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意義]讓讀者對國內知識創新理論研究有一個較為完整的認識,同時為后續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思路。[方法/過程]主要通過文獻回顧的方法,梳理國內知識創新理論研究成果。[結果/結論] 總結出我國知識創新理論研究主要有對SECI模型的評價和修正、組織學習、新經濟下的知識創新、知識創新激勵和評價以及開放式下的知識創新等方面。知識創新領域可能的發展方向有:對SECI模型的評價和修正,組織結構變化對組織學習和知識創新的影響,新經濟下的知識創新,知識創新的激勵和評價機制。
關鍵詞:知識創新 SECI模型 組織學習 激勵評價
分類號:G250
引用格式:李耀萍.我國知識創新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J/OL]. 知識管理論壇, 2016, 1(1): 39-46[引用日期]. http://www.kmf.ac.cn/paperview?id=4.
知識創新是人類文明發展、社會進步、經濟繁榮的不竭動力和源泉。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的發展是靠知識的累積和創新推動的。經過工業革命企業規?;l展,學者們逐漸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并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野中郁次郎的知識螺旋模型(SECI模型)[1-3]的提出,標志了知識創新領域研究在知識經濟環境下的新發展。后來者在知識創新領域的研究也大都源自于這個模型。我國學者在該領域方面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也初具雛形,尤其是對SECI模型理論進行了擴展應用研究。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的綜合實力和經濟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提高,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效率的快速提高,高科技、先進管理方式和理念的引進,都大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知識的豐富。而今,在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趨勢下,我們在學習和借鑒他人知識的基礎上,必須能夠創新,對知識進行動態運用。目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改革紅利在逐步消失,我國面臨著高端產業被發達國家占領、低端制造業被后發展中國家奪取的尷尬境地,唯有通過自身經濟轉型的發展才能夠擺脫困境,避免進入“中等發達國家陷阱”,而各個產業的轉型升級靠的就是產業知識的不斷創新和創造,形成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針對這一問題,本文梳理國內對知識創新理論的研究,以期為我國在經濟轉型期的實踐中提供參考和指導。
2.1 關于知識的分類
“知識”是哲學認知論領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然而,什么是知識仍然是困擾著全球思想家的一個問題,至今也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從知識創新理論的角度出發,有兩種知識分類:一種是將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另一種是將知識分為個體知識和共同知識。
(1) 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柏拉圖、笛卡爾、波蘭尼等哲學家認為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指能夠通過人類以一定符碼系統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隱性知識指的是不能用上述符碼系統表示的知識,如直覺、經驗、預感,等等,比如中國俗語中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表述的就是隱性知識。
(2) 個體知識和共同知識:艾莉[4]認為, 從知識的攜帶者是個體還是群體可以將知識分為個人知識和共有知識。共有知識可以大于或小于個人知識, 這依賴于個人知識轉換為共有知識的機制。一般利用3個特性指標來分析知識: ①隱含性(tacitness)——知識被解碼化的程度; ②情境依賴性(context specificity)——知識對所在環境的依賴程度;③分散性(dispersion)——知識存在于人員的數量[5]。
雖然上述兩種分類將知識從不同的角度分為不同的類別,但是,從知識的3個特性指標上來看,兩種分類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個體知識和隱性知識在隱含性和情景依賴性方面比較突出,在分散性方面都比較弱;而共同知識和顯性知識則反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個體知識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隱性知識,而共同知識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顯性知識。
2.2 知識創新的概念及特征
美國學者艾米頓1913年提出知識創新是創造、演化、交換和應用新思想,為企業、國民經濟以及社會提供市場化的產品和服務[6]。該定義被栗沛沛、鐘昊沁 [7]稱為廣義知識創新,而狹義的觀點則認為知識創新是指通過科學研究獲得和創造新知識的過程。野中郁次郎從知識的哲學角度出發,將哲學家的知識分類方法引入組織的知識創造理論當中,認為知識創新是一個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無限螺旋循環過程[1]。顯然,野中郁次郎關于知識創新的認識處在一個相對狹義的范疇,并且偏重于對隱性知識的認可和推崇。國內學者對其做了不少研究和修正,本文在下文中將會有所涉及。
