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群 盧曲心(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地質隊廣西南寧530031)
廣西資源縣林羅寨礦區銅礦地質特征及成因分析
■王毅群盧曲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地質隊廣西南寧530031)
礦區位于越城嶺窿起北側,區內出露寒武系清溪組地層,礦體產于巖體與地層接觸破碎帶,構造上屬-花崗巖體核部俘虜體。巖漿巖為加里東期黑云母二長花崗巖侵入,在時空上與加里東期巖漿巖侵入活動密切相關。
矽卡巖型銅礦床地質特征成礦規律
礦區位于越城嶺窿起北側,區內出露寒武系組地層,礦體產于巖體與地層接觸破碎帶,礦體呈似層狀、脈狀、透鏡狀產出,接觸帶形態、產狀對礦體的形態、產狀有一定影響,本區位于揚子陸塊的桂北隆起北東段,斷裂構造發育,主要有界牌斷裂,該斷裂北起湖南經界牌往南延伸,走向上呈弧形。構造運動強烈、構造樣式復雜多變,褶皺、斷層發育,巖漿活動強烈。主要褶皺有貓兒山背斜和越城嶺背斜,走向北東。區域大斷層有風木山正斷層,呈北東方向或近南北方向彎曲變化,過貓兒山背斜和越城嶺背斜的花崗巖體之間,從本區西側通過,傾向西,傾角30~45°,斷層面由矽卡巖化的角礫巖組成,并形成數十米至數百米寬的動力變質帶。
2.1地層
區內出露寒武系地層,分布于礦區中部。下部為含炭板巖,偶夾硅質條帶和磷結核,局部為含炭細粒灰巖夾炭質板巖,偶夾黃鐵礦條帶。中部為長石石英砂巖,局部夾硅質、炭質板巖。上部為炭質板巖,底部夾鈣質泥巖。寒武系地層被花崗巖體包裹,呈長條狀孤島殘留,整個巖層發育角巖化、含銅矽卡巖化、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等礦化蝕變,為本區含礦層位。
2.2構造
本區斷裂構造發育,主要有界牌斷裂,該斷裂北起湖南經界牌往南延伸,走向上呈弧形,一般15°~35°,傾向北西,局部傾向南東,傾角35°~80°,主要由硅化壓碎巖、角礫巖、斷層泥等組成。該斷裂多次活動,早期以壓性或壓扭性為主,后期改造為張扭性。
區內褶皺不發育,整體以北西向單斜為主,靠近巖體邊緣的地層產生一些的短軸小褶皺。
2.3巖漿巖
本區巖漿活動為燕山晚期。
出露礦區東西兩側,呈巖基產出,與寒武系侵入接觸。據成份和結構構造分為三個相帶。內部相:粗粒角閃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粗粒似斑狀結構,礦物成份多含角閃石,鐵、鎂含量高,SiO2含量較低,過渡相和邊緣相則與此相反。過渡相:黑云母花崗巖。中粗粒花崗結構或似斑狀、斑狀結構。邊緣相:細粒黑云母花崗巖。細粒班狀結構。
3.1礦體特征
本礦屬層控矽卡巖化銅礦床。產于寒武系地層俘虜體與巖體接觸帶,呈層狀、似層狀的透鏡體,走向與傾向上膨縮現象明顯,礦層總體走向南北,礦體產狀:263~310∠32~70。現將礦區的幾個主要礦體特征分述如下:
1號礦體:位于礦區北部的圍巖與花崗巖體接觸帶內的矽卡巖中,形態較為簡單,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產出,長300m,延深110m,礦體產狀:263~310∠32~70,Cu品位0.01%~3.25%,平均1.37%。Cu品位變化系數91%,品位分布較均勻。
2號礦體:礦體產于接觸破碎帶矽卡巖內,呈脈狀、透鏡狀產出,礦體長330m,延深100m,礦體產狀:245~330∠31~80,單工程礦體厚度1m~4.95m,平均3.26m,厚度變化系數69%,厚度變化較均勻;單工程礦體Cu品位0.20%~4.04%,平均1.17%。Cu品位變化系數76%,品位分布較均勻。
3號礦體:礦體產于寒武系清溪組矽卡化鈣質砂巖內,呈透鏡狀產出礦體長126m,延深150m,礦體產狀:216~300∠42~50,單工程礦體厚度1.04m~3.06m,平均1.58m;單工程礦體Cu品位0.01%~3.63%,平均0.94%;WO3品位0.064%~0.076%,平均0.070%。
4號礦體:礦體產于接觸破碎帶矽卡巖內,呈脈狀、透鏡狀產出,主要分布于礦區南部,礦體長237m,礦體產狀:278~285∠47~51,單工程礦體厚度2.28m~2.59m,平均2.44m;單工程礦體Cu品位0.22%~0.25%,平均0.24%。
3.2礦石特征
礦石礦物主要有:黃銅礦、黃鐵礦、次為白鐵礦、白鎢礦、毒砂等;脈石礦物有:石英、透輝石、透閃石、微斜長石、綠簾石、斜黝簾石、絹云母、白云母、綠泥石、葉臘石,少量方解石、白云石、鐵白云石、鋯石、榍石、白鈦礦、螢石等。
主要有用礦物黃銅礦呈銅黃色,自形~半自形及它形集合體產出一般呈不規則狀沿透明礦物間分布或呈不規則細脈沿其它礦物裂隙充填。黃銅礦粒徑一般在0.01~0.5mm之間。
4.1礦床成因
礦化階段由高溫→低溫。即硅酸鹽→氧化物→碳酸鹽這樣一個演變過程,這種多次成礦作用使礦脈具有明顯的迭加現象。
本區巖漿活動頻繁,具多期侵入,巖漿侵入帶來成礦物質和巨大的熱量,對圍巖進行烘烤,使之發生變質。隨著巖漿繼續上拱及圍巖裂隙的發生,聚集在巖體頂緣的富含礦質及揮發組份的殘余巖漿開始沸騰,伴隨溫度的降低,運動中的礦液所到之處無不對圍巖進行改造和被圍巖過濾、同化,使成份迅速發生變化并在接觸帶內形成巖漿期后中~高溫熱液交代充填型銅礦床。
4.2找礦標志
(1)礦體主要產于巖體與地層的接觸帶內,接觸帶是找礦工作的主要方向。
(2)鐵帽、古人采礦遺跡是很好的找礦標志。
(3)本礦床在成因上與花崗巖關系非常密切,屬高中溫熱液礦床,圍巖及近礦圍巖的矽卡巖化、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及黃鐵礦化有不同程度的發育,地表有孔雀石、蘭銅礦等氧化物產出,為較好的找礦標志。
(4)地貌上,硅化帶表現為正地形,沿山脊、高地分布;褐鐵礦化表現為負地形,沿沖溝、鞍部分布。這些沿內接觸帶分布的山脊、沖溝、高地、鞍部地貌特征也是參考找礦標志。
通過綜合研究了該礦床的地質特征及成礦地質條件,分析礦床成因,并總結找礦標志,探索本區下步找礦的手段,以期對今后的找礦有所幫助。
[1]《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域地質志》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1982.07.
[2]《廣西資源縣林羅寨礦區銅礦普查報告》2007年1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質隊.
[3]《廣西資源縣林羅寨礦區銅礦詳查報告》2012年9月,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質隊.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