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迎輝(河北省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河北張家口075000)
新形勢下縣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探索
■陳迎輝
(河北省地礦局第三地質大隊河北張家口075000)
近年來,隨著地質災害的頻頻發生,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本文筆者首先探討了縣域地質災害的相關概述;歸納了縣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規劃策略;最后就如何防治縣域地質災害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夠為提高縣域地質災害防治水平提供借鑒和參考。
縣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分析
我國作為地質災害發生頻率較高的國家,也是世界上遭受地質災害損失最為嚴重的國家。特別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地質災害所引起的財產、物質損失也越來越大,因而政府部門加大了對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視程度,并采取各種措施治理地質災害。因此探討新形勢下縣域地質災害防治和規劃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1.1縣域地質災害的含義
地質災害主要指地球巖石圈地殼表層在生物圈、水圈以及大氣圈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影響下,地質環境或者地質體在自然地質的作用或者人為作用下,給人們的生活、生命以及財產等造成重大損失或者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災害事件。由于縣域所處的地質構造和地貌環境比較復雜,再加上人類近年來的工程活動不斷增加,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逐漸增高,損失加重[1]。
1.2縣域地質災害的特點
當前,縣域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瓦斯爆炸、不穩定斜坡、特殊巖土地質災害等,還有個別縣域存在地面塌陷、地裂縫、突水突泥等。縣域地質災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損失無法估計。縣域地區的地質災害會達到什么的程度,這在災害發生之前都是一個未知數,就算是在災害發生以后,也需要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才能作出全面、準確的災害評定。另外再加上地質災害發生的級別、發生的季節和發生區域的不同以及對其預測的準確性高低決定了對地質災害損失的估計難度較大;二是地質災害的破壞面積大,對人類來說,地質災害是一場劫難,能夠在頃刻間將一個縣城變成一堆廢墟;三是地質災害的續發性較強,通常情況下,地質災害的發生都伴有疊加發生的可能性,例如:地震的發生常常伴有泥石流、滑坡、地裂縫等等。
2.1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原則
由于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項艱巨并且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實現對縣域地質災害的防治規劃,首先應該堅持以下原則:一是預防為主,避讓跟治理有效結合;二是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治理;三是堅持生物防治為主,工程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結合;四是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2.2縣域地質災害易發性劃分
在劃分縣域地質災害易發性時要堅持多因素綜合考慮、區內相似、區際相異以及超前預測的原則,并采用因子疊加法在MAPGIS平臺對縣域地質災害的易發性進行全面評價,從而將其劃分為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以及不易發區,從而為開展縣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導。
2.3縣域地質災害實施分期規劃
由于縣域地區發生的地質災害種類繁多,且經濟不夠發達,因此在防治地質災害方面應該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可以運用三步走的模式實施規劃,在充分堅持預測性、前瞻性以及動態性原則的基礎上,實施近期規劃、中期規劃以及遠期規劃,另外還應該綜合考慮當地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和地質災害治理的迫切程度制定切實可行的分期規劃圖。
(1)近期規劃。主要是對縣域地區的地質災害進行全面的排查,進一步完善跟地質災害相關信息,針對穩定性差、危險程度高的災害點要合理運用專項資金進行治理。
(2)中期規劃。隨著我國縣域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類活動的強度不斷加大,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地質災害的惡化程度,因此相關部門應該集中縣域地質災害治理專項資金用于對該地區地質災害的全面、系統的研究和治理。
(3)遠期規劃。主要是進一步加強對縣域地區地質災害的全面調查和信息更新,及時完成所在縣域的地質災害規劃的主要工作內容,實現重大地質災害的全面治理。
3.1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在地質災害防治中的主導作用
縣域地質災害的危害的對象是該區域中的所有公眾,因此地質災害發生侵害的對象不僅僅是物,還包含了人類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生命財產安全。如果在防治地質災害中存在“誰受益誰防治”的錯誤思想,就很難實現防治地質災害的目的。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在地質災害防治中的主導作用,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縣級政府重要工作日程中,從而對自身管轄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進行統一組織和規劃,并協調好專項資金的使用。
3.2切實加強縣域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系統工作
當前,對縣域地質災害的有效監督,是進一步預防地質災害發生、降低災害造成損失的有效途徑。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將國家各個部門的分散監測納入到整體、全面的監測預警系統中,采用先進的監測手段,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質量。
3.3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地質災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在縣域地質災害防治中,要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先導,實現地質災害跟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結合。要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運用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微波通訊技術等現代化技術手段來防范和治理地質災害,全面提高縣域地質災害的防治和管理水平。另外還應該將縣域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跟該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有效結合起來,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有效統一[2]。
3.4積極提倡運用生物防治措施防治地質災害
常見的生物防治措施有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合理耕牧等。使用生物防治措施能夠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根據縣域地質災害特點和自然經濟條件,針對泥石流區,地面塌陷區及水土流失區可以實施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以此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經濟損失。
當前,隨著地質災害發生率和嚴重性的不斷增高,對縣域地質災害的防治規劃工作已經成為一項長期性和系統性任務,要做好這項任務,首先需要弄清楚縣域地質災害相關概述,然后根據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原則對縣域地質災害進行防治規劃,切實保證好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
[1]王哲,易發成.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綿陽市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J].自然災害學報,2009,18(1):l4-23.
[2]王云龍,文寶萍.蘭州市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研究巨[J].中國地質,2011,38(6);1593-1598.
P694[文獻碼]B
1000-405X(2016)-1-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