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江波 劉嚴松 何政偉 魏 曉(成都理工大學四川成都610059)
四川省爐霍縣地質災害形成特征及防治對策
■郝江波劉嚴松何政偉魏曉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成都610059)
爐霍縣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中北部,地勢東高西低,地貌以高原、山地、峽谷為主,地質災害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其中以泥石流和滑坡為主。多種致災因素交互作用是爐霍縣地質災害形成與發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受控于各種地質因素、氣候以及人類活動。點狀災害以工程治理與生物防治為主;面狀災害以生物防治為主;采用點、面結合綜合治理的方法,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
地質災害滑坡崩塌防治對策四川省爐霍縣
爐霍縣縣境內主要為層狀碎屑巖出露區,巖石表層均風化破壞強烈,面狀及線狀水流侵蝕明顯,為泥石流災害儲集了豐富的物源,為斜坡變形破壞營造了發育條件。爐霍縣處于丘狀高原向高山峽谷區過渡的山原地帶,屬于青藏高原的組成部分。其地貌發育受到青藏高原成因的深刻影響。總體地勢呈西北向東南傾斜。爐霍縣處于地震頻繁地帶。鮮水河斷裂帶的爐霍部分,分布著北起爐霍南至瀘定,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的活動斷裂帶,是中國八大地震區中的走滑斷裂之一。爐霍歷次地震基本上都發生在這條斷裂帶上。爐霍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一年中降水分布極不均勻。降水量呈明顯正態分布,在雨季多夜雨。雨季出現在6月上旬,結束于9月中旬未。整個雨季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80%。由于長期對森林亂砍亂伐,加上雨季洪水暴漲,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壞,使整個爐霍縣地質災害頻繁,生態環境極其脆弱。
2.1地質災害多發,以泥石流、滑坡為主
爐霍縣地質災害發育頻繁,全縣16個鄉鎮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類地質災害的影響和危害。地質災害遍布全縣,縣域內已查明的各類地質隱患點共96處,涉及到威脅農戶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89處,其余為影響公路、農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7處。
全縣96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中,主要類型為泥石流、滑坡、不穩定斜坡和崩塌,其中泥石流74處,占到總數的77.08%,滑坡15處,占到總數的15.63%,不穩定斜坡6處,占6.25%,崩塌1處,占1.04%。地質災害分布密度為2.19處/100km2。
2.2地質災害個體特征
其中89處威脅農戶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中,主要類型為泥石流、滑坡和不穩定斜坡,其中以泥石流為主,共69處,占到總數的77.53%,滑坡13處,占到總數的14.6%,不穩定斜坡6處,占6.74%,崩塌1處,占總數的1.12%。按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險情)劃分,中小型占主導地位,其中,小型50處,中型29處,特大型和大型零星分布,其中特大型1處、大型9處、所占比例從特大型到小型依次為1.12%、8.99%、占32.6%、占52.1%。地質災害分布密度為2.03處/100km2。
2.3地質災害發育地域性、季節性分布顯著
經調查,新都鎮(含縣城)、仁達鄉、朱倭鄉和旦都鄉最為集中,共有52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占地質災害總數的54.2%,宗麥鄉、下羅柯馬鄉相對較少,共發現2處災害隱患點。分布在爐霍縣15個鄉鎮的89處威脅農戶生命財產安全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不均,聚中有散。其分布的面密度為2.25處/100km2。全縣有10個鄉鎮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面密度>2.25處/100km2,其地質災害總數共79處,占全縣地質災害總數的88.76%,而這10個鄉鎮面積之和為873.4km2,還不到全縣總面積的20%。從上述統計可以看出,地形切割程度對地質災害發育密度的控制起著重要作用。
爐霍縣地質災害發生呈明顯的季節性,由于受夏季風的影響,一年中降水分布極不均勻。降水量呈明顯正態分布,在雨季多夜雨。雨季出現在6月上旬,結束于9月中旬未。整個雨季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80%,成為泥石流及滑坡主要活動季節,年最大降水量出現在海拔3440米的等高線帶,年降水量與海拔高度、相對高度、坡向、坡度等因素都有關系。
3.1地形、地貌、地質構造
爐霍縣處于丘狀高原向高山峽谷區過渡的山原地帶,屬于青藏高原的組成部分。其地貌發育受到青藏高原成因的深刻影響。總體地勢呈西北向東南傾斜。既有丘原地貌,也有山原地貌,沿鮮水河、達曲河還有因沖積、斷陷而形成的寬谷串珠狀盆地,沿河不同地段可見一至五級階地。其類型大體上可分為寬谷沖積斷陷串珠狀盆地、山原地貌、丘狀高原、山冰凍寒漠地貌。
爐霍地區構造形態定型于燕山運動末期,進入喜山期以來,地殼處于間歇性抬升狀態,經過多次大面積抬升,沿鮮水河兩岸形成不同高度的剝夷面及階地由于人們擇洪積扇、泥石流扇和階地而居,因此經常受到岸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脅。在地理位置上處于地中海至喜馬拉雅山大地震帶的范圍內,又在我國南北地震帶之中,屬省內甘、爐、乾、康地震帶區域。這一地震帶北起甘孜縣的東谷、南達涼山州的越西附近。總體走向與鄧柯—甘孜斷裂帶、鮮水河斷裂帶、乾寧康定斷裂帶及石棉斷裂帶等強烈、超強烈活動段的展布吻合,并處于顯著的重力失衡帶上。因此爐霍處于地震頻繁地帶。
3.2水文地質環境
