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登 徐揚威 董志泉 盧 蕾(內蒙古自治區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內蒙古呼倫貝爾021008)
內蒙古YK市ZD工區金銅礦成礦潛力分析
■劉登徐揚威董志泉盧蕾
(內蒙古自治區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內蒙古呼倫貝爾021008)
ZD工區位于古亞洲成礦域(Ⅰ級)內蒙古-興安嶺晚古生代-中生代銅、鋅、鉛、金、銀、錫、鉻、(鉬)成礦區(Ⅱ級)大興安嶺中段華力西-燕山期鐵、鋅、鎢、金、鉛成礦帶(Ⅲ級)紅花爾基-免渡河金銀鉛鋅鉬鎢成礦帶(Ⅳ級);工區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明顯的地球化學異常特征,本文據此分析ZD工區具有較好的金銅礦成礦潛力。
ZD工區金銅礦成礦潛力
工區大地構造處于興安地槽褶皺系喜桂圖旗中華力西地槽褶皺帶,處于得頭道橋-鄂倫春深斷裂西側,牙克石-吉峰林場斷裂南東側,隸屬烏奴爾晚古生代島弧地體的中北段。區域斷裂構造十分發育,形成不同走向、不同性質的斷裂及其伴生構造,走向以東西向、北東向和北北東向為主;東西向斷裂性質為壓性斷裂,北東向斷裂及伴生構造主要控制著古生代地層的空間展布。
本區大地構造單元位于西伯利亞板塊東南大陸邊緣興安地槽褶皺系牙克石晚華力西褶皺帶,屬于該褶皺帶中的牙克石—烏爾其汗隆起區;本區成礦帶屬于古亞洲成礦域(Ⅰ級)內蒙古-興安嶺晚古生代-中生代銅、鋅、鉛、金、銀、錫、鉻、(鉬)成礦區(Ⅱ級)大興安嶺中段華力西-燕山期鐵、鋅、鎢、金、鉛成礦帶(Ⅲ級)紅花爾基—免渡河金銀鉛鋅鉬鎢成礦帶(Ⅳ級)。
從總體分布特征來看:古生代地層基本分布于煤窯溝-烏川-扎敦河林場構造隆起帶(即烏奴耳古生代島弧地體)上,被中生代火山巖不整合覆蓋。該帶受后期構造破壞嚴重,帶內北東向、北西向構造發育,巖漿侵入活動頻繁,分布有眾多的銅鐵礦(化)點,已構成一個潛在的礦化集中區,具較好的成礦潛力。
根據1:20萬地球化學測量成果,依照區域主要成礦元素(含成礦伴生指示元素)Cu、Au、Pb、Ag、Zn、As、Sb、Bi、F等背景場,異常展布特征以及其對應的地層、巖體、構造、成礦特點,區域內以親銅元素、鐵族元素呈北東向展布為主,尤以Cu、Au富集甚為明顯。區內出露地層有泥盆系、石炭系、奧陶系及侏羅系酸性火山巖,局部地段出露有晚侏羅世次火山雜巖。巖漿巖則以六十四米橋、免渡河石炭紀、泥盆紀酸性侵入體為主。從元素富集特征來看:在侵入巖與前侏羅系地層接觸帶部位,以Cu、Au、Pb、W、Sn、Bi等為主,為多組合成礦元素富集區。可見該區地層、元素地球化學場的展布主要受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北西向構造次之。元素的富集形成受多因素控制,有巖體的賦予、地層(泥盆系為主)的供給,還有斷裂的控制作用,即體現了地層、巖體、斷裂熱液迭加作用的綜合反映。
總的來看,該區構造、巖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較好。
通過1:1萬地質草測發現兩條北東向礦化蝕變帶,分別編號為Ⅰ號黃鐵絹英巖化帶和Ⅱ號黃鐵絹英巖化帶;通過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圈定化探異常三處即AP1、AP2、AP3;通過1:1萬高精磁測量,推斷斷裂五條分別為F1、F2、F3、F4和F5;通過1:1萬激電中梯測量,圈定激電異常三處即DJH1、DJH2、DJH3。礦化蝕變帶和物化探異常吻合較好。
其中,Ⅰ號黃鐵絹英巖化帶:位于工區的中部,寬約300米、長近1500米,走向約40°,傾向北西;該帶與AP1:Au、Cu、Zn、Ag、Pb、Sb組合異常和DJH1相吻合。該帶賦存于泥盆系大民山組地層的安山巖、蝕變安山巖(包括青盤巖)與絹英巖組成的巖帶中,巖石普遍具有較強的絹云母化,而硅化、高嶺土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孔雀石化、黃銅礦化不均勻,局部較強,伴有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巖石破碎程度高、褐鐵礦化強烈。Ⅱ號黃鐵絹英巖化帶:分布在Ⅰ號礦化蝕變帶的北西側,寬200-300m,長近1200m,走向北東40°-45°。巖石蝕變主要為硅化、絹云母化、褐鐵礦化、赤鐵礦化。該帶與AP2:Ag、Cu、Sb組合異常相吻合。
激電測量視極化率異常的分布基本與土壤測量異常吻合。其中DJH1異常和AP1異常已經被槽探工程證實是由淺部金、銅礦(化)體引起的礦致異常。
高精磁測量推斷的北東走向F3、F4、F5斷層構成了本區的主要構造格局,其整體上控制著本區花崗巖體的侵入形態和分布范圍,在F1斷層活動過程中與該構造系統形成的交匯三角區域是本區地層最薄弱的環節,也是巖體侵位最高、近于出露地表的地段,因此該地段是金銅礦(化)體最易成礦部位。
土壤測量統計結果顯示,泥盆系大明山組安山巖地層為富銅地層,富集形成銅礦體的物質來源于大民山組安山巖地層,即說明銅礦體的形成并不嚴格受侵入巖體控制,只要有汽水熱液的活動及一定的裂隙空間就能將地層中的銅元素活化、萃取、運移富集成礦;富集形成金礦體的物質來源于巖體,因此其嚴格受巖體控制,在接觸帶部位富集成礦。
工區成礦帶屬于古亞洲成礦域(Ⅰ級)內蒙古-興安嶺晚古生代-中生代銅、鋅、鉛、金、銀、錫、鉻、(鉬)成礦區(Ⅱ級)大興安嶺中段華力西-燕山期鐵、鋅、鎢、金、鉛成礦帶(Ⅲ級)紅花爾基—免渡河金銀鉛鋅鉬鎢成礦帶(Ⅳ級)。該帶受后期構造破壞嚴重,帶內北東向、北西向構造發育,巖漿侵入活動頻繁,這為金銅礦產富集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空間位置;加之區域內分布有眾多的銅鐵礦(化)點,按照“相同的地質構造環境能夠產生相同成因礦床類型的觀點”和“就礦找礦”的思路,根據區域化探成果,在侵入巖與前侏羅系地層接觸帶部位,以Cu、Au、Pb、W、Sn、Bi等元素為主多組合成礦元素富集區,因而判斷工區具有較大的成礦潛力。
根據工區內1:1萬地物化綜合成果,礦化蝕變帶與物化異常相吻合;及Ⅰ號黃鐵絹英巖化帶與AP1:Au、Cu、Zn、Ag、Pb、Sb組合異常和DJH1異常相互吻合并且已經被槽探工程證實是由淺部金、銅礦(化)體引起的礦致異常,以此為佐證,更加證明ZD工區金銅礦成礦潛力較大。
[1]翟裕生姚書振蔡克勤.礦床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
[2]謝學錦.區域地質調查野外工作方法[M].北京:地質出版社,1979.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