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應洪 陳 凱 楊 林 陳 雷 勾憲斌(重慶市地震臺重慶400056)
地震保險的政策性與商業性探討
■戴應洪陳凱楊林陳雷勾憲斌
(重慶市地震臺重慶400056)
地震是群災之首,一次破壞性地震可以造成十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地震保險風險責任大,是保險公司難以獨立承擔的業務,必然虧損;單位或個人或則對地震不知,感覺較遠,與已無關,或則心存僥幸,認為小概率地震事件不一定就自已撞上,因而不愿投保。這種逆向選擇的局面嚴重制約了地震保險業的發展。可喜的是,汶川8級地震和雅安廬山地震后,四川相關方面已開始地震保險工作。本文就地震保險的政策引導和商業盈利進行探討,提出建立災害基金,政策性強制保險及保險公司非盈利性經營的一些看法,供參考。
地震保險政策引導承保投保
多震區地震的必然性、突發性、破壞性、災害的連鎖性、決定了一次破壞性的地震或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強地震,均可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人們談震色變,不敢涉足地震保險,加之地震科普宣傳的局限,單位或個人認為地震是地震部門的事,對人身險或財產險等不愿投保,致使地震保險業舉步維艱。我國的防震減災工作事實表明,全社會共同努力,尋求有效途徑,可減輕地震災害,隨著生產力和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人類對地震的“招架之功”將愈增愈強,因此,我們認為,地震保險應該發展,它是地震災害預防的一項重要對策,應根據不同地區抗震烈度的不同(或地質構造背景的不同),在國家強有力的政策引導下,保險公司以非盈利為目的,逐步開展地震保險。
我國地處歐亞板塊、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的推擠和俯沖,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具有“震源淺、頻度高、強度大、分布廣”等特點。1556年我國陜西關中8級大地震83萬人死亡,1920年寧夏海原8.6級地震23.4萬人死亡;1976年7月28日,我國唐山市發生7.8級地震,造成24萬余人死亡,重傷近16.8萬人,輕傷54萬人,95%的建(構)筑物坍塌,所有生命線工程全部失效,經濟損失大于100億元,致使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瞬間變為一片廢墟,至今讓人心有余悸。1988年云南瀾滄—耿馬7.1地震雖發生在云南邊陲,受災人口仍多達516萬,其中重災民141萬。破壞性地震的損失如此巨大,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發生中強地震,損失也同樣大,1974年4月,江蘇溧陽5.5級地震,死8人,傷200多人,直接經濟損失3000余萬元,震后,人們談震色變,出現大吃大喝,爭相取款,停工停產,社會影響十分強烈。1997年9月23日,廣東三水3.2級地震,震中烈度為Ⅴ度,3天后又發生4.0級地震,震中烈度為Ⅵ度,經濟損失7000余萬元(楊懋源,2004)。
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具有必然性;地震是瞬間發生的,具有突發性,人們猝不及防;地震具有十分巨大的破壞性,人類無“回天之力”;地震災害具有連鎖性,除地震本身的損失外,還有次生災害諸如火災、水災、毒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饑荒、社會動亂等。
1998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25條規定:“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參加地震災害保險。”(國家地震局,1997)這表明地震災害保險已得到國家的重視和關注,以法律條文形式鼓勵人們參與地震保險,是很有意義的,對地震保險事業將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單位或個人對地震知識的缺乏,阻礙了地震保險業的發展。
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它不同于一般的車禍、暴死、甚至泥石流、火災、水災,作為群災之首,破壞性地震可以伴生很多的次生災害,甚至次生災害往往比地震本身造成的損失還大,致使社會公眾“恐震心理”尤重,不愿過多關心此事。
地震保險是一項科學技術很強的系統工程。普及和宣傳地震知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同時也是地震部門的工作職責。由于部分公眾認為宣傳地震知識就是要發生地震了,因此宣傳地震知識與消除“恐震心理”要同時進行,而且要注意方式方法;再者,社會公眾分散性強,可把教育的重點放到學校,學生較集中,接觸面也寬。對中小學生進行地震知識科普宣傳,是普及地震知識較有效的手段。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有利于地震保險的穩步推進。