碳酸鹽巖類裂隙溶洞水,基巖裂隙水及松散孔隙水為爐霍縣主要地下水,分布具有地域性。松散巖類孔隙水主要埋藏于河谷階地沙礫卵石層中的潛水和沖洪積扇(Qh),主要要沿河床及階地不連續,水量較小;崩滑堆積物、殘坡積物,以及較高高程分布的冰磧物及高位洪積扇內的孔隙水(Qp),含水層主要為泥夾石,地下水附存條件差,水量稀少。碎屑巖夾碳酸鹽裂隙溶洞水,泉流量1~10L/s? km2。主要分布在爐霍縣中部的“S”型構造內,含水層為三迭系下統菠茨溝組(T1b)的碎屑巖夾碳酸鹽巖段,碳酸鹽比例約占30%左右。爐霍縣地質災害形成與發展與水文地質環境密不可分。后者常常是前者的誘發因素
3.3人為因素
縣內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主要為公路切坡、長期過度砍伐森林,在國道318線及省道303沿線,由于局部地段巖性松軟破碎、植被破壞、風化殘積物堆積豐富,加之所經處坡度大,修路時開挖形成不少邊坡,囿于資金限制,只有少數邊坡得到治理。每到雨季,都會發生坍塌,阻斷交通,形成垮一點挖一點的被動局面。人類亂砍亂伐,使定曲河兩邊的樹木消失殆盡,零星的野草,荒草以及裸露的巖石和黃土構成了半干旱河谷荒漠景觀。再加上它所處的位置是斷裂地帶,峻峭的山坡全部都是由特別厚實的碎屑巖層和風作用下的堆積物構成。
綜上所述,多種致災因素交互作用是爐霍縣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生的主要原因,其地形起伏跌宕,地貌紛繁錯雜,它為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生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地層巖性和活動構造控制了地質災害的分布特征。人類活動和降雨加劇了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生。
4.1建立群測群防網絡及監測預警系統實施全面防災
有效的監測地質災害可以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盡可能降低由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有針對性的對監測結果進行防范措施,從根本上遏制地質災害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對于危險性較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已查清的地質災害點,要加強群測群防的監測預警預報工作。
4.2緊急防治易發性高的地質災害
查明爐霍縣易發程度較高、具有突發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如泥巴鄉政府后的滑坡、新都鎮色得村由于修路造成的高角度不穩定斜坡、秋日河泥石流等。當地政府要落實監測預警預報責任人,采取應急勘察治理和搬遷避讓措施,制定并及時實施應急勘察、避讓方案和治理方案,保護人民財產安全,盡可能降低人員傷亡。
4.3綜合防治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
對于目前處于發展期、穩定性較差、重要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根據致災因子劃分危險等級,對其進行統一規劃,分清輕、重、緩、急。采取綜合治理方案,工程治理與生物防治結合,農田改造與水土保持結合、保護天然林等措施。分期、分批綜合防治。
4.4加強管理地質環境
在爐霍縣進行城鎮規劃、基礎設施和工程項目建設時,結合經濟建設規劃布局。盡量避免在地質災害隱患點和易發區進行工程建設。對于安排搬遷的災民新址,要政府部門、國土部門、城建部門給予指導,避免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選址,威脅農民生命及財產安全。
獨特的地形地貌和脆弱的巖性構造,加之新構造運動和降雨量大,造成爐霍縣地質災害頻發。不僅使城鄉居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同時也嚴重影響山區農業、工礦企業以及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生產與生活各個方面。因此要認識與了解爐霍縣地質災害形成機制與分布特征,做好爐霍縣地質災害的防治與規劃工作。通過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與規范人類工程活動,降低與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以及帶來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使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互協調、充分發展。
本文受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工作項目"四川攀枝花深部找礦疑難問題研究(1212011220867)"資助。
[1]李麗,楊武年,李胤.爐霍縣生態環境遙感動態監測與分析[J].中國水土保持SWCC, 2011,(6):26-58.
[2]韋京蓮,等.北京市地質災害的危害及防治對策[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1,(3): 31-34.
[3]江蘇省地質災害的危害,誘因及防治對策[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1,3(1):8-11.
[4]高德云.南京市地質災害的表現形式及其防治對策[J].江蘇地礦信息,1997,(2): 19-20.
[5]張梁.減輕地質災害與可持續發展[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1999,(4):1-5.
[6]于遠忠.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宏觀前兆機理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6,7 (7):27-30.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1-327-1
郝江波(1989~),男,碩士,研究方向為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礦產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