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棟(廣東省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廣東廣州510000)
關于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的相關思考
■王棟
(廣東省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廣東廣州510000)
地質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場所和空間,且處于動態變化。特別是近些年,人類加大了在工程活動中的建設力度,使得地質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若這一變動超出正常范圍,將會引發各種災害,其中也包含地質災害。筆者將依照多年經驗,圍繞環境地質、地質災害展開探討,希望能為相關討論研究提供參考。
環境地質地質災害思考
地質災害防治不僅能提高地質資源的利用率,拓展利用空間,還能確保廣大群眾的人身安全。它與環境地質密切相關,相輔相成。地質環境保護主要指代降低地質的負面作用,地質災害防治是其主要內容。本文首先對地質災害進行概述,然后分析環境地質對地質災害的影響,最后思考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一般指代因自然地質影響、人為地質干擾,導致地質環境進一步惡化,并對群眾的人身安全與財產構成巨大威脅,出現資源損壞、環境污染、財產損失等災害事件。依照作用屬性與發生部位可將地質災害哈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主要包含地質活動災害、地面形變災害、水災、海洋災害、土地減退與沙漠化等危害。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讓世界各國均認識了中國,這次災害所帶來的損失是史無前例的,也是最悲慘的。2008年發生的汶川地震,也同樣無情地剝奪了可貴的生命,摧毀了許多幸福、美滿的家庭[1]。有些人將地質災害形象地比作恐怖分子,我們只有全面預防,有效治理,才能規避災害的出現,降低人員傷亡。否則,一旦出現地質災害,除會直接對人身安全與財產造成危害外,還會損壞工業生產、農業種植等活動,給社會以及個人帶來慘重的經濟損失。由此可知,只有分析探究環境地質和地質災害,方能從源頭上消除和控制災害,降低損失。
巖石、水體以及大氣物質共同組成環境地質,它是地球演化的基本產物,且一直處于變化狀態,而這會對地球表面產生一定的影響,使得個圈層不斷發展[2]。該變化具有周期性,通常在特定地域與標準時間實現漸變到突變的轉換,破壞地質環境,引發地質災害。它與地質災害緊密相關,相輔相成。本文將以崩塌和滑坡為例,探討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2.1崩塌形成
地形陡峭,切割程度非常劇烈,十分容易在裂隙帶出現崩塌現象,同時,在軟巖地層中形成崩塌的可能性也較高,地震災害的多發以及人力資源的過度開發是引發崩塌的主要原因。因崩塌主要出現在公路周邊,所以,更容易對出行人員的安全與財產構成威脅。
2.2滑坡形成
在滑坡中,經由重力的作用,其邊角位置的穩定性受到影響,碎屑、零星巖體發生滑動,出現破裂,導致整個滑動面出現滑動。對于活動斷裂帶而言,剛剛形成的構造運動比較劇烈,地震地帶和公共場所是引發滑坡的主要物質來源。另外,因軟弱層的作用或者由于斷裂帶硬巖的影響均會引發滑坡。近些年,人類肆意砍伐,大大降低了綠化面積,使得樹木總量迅速減少,水土大量流失,這是引發滑坡的另外一個因素。治理滑坡時,一般可借助堵墻進行處理,并擴大植被綠化面積,輔以其他措施,進而降低災害現象出現的可能性。由此可知,環境地質會對地質災害產生嚴重的影響[3]。所以,我們應加大環境保護力度,重視地質保護,規避災害現象的出現,降低損失程度。而環境保護一般是指探索和規避因生產生活等而引發自然環境破壞和污染形勢惡化,探尋防范和應對措施,以此來消除或者減小破壞程度,盡可能地改造、保護以及優化環境,切實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簡單來說,環境保護主要通過現代環境理論與和有效的方法,在有效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正確認知地質破壞,實現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存。
在切實保護地質環境的基礎上,還應有效防治地質災害。若地質災害防治落實不到位,則一旦出現地質災害,將會造成無法估計的財產以及嚴重的生命損失。因此,面向基層需要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切實保障群眾的人身以及財產安全。
3.1嚴格檢查地質環境,全面防范地質災害
嚴格檢車地質環境,將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扼殺在胚胎之中,全面防范地質災害。其中應嚴抓鄉村地區,這是因為此類地區出現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將存在安全隱患,且人口相對聚集的地區列入重點防治的范疇;對于安全隱患以及災害程度尚不確定的地區,也不能放松,并開展有效的隱患排查工作[4]。
3.2優化體制,強化人才建設
政府機構可以通過政府招聘來選拔優秀、出色的地質災害防治人員,并與他們簽訂合法的雇傭合同,從中挑選拔尖人員重點培養,保證隊伍整體素質優良、紀律嚴明,打造一支實力雄厚、專業知識扎實和實踐經驗豐富的災害防治隊伍。同時,還應加大在災害防治人才建設中的投入力度,增加專項撥款,不斷提升人員培訓水平,改進設備。另外,還應面向隊伍人員實施終極考核,依據合同標準,結合工作表現,給予適宜的獎懲,充分發揮災害防治隊伍的防范能力,全面應對不同類型的地質災害。
3.3堅持剛柔并濟的原則
為有效防治地質災害,則應堅持剛柔并濟的原則,進而降低地質災害出現的可能性。國土資源部需最大限度地發揮統一協調的作用,有效調動各方力量,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借助靈活多樣的手段進一步宣傳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廣大群眾的參與性。在鄉鎮地區,可經由宣傳畫達到上述宣傳效果,普及災害防治知識,掌握災害判斷跡象與應對措施,即便出現地質災害也能沉著應對;在城市中,可借助多媒體,也可利用互聯網,積極傳播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升傳播效果,提升廣大群眾的安全意識,全面預防、有效應對地質災害。
現階段,我國主要存在淡水資源短缺、土地流失嚴重、地質災害誘發環境問題等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以地質災害為主,其所引發的后果日益嚴重,并對群眾的人身安全與個人財產構成了巨大威脅。因此,社會各界應高度重視這一問題,深入研究環境地質以及地質災害,制定切實可行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李鵬,楊凱,王茜等.關于地質災害群防群測工作的一點思考--以昭通示范區永善縣為例[C].//中國地質學會地質災害研究分會第六屆委員會換屆大會暨第六屆地質災害與防治學術大會論文集.2013:193-195.
[2]趙志明,吳光,寇川等.大(理)瑞(麗)鐵路高黎貢山越嶺段地質災害工程分區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3,48(2):310-316.
P66[文獻碼]B
1000-405X(2016)-1-3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