3.1地震預報、地震災害和承保
地震預報是世界科技難題,目前還處于探索性的經驗預報階段,只能對某些地震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的時間段、一定的層面上作出一定程度的預報。
地震災害具有極大的破壞性。一個5級地震造成Ⅵ度以上破壞面積大約在數十平方公里,6級地震在數百~數千平方公里,7級地震在數萬KM2,8級地震達十數萬KM2,人員傷亡之大和受災人口之多都是罕見的(楊懋源,2004)。基于這些原因,保險公司難于獨立承保。
3.2災害的可減性
多震區的地震具有必然性、突發性、破壞性、災害連鎖性,但地震災害也具有可減性。人類與自然界的斗爭永無止境。我國的防震減災工作事實表明,在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不斷追尋更有效途徑,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可以不斷的增強全社會抵御地震影響和災害的能力,能夠盡量減輕地震對人的影響和不少災害損失,也能夠盡量避免一些次生災害的發生,如:火災、水災、爆炸、放射性污染、泥石流、瘟疫、饑荒、社會動亂等。《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辦法》等法規的實施,政府以政策條令頒布,通過抗震設防等形式大大加強了人類抵御地震災害的能力。
3.3地震保險的強制性與自愿性
自愿性原則困難大。
由于地震保險受國人保險觀念、地震知識缺乏、地震活動狀況、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賑災體制等的影響,要人們自愿參與地震保險,困難大,尤其在我國,現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醫療衛生、教育投資、住房改革、社會養老保障體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要人們自愿參與地震保險(指達到保險公司的可開辦的承保量),幾乎是不可能。因而地震保險的政策引導就顯得很有必要了。地震保險,我們認為,應采取強制保險和自愿保險相結合的辦法。
保險是以大數法則為基礎,分散風險,分攤損失的一種經濟措施,地震保險也是如此。由于受利益驅動,要達到業務經營必須的參與率,分散風險,保險公司才能開展地震保險,這“必須的參與率”在無法自愿參與來實現的情況下,就必須實行強制保險,以緩解雙向逆選擇的困難。
人們的僥幸心理通過宣傳地震知識,可以作一些緩解。目前地震預報遠未解決時、空、強的問題,就已達到現行抗震設防標準的建(構)筑物,也有遭地震破壞的可能,發生的地震烈度超過基本烈度的也屢見不鮮。因此,強制保險可以消除人們這種潛在的消極現象,同時,也有利于解決投保難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對于政府規范化的行為,人們易于重視和接受,信度高,便于產生認同感、責任感。
3.4地震保險的政策性大于商業性
保險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是市場經濟中客觀調控社會風險的一種經濟手段。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對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都應該嚴格加以界定,制定不同的法規、政策,采取不同的經營管理方法,區別對待。因為地震的高風險、高損失率、高損失額,使得保險公司不愿承保,加上人們的僥幸心理,自愿投保難度極大,我們認為:地震保險是政策性業務,而非商業性業務,應得到國家政策的扶持,做到:
①國家必須給予地震保險免稅及其他保護政策;
②保險公司經營地震保險必須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應作為政策指定開辦的服務性業務,在經濟上是非效益性的。
③地震保險獨立核算,實行不同于商業保險的核算辦法。
4.1建立災害保險基金
災害保險基金是所有自然災害如:地震、火災、水災、旱災等和次生災害瘟疫、饑荒、社會動亂等的共同基金,由國家制定法律條款強制性地收取,標準如: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也是地震少的地區)2元/年.人,中部地區1元/年.人,經濟欠發達地區及少數民族地區0.5元/年.人。由各級地方政府負責,各級地方財政部門收取歸口到中央財政統一支配,支配權在國務院。因地震是群災之首,其50%左右的份額歸地震救災,余下的部分歸其他災害。建立災害保險基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顯而易見:
①培養公眾災害意識,增強全社會防災抗災和災害應急反應能力;
②災害保險基金作為資本積累,有備無患,利于應付突發事件;
③不增加政府負擔,也不影響公眾的基本生活;
④重大災害后,來自國家的救災款和社會各界的捐助能解決一些問題,但不是長效之計。建立這種長效管理機制,克服了什么災來了都等中央、等民政部的“等米下鍋”的被動救災局面;
⑤災害的時、空、強分布不均勻,但各種災害的發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救助法則,也正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體現。
4.2強制性保險和自愿保險的構成
強制性保險和自愿保險的范圍: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固有資產[建(構)筑物、生命線工程、機械設備等],對這部分財產實行強制性保險,它是地震保險標的主體,還可以帶動個人自愿對私有房產等進行地震保險,二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目前,隨著WTO的推進,外國保險公司將逐步進入我國,相信人們的保險觀念會日愈加強,作為地震保險的個人私有財產險部分,可先考慮在家庭財產險的附加險中強制性地執行,適當的引導和鼓勵使之漸入正軌。
地震活動具有時、空、強分布不均勻的特點,在地震活躍期、地震活動頻率高、強度大的地區實行強制性保險和自愿保險相對容易些,公眾積極性高一些;時、空的不平衡,印證建立災害保險基金是一種長效機制性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4.3鼓勵開設“地震保險”專項儲蓄,吸收閑散資金
利息率可約高于目前的普通存款,公民的利息稅統歸于災害保險基金,這樣一來可把災害保險基金做大。另外,來自各界的社會捐助,也都歸于災害保險基金,這樣不僅減輕了國有企、事業單位強制性保險的壓力,也減輕了保險公司的經營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引導不等于強制性保險,商業性也不等于自愿保險,對強制性保險和自愿保險的業務劃分,不是以政策性和商業性來劃分的。
我國人口眾多,有百萬個企業近數萬億資金分散在全國各地(陳英方,1996),我國地震頻繁而強烈,危險集中而遭災面積廣,當前在地震預報尚未過關的情況下,防災減損,在我國實行地震保險,有著積極的作用,各級政府應努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地震保險的特點,做到:
①地震保險必須按照為生產、為大眾服務的方針,彌補震害的經濟損失,保障財產安全,保障可持續發展,為國家積累災害基金,安定人民生活,始終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②災害基金是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積累起來的龐大資金,具有長期儲蓄的特點,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能專門用于災害(震害)損失。
a、各級政府按人頭收取災害保險基金,建議80%歸中央財政統一管理,支配權在國務院,用于地震、氣象等全國性的重大災害,20%部份歸各省級人民政府支配,中央財政監督使用;
b、重大災害發生后,立即起動災害保險基金,主要用于抗震救災、生命線工程及公共設施的建設;
c、在重建災區時,在災害保險基金中,可考慮給予對強制性保險和自愿保險的單位按投保額的大小適當獎勵,激發社會單位參與地震保險的積極性;
③頒布并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災害法》,規范管理災害及保險,明確國家、社會、人民的權利、義務,以保障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
地震保險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涉及諸多領域,我們認為,加強地震和地震保險科技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基礎性工作;其次,以政府行為的方式建立龐大的災害基金,是一項長效的機制性工作,有利于地震強制保險和自愿保險的開展;保險公司的經營活動屬政策指定開辦的服務性業務,以非盈利為目的,地震的突發性和強破壞性決定了地震保險需要政策長效引導,政策性大于商業性。
[1]劉恩正.1997.開展地震保險有多大可能性.中國保險報.
[2]國家地震局1997.《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M].地震出版社.
[3]楊懋源.2004.《地震應急預案》地震出版社.
[4]陳英方等.1996.《地震保險》.地震出版社.
P315[文獻碼]B
1000-405X(2016)-1-3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