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行 黃艷瓊(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地質隊廣西南寧530031)
廣西資源縣牛塘界鎢礦地質特征及成礦規律
■黃行黃艷瓊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地質隊廣西南寧530031)
牛塘界矽卡巖型鎢礦位于貓兒山、越城嶺兩大花崗巖體之間,構造上屬-北東向寬緩復式向斜的東南翼轉折部位,向斜核部地層為寒武系邊溪組,翼部地層為寒武系清溪組及震旦系。軸部有燕山晚期花崗巖侵入,在時空上與燕山期侵入活動密切相關。
矽卡巖型鎢礦床地質特征成礦規律
本區位于揚子陸塊的桂北隆起北東段,越城嶺褶斷帶南端,為一向北突出的南北向弧形構造帶。構造運動強烈、構造樣式復雜多變,褶皺、斷層發育,巖漿活動強烈。主要褶皺有貓兒山背斜和越城嶺背斜,走向北東。區域性大斷層主要有風木山正斷層,呈北東方向或近南北方向彎曲變化,斷層通過貓兒山背斜和越城嶺背斜的花崗巖體之間,從本區西側通過,傾向西,傾角30~45°,斷層面由劇烈矽卡巖化的角礫巖組成,并形成數十米至數百米寬的動力變質帶。
2.1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寒武系清溪組:
清溪組(∈q):大面積出露于礦區內,出露總厚度195~245。已發現的鎢礦體均產在第二段中。
第一段(∈q1):巖性為灰、灰黑色含絹云母板巖夾極少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板巖、細砂巖,偶夾透鏡狀灰巖。水平微層理異常發育,底部為薄層狀硅質巖與硅質板巖互層。厚82.27m。
第二段(∈q2):巖性為深灰,灰黑色含碳絹云母板巖夾泥質粉砂巖。此層在礦區內僅含深灰色細砂巖一層,灰巖及矽卡巖化角巖5~20層,一般單層厚0.5~3m,最厚5m。厚50~100m。
第三段(∈q3):巖性為灰色、灰黑色薄層狀含碳絹云母板巖。厚63.22m。
2.2構造
本區褶皺斷裂較發育,褶皺位于貓兒山、越城嶺兩大花崗巖體之間,構造上屬—北東向寬緩復式向斜的東南翼轉折部位,向斜核部地層為寒武系邊溪組,翼部地層為寒武系清溪組及震旦系。東南翼轉折部位地層產狀傾向210~240o,傾角20~50o。向斜次一級褶皺發育,其軸向與大向斜的一致,次一級向斜相互平行排列,寬100~150m,長200~300m,其軸部有燕山晚期花崗巖侵入。較大的斷裂有北北東向的F3,東西向的F4和北西向的F5三組。
2.3巖漿巖
本區巖漿活動為燕山晚期。
燕山晚期花崗巖(γ53):巖體地表見于小背斜軸部,共有6個巖體,其深部則為統一巖體,呈巖株狀產出為主,局部為寒武系地層中呈似層狀產出。巖體上寒武系蓋層僅20—80m。巖性為蝕變中細粒白云母花崗巖為主,局部可見蝕變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巖體的蝕變以絹云母化為主。巖石礦物成分有:石英、長石、白云母、電氣石及星點狀黃鐵礦。巖株常含有少量星點狀白鎢礦化和矽卡巖化。
3.1礦體特征
本礦屬層控矽卡巖化白鎢礦床。產于寒武系清溪組第二段(∈q2)中,呈層狀、似層狀的透鏡體,走向與傾向上膨縮現象明顯,礦層總體走向北西,傾向200~250°,傾角一般10~40°。現將礦區的幾個主要礦體特征分述如下:
A1-1號礦體:礦體走向長度360m,傾向南西235~250o,地表傾角較陡,一般48~65o,深部傾角變緩至12~46o。礦體厚度一般1.08~3.91m,最厚8.07m,平均2.33m。礦石類型以含鎢石英角巖為主,局部為含鎢蝕變泥質粉砂巖,沿走向至兩端逐漸過渡為含白鎢礦矽卡巖化石英角巖。礦體地表W03含量0.17~1.26%,平均品位0.78%。礦體品位變化系數為69.8%,厚度變化系數82.89%。
A2-1號礦體:礦體走向最大長度510m,傾向南西226~258o,僅在南東局部地段變為261~278o,傾角由地表至深部由陡變緩,地表傾角25~70o,深部20~29o。礦體厚度0.49~6.07m,平均厚度3.99m;WO3品位0.18~3.42%,平均品位0.81%。礦體品位變化系數為98.8%,厚度變化系數90.13%。礦石類型以含鎢矽卡巖化角巖型礦石為主,偶見含鎢石英脈。
A3-1號礦體:礦體延深35m,傾向南西,礦體傾角15~23°,平均傾角20°,工程礦體厚度1.03~3.42m,平均厚度2.29m。WO3品位0.12~0.49%,平均品位0.31%。品位變化系數53.2%,厚度變化系數88.12%。
3.2礦石特征
礦石主要為白鎢礦石,礦石結構主要有交代結構、糜棱結構,浸染狀構造、脈狀構造、條帶狀構造。礦石星散分布于石英、透輝石、石榴石、綠泥石、方解石礦物粒間,粒徑0.1~0.3mm,最大8mm,有時順層理分布或呈脈狀產出。礦體平均品位為0.78%。
4.1礦床成因
本礦床是沉積—變質基礎上,經巖漿熱液迭加而成。在寒武系清溪組第二段沉積時,由于附近火山噴氣作用,由上地幔帶出的鎢、鉛等元素與濁流攜帶的泥沙同時沉積,從而形成了鎢豐度較高的礦源層。早古生代末,由于構造運動,酸性巖漿巖活動強烈,隨著變質分異作用引起了成礦元素的活化、遷移、聚集,淋濾出礦源層的鎢,形成了豐富的變質含鎢流體。在運移過程中,由于含碳絹云母板巖的遮擋,含礦流體被局限于∈q2巖性段活動,隨著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鎢便在有利巖性地段聚集成鎢礦。
4.2找礦標志
(1)寒武系清溪組第二段(∈q2)控礦層位,可作為本類型礦床找礦的地層標志。
(2)區域性大斷裂的內凹部位,特別是兩種以上構造交匯的復活部位,可為此類礦床找礦的構造標志。
(3)多期酸性巖漿巖發育的地區,特別是含鎢豐度較高的巖體,可作為本類礦床找礦的標志。
(4)矽卡巖化、綠泥石化、堿性長石化石尋找本類礦床良好的蝕變標志。
通過綜合研究了該礦床的地質特征及成礦地質條件,分析礦床成因,并總結找礦標志,探索本區下步找礦的手段,以期對今后的找礦有所幫助。
[1]《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興安幅》廣西區測隊,1963.10.
[2]《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域地質志》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1982.07.
[3]《廣西資源縣牛塘界礦區鎢礦詳細普查地質報告》廣西地質礦產局第一地質隊,1983.12.
[4]《廣西資源縣牛塘界礦區資源礦段鎢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廣西壯族自治區二七二地質隊,2012.05.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