在深刻理解知識創新概念的基礎上,結合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李正鋒、葉金福 [8]對新時代下知識創新的特征做了相關研究,認為知識創新應具備以下4個特征:①知識創新過程是一個系統網絡而非線性過程;②知識創新充分體現了合作利益而非競爭利益;③知識創新以市場為導向,知識創新成果以實現市場價值為目標;④知識創新投資大、風險高、研究周期長。知識創新的特征體現了新時代下進行知識創新活動的復雜性和艱難程度,同時,也體現出知識創新在這個時代的重要地位。
2.3 知識創新模型——SECI模型
作為知識管理的拓荒者,知識創造理論之父——野中郁次郎對知識創新理論的貢獻是奠基性的。野中郁次郎系統地研究了日本制造企業取得全球領導地位的經驗, 并由此區分了企業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 認為真正在企業內部起作用的主要是隱性知識[1-3]。野中郁次郎1991年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的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一文提出了知識的螺旋創造過程,1995年他在《論知識創造的能動過程》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了SECI 模型, 并對知識創新的知識場——“Ba”以及知識創新的結果與支撐——知識資產,進行了全面論述。其轉化模型如圖1所示:
(1) 社會化(socialization)(也稱群化)過程——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通過共享經驗的方式獲取他人的隱性知識變成自己的隱性知識的過程,比如師傅帶徒弟的過程。
(2) 外在化(externalization)過程——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通過將隱性知識寫出來或存儲在電腦上等方式,將隱性知識表達出來的過程。
(3) 組合化(combination)(也稱綜合化)過程——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這一過程中把外化過程中創造的團隊顯性知識,通過連接轉化為組織的顯性知識。
(4) 內在化(internalization)過程——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是指個人將從多種媒體渠道得到的顯性知識進行消化、吸收,轉化成個人隱性知識的過程。
另外,野中郁次郎針對這4個過程提出了4種場——“Ba”,余利明將其稱為“知識場”[10]。這4個“Ba”分別是:創出Ba(originating)、對話Ba(dialoguing)、系統Ba(exercising)和實踐Ba(systematizing)。社會化過程,需要創出Ba;外化過程,需要對話Ba 的作用;組合化過程,需要系統Ba 的支持;內在化過程,則需要實踐Ba。該模型提出后,立即引起知識管理領域學者的極大反響,對該模型做了更多深入的研究,肯定了該模型的理論價值,同時也指出了該模型的不足,并對其進行了修正。我國學者在知識創新領域的研究一部分是基于該模型進行的,通過對該模型的不斷修正,成功地將其應用到各個領域的知識創新體系中。
從發表的文獻數來看,我國從2000年到2014年15年間總體上呈現了對知識創新研究的高昂熱情且較為穩定,尤其是從2006年到2010年5年間的發表數量相對較多。這期間正處于“十一五”規劃期間,“十一五”規劃突出強調產業技術進步戰略、制度創新戰略和人力資源優先開發戰略,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產業技術進步戰略的突出位置體現了國家對企業自主創新的要求和期許,給知識創新的發展帶來契機。
3 國內學者對知識創新的研究
國內關于知識創新的研究幾乎是在進入本世紀后才開始的,從在中國知網CNKI中輸入關鍵詞“知識創新”搜索到的文獻數目來看,我國學者對知識創新研究一直保持著高度的熱情。從1997年發表的第一篇以“知識創新”為關鍵詞的學術論文開始,具體統計數據如圖2所示:
3.1 對SECI模型的評價與修正
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識創新模型——SECI模型,無疑是知識創新和知識管理理論體系的基石。眾多學者在對該模型進行研究之后,在充分肯定了該模型的理論價值基礎上,對該模型提出了質疑和進一步修正。
饒勇[11]首次對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和Ba的概念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評論,總結了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的3個理論價值和3個缺點,具體見表1。
之后,芮明杰等[12]在該評價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探討分析,肯定了饒勇所言的前兩個理論價值,對其第三個理論價值和饒勇所提出的前兩個缺陷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重新整理出對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的理論價值和主要缺陷,具體見表2。
芮明杰等[12]在對SECI模型的理論價值和缺陷作出進一步分析和評價之后,借鑒了波特教授的價值鏈概念,提出了具有反饋機制的動態知識價值鏈的知識創新模型,通過對知識價值鏈的分析刻畫組織的知識創新過程,并將知識創新劃分為知識獲取、知識融合、知識創造、知識保護和知識擴散幾個主要環節,最后在利用野中郁次郎知識創造模型的3個基本模塊——知識場、知識創造過程和知識資產的基礎上得出新的組織知識創新模型,建立了知識創新模式的新的完整的體系。其次,在芮明杰等的研究基礎上,徐瑞平等[9]進行了進一步探討和研究,將其提出的動態價值鏈知識創新模型進行再修正,認為在整個知識創新的動態模型中,知識場、知識創造過程和知識資產3個方面還會進行知識的擴散和轉移,而非僅從知識場到知識資產進行單向擴散及傳遞,由此將企業的知識創新過程更為完整地體現出來。
