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威 梁標志 張力昌(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廣西南寧530023)
廣西嶺島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
■楊振威梁標志張力昌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廣西南寧530023)
嶺島金礦是廣西發現的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之一,文章概述了其礦床地質特征,分析了礦床成因,提出了找礦成因及找礦標志。
金礦破碎帶蝕變巖型廣西嶺島
廣西嶺島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床位于廣西蒼梧縣,該礦床根據民采礦點發現,之后進行了水系沉積物普查及礦區預查、礦區普查工作評價,發現小型金礦床4處,礦點5處。
文章重點介紹礦床基本地質特征,供同行在桂東地區尋找該類金礦床參考。
礦區地處濱太平洋構造域與特提斯構造復合區內,位于華南加里東褶皺系欽州殘余海槽與大瑤山凸起交匯處。
區域地層出露有寒武系和泥盆系,組成一套石英砂巖、長石石英(雜)砂巖、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泥巖層。寒武系地層與泥盆系地層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礦區位于長發復式背斜南翼西段,區內褶皺、斷裂構造比較發育,以北東-南西斷裂構造為主,其旁側次一級斷裂直接控制礦化帶的展布,是礦區主要含礦構造。
礦區內暫時未見巖體出露,但礦區附近有巖漿巖小面積零星出露,以印支期花崗閃長巖為主,次為二長花崗巖。
(1)賦礦地層及巖性。礦區地層以寒武系黃洞口組地層(∈h)為主,局部出露少量泥盆系蓮花山組地層,其中寒武系黃洞口組第一段(∈h1)為主要賦礦層位。巖性主要為中厚層狀長石石英雜砂巖、與中薄層狀泥巖。
(2)礦區斷裂構造比較發育,金礦體主要受近北東南西斷裂控制,早期構造運動為金元素的遷移提供了有利的到導礦動力和容礦空間。早期含礦帶形成之后,由于次一級構造應力的作用,又使早起構造復活,在早期形成的斷裂帶中巖石被擠壓形成壓碎巖。壓碎巖是良好的容礦構造,是礦液沉淀富集的良好場所。
(3)圍巖蝕變。礦區圍巖蝕變發育,特別是構造發育部位,蝕變與金的生成密切相關,是找金的重要標志。主要蝕變有:
硅化:熱液攜帶的硅質成分沿斷裂破碎帶及其頂底板巖層裂隙充填和交代,使石英顆粒重結晶或增大硅質膠結,部分形成沿裂隙充填的石英細脈,并使巖石變硬和脫色。
黃鐵礦化:黃鐵礦多為五角十二面體,少量為正方形或他形晶,多呈浸染狀產出,風化后常形成褐鐵礦。
褐鐵礦化:呈隱晶質狀、質點狀、細微粒狀,不均勻分布在巖石中,部分與石英組成微脈穿插巖石。其溶蝕流失后留下的孔洞是金賦存的良好空間。
絹云母化:絹云母多呈細小鱗片狀、纖維狀分布,粒徑50-100μm,主要是沿著石英及一些硫化礦物、粘土礦物間隙、裂隙或邊緣交代。該礦物也是金賦存的良好空間。
綠泥石化:綠泥石呈鱗片狀,由泥質巖蝕變而成,其往往產于較為破碎的巖石中。
(1)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以Au、As元素為主,伴有Pb、Sb、 Ag元素弱異常。綜合異常面積約2km2,呈等軸狀分布。主要元素Au、As的最高含量分別為Au398.11×10-9、As449.0×10-6,平均含量分別為Au237.8×10-9、As244.6×10-6,異常面積分別為Au2km2、As1.5km2。異常強度大,濃度分帶明顯,套合性好。
(2)土壤地球化學。異常主要由Au、Ag、As、Sb元素組成,這幾個元素各級濃度分帶均較明顯,彼此之間異常吻合程度較高。這些組合異常中心附近均有斷裂帶、金礦(化)體出露,這些組合異常主要受斷裂構造控制,成礦類型為構造控礦性。
(1)礦體特征。礦區內圈出5個金礦體及多個金礦化體,呈脈狀、透鏡體狀、團包狀,沿走向呈平行展布。金礦體產于斷層破碎帶中,與破碎帶產狀基本一致,沿走向往兩端尖滅。
(2)礦石物質成分、結構構造。主要成分為碎屑物(包括少量石英集合體及硅質巖巖屑)、微量絹云母集合體、白云母、水黑云母、綠泥石、電氣石、鋯石,雜基主要為鱗片狀的絹云母,很少量鱗片狀的高嶺石及綠泥石,不均勻分布在上述碎屑物間。
礦石結構主要為粉砂泥質結構、泥質粉砂結構、不等粒結構、變晶結構、壓碎結構。礦石構造主要有角礫狀構造、浸染狀構造、孔洞構造、鑲嵌構造。
(3)礦石自然類型。根據礦石的結構、構造、氧化程度及礦物的共生組合特點,礦石的自然類型分為氧化礦及原生礦。目前所發現的礦石以氧化礦為主,顏色以黃色、褐色、褐紅色為主,肉眼可見褐鐵礦、黃鐵礦及其它硫化物以粒狀或不規則狀分布于礦石裂隙、孔洞中,有時可見硫化物風化流失后留下的孔洞。礦石蝕變現象明顯。
(4)礦化變化規律。礦體主要產于主干斷裂旁側的次級構造破碎帶中,礦化主要分布在裂隙及礦石孔洞中,常伴隨著石英脈或石英角礫。總體來說裂隙越發育、硫化物越多、蝕變越強的部位礦化越強,但礦化相對不均勻,連續性較差,大多部位為弱硅化。
本區成礦過程的熱液活動是多期次多階段的,但總體礦物組合所反映的成礦溫度,屬于中低溫范圍。結合嶺島礦床的特點以及參考前人總結的經驗,嶺島礦床的成礦機制應為:成礦物質來源于含礦地層(∈h1),構造作用所產生的熱效應加熱循環于地層的地下水和大氣降水,使金元素活化、溶解,形成礦液,并在構造應力的驅動下,運移到有利的構造部位,然后冷卻、分解、沉淀下來。而本區的多次構造活動,使得金元素經過多次的運移和沉淀,最后富集成礦。
(1)構造標志:本區地表有多期構造斷裂活動,其中主干斷裂旁側次一級構造斷裂是主要含礦構造。
(2)圍巖蝕變標志:硅化、褐(黃)鐵礦化明顯,裂隙發育,巖石破碎,常伴隨石英脈或石英角礫。
(3)地球化學標志:本區Au、As的異常強度大,濃度分帶明顯,套合性好,為找礦指示了方向。
(4)地表工程:本區民采窿道較多,揭露了多條含礦破碎帶,為找礦提供了目標。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