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亮 殷文靜 楊 熙(河北省環境地質勘查院河北石家莊0500;河北省地礦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質大隊河北滄州06000)
邢臺地下熱水物理、水文地質特征分析
■楊學亮1殷文靜1楊熙2
(1河北省環境地質勘查院河北石家莊050021;2河北省地礦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質大隊河北滄州061000)
敘述了邢臺地熱的基本情況以及研究背景,通過對深部重力場特征、電場特征、地溫場特征、太行山山地構造帶地下熱水區水文地質特征、沉降平原層狀熱儲地下熱水區水文地質特征的調查與與研究,表明因地質結構不均一,基巖地形起伏,基巖與蓋層導熱性之間的差異,造成了新生界地溫梯度分布的不均勻,呈現基巖凸起區地溫梯度高于凹陷區的規律。
邢臺地熱特征規律
邢臺市地熱地質條件比較優越,地熱資源具有較大開發利用潛力,但是該區對地熱地質條件研究不深、資源底數不清、開發利用比較粗放,加強邢臺地熱的研究對充分發揮本區地熱資源優勢,合理開發、綜合利用和有效保護地熱資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邢臺市位于河北省的中南部,橫跨華北平原與太行山地兩大地貌單元,地形地貌受新構造運動控制,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松散巖類孔隙水、碳酸鹽巖類裂隙溶洞水和基巖裂隙水。區內地層發育較齊全,自新至老包括新生界第四系、第三系,中生界白堊系、侏羅系、三疊系,古生界二疊系、石炭系、奧陶系、寒武系,中上元古界和太古界,受擴張作用與斷裂活動的影響,構造發育、形態復雜、縱橫交錯。
2.1深部重力場特征
經研究,在山區與平原交界處,有明顯的重力異常梯級帶,重力高的一側為沉降帶,反映了上地幔隆起,地殼減薄;重力低的一側反映了上地幔下陷,地殼增厚。太行山隆起區,深部重力異常值自西向東由-100毫伽上升至-30毫伽,水平梯度變化最大每公里可達1毫伽,形成了一個北東向的重力梯級帶;東部平原沉降帶,重力異常等值線變化平緩,異常值一般在±20毫伽左右,上地幔呈塊狀隆起,地殼厚度為35-37公里。
2.2電場特征
根據大地電磁探測研究結果,電阻率在該區縱向上表現為層狀結構,橫向上表現為分塊展布的特征,由淺至深電阻率以低-高-低的基本特征展示;電阻率的橫向上大約以1km深為界淺部電阻變化不大,形態平穩、連續,深部變化較大。
2.3地溫場特征
2.3.1太行山山地構造帶地下熱水區地溫場特征
為對流型熱儲,地溫場一方面受深部地殼結構的控制,同時也受深部地熱水上升活動的顯著影響,產生該熱儲的原因主要是斷裂、裂隙發育形成地下水循環對流的有利通道,當深部地熱水沿斷裂帶上涌時,將深部熱輸向淺部,使其在上升通道的周圍出現明顯的地溫增高現象,并形成了以上升通道為中心的異常地溫場,地溫異常呈點狀分布。
2.3.2沉降平原區層狀熱儲地下熱水區地溫場特征
根據寧晉、巨鹿、清河、南宮、邢臺五市縣氣象部門多年觀測的平均地面溫度,研究區恒溫帶溫度為15.4℃,深度為25m。經過計算與研究,新生界地溫梯度值變化在0.5-5.0℃/100m之間,高值區與低值區呈NNE向相間分布,并和凸起、凹陷構造位置基本一致。地溫梯度高值區主要分布于寧晉凸起、新河凸起、明化鎮凸起、武城凸起、館陶凸起;在巨鹿斷裂的西側平行于斷裂形成一狹長高值區;在隆堯斷裂與百尺口斷裂交匯處附近也有一橢圓形的高值區。低值區主要分布于各凹陷區及太行山隆起與平原相鄰的邊緣地帶。
根據各測井不同深度的地溫,研究500m、1000m、2000m地溫等值線圖,不同深度的溫度等值線分布,基本上與基巖構造形態相吻合,即基巖埋深淺處地溫高,說明新生界地溫與基巖埋深關系密切。
區內地下熱水按地質構造劃分為二大區:太行山褶皺山區及結晶巖體構造帶地下熱水區,沉降平原層狀熱儲地下熱水區。
3.1太行山山地構造帶地下熱水區
研究區內有朱莊溫泉和永興煤礦熱水井,處于太行山隆起,屬新華夏第三隆起帶,發育了北西和北北東向兩組主要斷裂,后期又受偉晶巖脈的穿插,熱泉出露在太古界花崗片麻巖與長城系石英砂巖接觸帶上,地溫異常呈點分布。
3.2沉降平原層狀熱儲地下熱水區
據現有收集資料及區域地層特點,本區自上而下可分為三個主要熱儲層,即上第三系明化鎮組孔隙熱儲層、館陶組孔隙熱儲和基巖裂隙巖溶熱儲。
3.2.1上第三系明化鎮組孔隙熱儲(Nm)
該熱儲在區內廣泛分布,底板埋深變化較大,一般800-1200m,上部為400-550m厚的第四系覆蓋,總體趨勢西部較淺,東部較深,凸起區較淺,凹起區較深。沉積厚度一般400-700m,西部及凸起區較薄。巖性剖面粗細交替變化,略具反旋回韻律特征,砂巖層比率自下而上增加,平均砂厚比30%,砂巖層中以中粗砂、含礫粗砂巖及礫狀砂巖為主。砂巖層累計厚度變化于不足100-200m。儲層平均溫度35-44℃,水的含鹽度在0.5-1g/L之間。
3.2.2館陶組孔隙熱儲(Ng):
該熱儲主要分布凹陷區及其邊緣,外圍較薄,底板埋深一般1200m-1800m之間,厚度200-600m,含水巖性主要為粉砂巖、細砂巖及含礫砂巖等,微固結-半固結。砂厚比一般25.2-58.0%,平均40%,儲層發育,下部為巨厚的雜色礫巖,分布廣、沉積較穩定,是主要的富水層段,水量豐富,是一個半開啟、埋藏淺、水質好的熱水儲層,推測含水層厚度86-258m,單層厚度一般幾米至幾十米,最厚者可達數十米,一般水溫可達45-70℃,水量大于1000m3/d,熱水礦化度一般較明化鎮組高,為2-10g/L,屬HCO3·CL-Na或CL-Na型水。
3.2.3基巖巖溶裂隙熱儲:
區內基巖頂界埋深一般在1200-2000m左右,以碳酸鹽巖地層為主,其儲層空間為裂隙與巖溶裂隙及溶洞。主要熱儲層有奧陶系、寒武系及中上元古界地層。據收集資料,一般井口水溫可達50-80℃,水量可達120-1500m3/d,有的還可自流,礦化度一般3-10g/L,多為CL·HCO3-Na型水。
總之,因地質結構不均一,基巖地形起伏,基巖與蓋層導熱性之間的差異,造成新生界地溫梯度分布的不均勻,呈現基巖凸起區地溫梯度高于凹陷區的規律。除山麓地帶,由于受天然冷水流的干擾使地溫梯度明顯降低,平原內部廣大地區,地溫分布主要受凸凹相間的地質構造格局的控制,總的特點是呈高、低相間帶狀展布。
[1]王昕洲、孫超等《河北省邢臺市地熱資源調查評價報告》2003年10月.
[2]楊學亮、張樹剛等,《河北省邢臺市地質環境監測報告》(2006~2010年),2011年7月.
P641[文獻碼]B
1000-405X(201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