另外,耿新等[13]也對SECI模型做出評價和進一步修正,提出了模型的三點理論價值和兩點缺陷(見表3),并提出了IDESECI模型。
從以上學者對SECI模型的評價和修正可以看出,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的理論價值得到了充分肯定,為學者進行后續的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但對其缺陷的認識卻稍有差異。也正是對該模型缺陷的認識的多樣化、多角度、多層次,使得學者們對SECI模型的擴展更豐富、更系統化。
3.2 組織學習與知識創新
從上述對SECI模型的修正研究中發現,知識的轉移創新和組織之間、組織內部的學習是密不可分的。學習型組織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這種關系。其實,野中郁次郎在提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的相互轉化時,也是處于企業組織這個情景之下的[14]。
員巧云等[14]認為組織學習和知識創新是互為因果的關系、不可分離, 組織學習是知識創新中的基礎過程, 創新的知識促進進一步的組織學習。并從國內外眾多學者在相關方面的研究中,提煉出了這層關系。劉希宋等 [15]在對知識創新系統自組織特性的研究中認為,知識創新的螺旋驅動過程具有一定的自組織特性,而自組織特性的強化主要來源于組織內外部的學習和交流。
3.3 新經濟下的知識創新
所謂“新經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的經濟持續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并存,經濟周期的階段性特征明顯淡化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其首先出現在美國《商業周刊》1996年12月30日發表的一組文章中。我國自加入WTO以來,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相當迅速,一系列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陸續建成。經濟的發展給知識創新理論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知識創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不同的經濟形勢和經濟背景下,知識創新的模式和體系并不一樣。我國學者主要有以下一些經濟發展方面的知識創新研究。
(1) 產業集群下的知識創新。產業集群是集中于一定區域內市場行為主體,通過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空間積聚體,代表著介于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是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必然和一種趨勢,其形成促進信息的交流、知識的共享與傳播、人才的流動、知識生產機構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共享等有利于知識創新的環境和條件[16]。
趙濤等[16]研究了產業集群下的知識創新體系,分析了產業集群促進知識創新的有利條件,并提出了產業集群環境下創新體系框架的要素分析模型以及知識創新過程分析模型,明確了產業集群環境下的知識創新影響因素和創新過程,認為從知識創新的角度分析, 集群可以促進知識的創新和擴散,提高知識利用的效率, 實現產業和產品的創新。
李正峰等[8]利用GEM模型對產業集群環境下的知識創新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分別論述基礎要素、企業要素和市場要素對知識創新的促進作用,以更好地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經濟建設方面提供參考意見。
產業集群經濟下的知識創新,更注重顯性知識的共享和交流,形成知識和經濟的雙重規模效應。顯性知識的共享和交流能夠激發個人隱性知識的創造,依此看來,也形成了一定的動態知識螺旋過程。
(2) 低碳經濟下的知識創新。低碳經濟是我國實現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低碳經濟下的知識創新是指通過知識管理,在低碳經濟或相關低碳技術的知識獲得、處理、共享的基礎上不斷追求低碳技術新的發展,探索新的低碳經濟演進規律,創建新的低碳經濟學說,創造新的低碳經濟研究方法,積累新的低碳經濟知識,并將知識不斷地應用到新的領域實現再次的創新,以促進低碳技術進步和低碳經濟的持續增長。知識創新的過程是知識的產生、轉移和應用的過程。低碳經濟下知識創新的類別,包括低碳技術創新、低碳理念創新、低碳制度創新、低碳管理創新和低碳文化創新等[17]。
S.Arvanitis等[18]分析了瑞士的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在產業鏈中的技術和知識轉移網絡活動,提出科研機構與私營企業合作進行技術和知識轉移的方式。J.Markard等[19]從系統角度,分析了在低碳環境下瑞士天然氣產業中主要的技術創新系統特點,技術創新系統構成主體和技術創新系統中的活動。國內遠德玉[20]最早從技術過程論和形態論角度提出實施科技興國戰略應推行以產業技術為中心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洪勇等[21]提出發展中國家經濟追趕戰略的實現,應依靠產業和技術的協同發展,尤其是核心產業鏈和核心技術鏈的協同發展。
王晰巍等[17]研究了低碳經濟下的知識創新過程,系統地劃分了低碳經濟下的知識創新類型,在基于SECI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低碳經濟下產業技術鏈系統內部SECI模型和外部的IIE-SECI模型,還總結歸納了低碳經濟下基于產業集群的產業技術鏈知識創新結構。為明晰低碳經濟下的知識創新過程和體系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3.4 知識創新的激勵機制與評價研究
