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培 旦增旺杰 巴桑次仁(西藏地勘局西勘集團西藏拉薩850000)
地質礦產勘探過程中的常見問題論述
■群培旦增旺杰巴桑次仁
(西藏地勘局西勘集團西藏拉薩850000)
隨著高新科技、先進設備的不斷開發研究與綠色環保開發模式的有效應用,我國地質礦產勘查及找礦技術會在新形勢下邁向一個新的高度,但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本文筆者對地質礦產勘探過程中的常見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地質礦產勘探問題
近年來,我國工業化發展異常迅猛,礦產品的市場需求非常大,礦產品需求量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應了我國各種工業的發展情況,所以,只有不斷加大地質礦產的勘探與開采的力度,才能滿足現在工業不斷發展的需求,但我國目前的地質勘查仍舊存在許多欠缺,若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積極借助政府給予的相應政府扶持,來規范地質勘查市場,確保市場需要的良好供應。
當前我國地質礦產的勘查和找礦技術在技術領域有一定程度上的發展,勘查人員在長期工作實踐中已經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以勘查原則為指導,勘查和找礦并舉的礦產開發體系。然而,我國地質礦產的發展速度相對依舊緩慢,勘查與找礦技術日趨落后于國外先進技術,在國家大力開發新型能源的同時,傳統意義上的勘查與找礦技術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經濟發展、能源消耗的需求,因此必須及時革新地質勘查及找礦技術,堅持綠色環保找礦與開采模式,促進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這是新形勢下地質礦產資源勘查與找礦項目未來發展的必然要求。
2.1勘查工作逐漸向隱伏礦和深部礦轉移
認真分析我國地質礦產勘查方向的轉變可以看出,在建國初期,由于初期我國存在較慢的經濟發展速度,我國地質勘查的主要目標是露頭礦和部位淺的礦體,因此較小的礦體開采力度得以較好的存在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表面礦體的開采無法與開采的實際需求相滿足,研究發現,在我國一萬多座金屬礦山內,過半數的礦山經過長達10年的開采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老化,與預計的使用年限相比,80%的礦山延長了10年以上。因此,通過整體分析可以看出,礦山資源已經達到枯竭狀態,面對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國不得不將地質勘查方向轉移至對勘察的實踐經驗和勘查技術方面存在更高要求的隱伏礦和深部礦。
2.2缺乏地質勘查方面的人才
我國的地質找礦產出比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因為技術人員相對較多等優勢相對較高,但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地質找礦產出比逐漸降低,造成較大部分的地質勘查人員從地質勘查崗位上離開,逐漸轉行。但在地質勘查專業中,因為較高的實踐性要求,對工作人員的實踐經驗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對于剛剛踏上勘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員來講,勘查崗位的工作開展不能很好的進行,這就導致了勘查技術人員斷層問題的產生。
2.3地質勘探經費保障不足
作為地質勘查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的保障,經費的作用不容忽視。目前我國政府部門和企業單位各司其職,不具備完善的地質工作操作要求,導致地質投入整體出現較慢的現象,且存在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其次,公益性保障經費的效果不夠理想化,主要原因是長期缺乏長效機制。政府部門對公益性地質的投入無法清楚地劃分。與上述問題相結合,目前主要是對改革實施加大力度完善,對地質勘查的投入力度加大,真正意義上將地質勘查工作的發展得以實現,適應目前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
2.4地質勘查體制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市場經濟正處于發展階段,多數地質勘查單位的建立都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由于國家是地質勘查的出資方及受益方,所以要想發揮市場的積極性會有較大的難度。
(1)地質勘查工作專業人才培養力度的進一步加大,有效彌補目前地質勘查工作中存在的人才缺口問題,避免由于人才緊缺使我國地質勘查工作的施工進程受到影響。運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鼓勵科研院校加大對技術人員的培養力度,同時加強科研院校和施工單位之間的合作,使其兩者之間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有效改善技術人員專業知識強但實踐能力弱的現狀,確保所培養的技術人才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相對較強。
(2)興建大型地質勘查公司,在技術和資金方面,地質勘查公司都有較強的競爭力存在。最為關鍵的是重組地質勘查公司,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地質勘查公司的技術、實力以及競爭力的有效改善。
(3)采用新技術在地質勘查方面進行使用,例如衛星遙感、計算機與信息技術處理、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探以及深部鉆探等。新技術的運用能夠實現地質勘查工作的順利展開,對地質勘查工作的開展發揮著一定的推動作用,捉使地質勘查技術從原有的傳統型技術向新技術方向發展。在操作新技術時,應確保地質勘查人員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實現先進技術的熟練掌握在工作中不斷鉆研,運用實際經驗實現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4)地質勘查人員福利待遇的改善。任何事情都應以人為本,我國倡導的是人性化管理,作為地質勘查人員,自身的工作原本就屬于一項辛苦的事情。由于存在不確定的地質勘查環境,因此無論是安全方面還是作業難度方面都相對較大,應對勘查人員的福利待遇進行積極改善,避免后顧之憂,對于開展地質勘查工作具有較大意義。
因地制宜,科學探礦。
(5)因地制宜,科學探礦。在實際探礦工程作業時,針對礦體的不同地質條件因地制宜,實行不同的探礦方案。若淺部礦產的覆蓋層低于3m,則采用探槽和淺坑的探礦方案;若礦產覆蓋層大于3m,應采用淺井探礦方案。同時,探礦工程作業應嚴格依據鉆探標準數據,當探礦作業偏離鉆探規程要求時,應及時進行補救和防范工作。實際上,鉆孔的出礦點會發生偏離勘探線距離的狀況,此時要分析其是否受到礦區特殊情況的限制,把一切偏差控制在標準范圍之內。
在地質礦產勘查中有較多問題存在,主要表面在較低的礦產勘查工作程度、薄弱的科技創新能力,每年新增加的探明儲量和開采量出現嚴重失調,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之間的有效銜接有所缺乏,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要求政府部門在戰略部署勘查方面應加強對礦產勘查的投入力度,并不斷提升勘查水平,進一步規范礦產勘查機制,實現地質礦產勘查的可持續發展。
[1]王學求.當前地質勘查中存在的問題及完善途徑[J]地質學報,2010,4(11)
[2]穆仕坤.礦產地質勘查理論及技術方法研究[J].山西科技.2008.04:32-33.
[3]譚路.淺析礦產地質勘查理論及技術方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10:25.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1-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