶,為①號石英脈型金礦體。
2.3巖漿巖
勘查區內未見巖漿巖出露,但其北側約5km處即為貓兒山復式巖體。貓兒山巖體:分布于貓兒山背斜軸部,侵入旋回與構造旋回相同,呈巖基產出。主要侵入板溪群、震旦系及寒武系地層中。中心相主要為中粒斑狀花崗巖,邊緣相為細粒斑狀花崗巖。沿巖體內、外接觸帶,有多處赤鐵礦、鉛鋅礦、鎢礦及錫等金屬礦點或礦化點。該巖體與礦區石英脈型金礦成礦關系密切。
3.1礦體特征
①號石英脈型金礦體。其產于北東向F3含金礦斷裂破碎帶中,賦礦層位為下奧陶統黃隘組中段地層,含礦巖性為石英脈碎裂巖和構造角礫巖,圍巖為含粉砂泥質板巖、細粒長石石英砂巖。礦體呈脈狀、透鏡狀產出,傾向厚度、品位變化大,分布極不連續,常出現分枝復合、尖滅再現現象,走向北東向,產狀320~330°∠53~57°,礦體平均真厚度為0.55m,礦石平均品位Au 20.27g/t。
②號石英脈型金礦體。其產于北東向F4含金礦斷裂破碎帶中,賦礦層位為下奧陶統黃隘組中段地層的含粉砂泥質板巖、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含礦巖性為石英脈碎裂巖和構造角礫巖。礦體呈脈狀、透鏡狀產出,傾向厚度、品位變化大,分布極不連續,常出現分枝復合、尖滅再現現象,走向北東向,產狀155~170°∠65~72°,礦體平均真厚度為0.42m,礦石平均品位Au 8.14g/t。礦石結構主要有它形不等粒結構,流動碎裂結構,礦石構造主要有團塊狀構造、塊狀構造。礦石金屬礦物以自然金、黃鐵礦為主,少量的方鉛礦、閃鋅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長石,少量的方解石。
3.2礦石質量
礦石產于石英脈中及其旁側,與石英脈共生組合產出,根據含礦石巖性及圍巖特點、主要有用組份及含量,本礦區礦石類型為石英脈型金礦。金礦石結構主要有粒狀結構、它形不等粒結構,流動碎裂結構、壓碎結構等。礦石構造為塊狀、脈狀、復脈狀、條帶狀等。金礦石和石英緊密共生。礦石金屬礦物以自然金、黃鐵礦為主,少量的方鉛礦、閃鋅礦。
3.3圍巖蝕變及找礦標志
礦區內金礦體圍巖蝕變發育,含礦斷裂破碎帶及頂底板常見蝕變有如下三種:硅化為礦區最具普遍性,是主要的熱液蝕變現象。黃(褐)鐵礦化,斷裂破碎帶上的強硅化構造角礫巖、強硅化壓碎巖常發育有五角十二面體的黃鐵礦。絹云母化主要發育于斷裂破碎帶及其鄰近范圍內,絹云母多呈細小鱗片狀、纖維狀散布于巖石中,與粘土礦物的“褪色”有關,亦是主要的找礦標志。
區域內構造活動強烈,經多次大地構造運動,形成了一系列復雜的褶皺及斷裂構造。構造以斷裂為主,不同時期形成不同方向的構造線縱橫交錯,其中以北東、北西向斷裂構造最為明顯。北西向構造主要展布于區內東部及西部;北東向構造表現為一系列的褶皺及斷裂,自南西至北東貫穿礦區,構造運動強烈,褶皺緊密,巖石節理裂隙發育,有利于原巖中的金成礦元素活化、遷移和富集于石英脈中及其旁側成礦。
此外,尚發育有零星分布的燕山期花崗斑巖脈、偉晶巖脈與成礦關系密切。
[1]殷保安,廣西壯族自治區巖石地層,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
[2]袁見齊,朱上慶,礦物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79.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