如何更好地在我國推動知識創新的研究和應用是我國學者研究的另一個關于知識創新的重大問題,主要有以高??蒲袌F隊為主的基礎知識創新激勵研究和基于企業方面的知識創新激勵研究兩方面。
(1)基礎研究知識創新激勵或評價?;A研究的創新是最根本、最原始、最重要的創新,而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基礎創新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覷。高校科研創新團隊是高校這個原始性創新體系的中流砥柱,多以重點實驗室或工程中心為依托,以重大的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為主要研究方向,是以知識創新為目的而組建的團隊[22]。對這些團隊進行合理的激勵機制設計能夠有效地促進基礎研究的知識創新。趙麗梅等[23]在結合高校科研經費支持和科研管理活動的基礎上,建立模型,深入研究了對科研團隊成員知識創新的有效激勵機制,研究了團隊成員知識創新的動機,并論述了內在動機是促進成員進行知識創新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當期資助與未來獎勵”并存的知識創新激勵機制,以強化知識創新的內在動機。王曉紅等[24]基于創新單元和創新個體的雙重視角研究了高??鐚W科團隊的知識創新過程和知識創新的特征,并在雙重視角下構建了跨學科團隊知識創新模型。
(2)企業方面知識創新激勵或評價。企業方面的知識創新激勵要求能夠有效地提升企業組織的知識創新,形成企業動態競爭優勢。吳冰等[25]對供應鏈上企業成員的協同知識創新激勵進行深入研究,在建立博弈論模型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協同知識創新的激勵機制設計策略,對供應鏈成員能夠進行協同知識創新提出了四個基本前提。李文慧[26]對企業知識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研究,基于知識管理的視角構建了企業知識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企業知識創新能力進行了綜合評價,并對該指標體系的構建提出系統性、可操作、聯動性、動態性、代表性和有效性6條基本原則,旨在為今后的企業知識創新能力評價模型的構建提供參考。
3.5 開放式創新下的知識創新研究
開放式創新的概念首先由H.Chesbrough于2003年提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獲取和發布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越來越靈活。在此狀況下,如何可持續地保持企業創新活力是我國近年來眾多學者研究的關于知識創新的又一大領域。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知識的創新主要在于知識的外化和組合階段,也就是知識的共享。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知識共享策略及風險保障。
(1)知識共享策略。在開放式創新體系下,如何有效地進行知識共享,找出影響知識共享的一些關鍵因素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吳婷等[27]研究了產學研聯盟下的知識共享機制,詳細分析了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知識共享具有降低創新成本、提升創新效率、分散創新風險的優勢,提出了產學研聯盟下的知識共享過程機制,縷析了產學研聯盟下知識共享的障礙性因素,并提出了提高產學研聯盟下實現知識共享的途徑和機制。張永成等[28]從網絡的視角下研究了知識創新的共享策略,認為可以通過焦點企業的共享激勵、建立共享氛圍和關系以及提升共享技術和手段三方面提升網絡中的知識共享。對于知識共享下的動力因素,彭正龍等[29]利用動力學理論建立了組織間知識資源共享的動力因素模型,從企業內部到外部環境探析了3種模式下的知識共享因果關系,為后續研究者尋找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知識共享關鍵驅力因素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知識共享保障機制。開放式創新下,對于知識共享者的知識產權保障是維持知識共享的重要因素。張瑞紅[30]系統的研究了開放式創新體系下的知識共享保障體系,提出了開放式創新知識保障體系的總模型以及運作模式,為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關于知識共享的保障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持。劉征馳等[31]對于創新企業的專業性知識的共享保障機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專業性知識獲取的困境出發,探討了知識關聯與專業性知識進入權對專業性知識共享的影響。葛秋萍[32]研究了知識轉移的產權風險維度及防范,針對如何在降低風險的情況下實現知識轉移的最佳收益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4 我國知識創新研究展望
知識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國家創新的重要源泉。對知識創新的不斷研究能夠有效地驅動國家創新發展。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各個行業、產業需要依靠創新來進行優化升級和轉型發展,知識創新是驅動企業優化轉型的根本力量,對于知識創新的研究有迫切的時代要求。從上述我國學者對知識創新的研究來看,筆者作出以下幾方面的研究展望。
(1) 對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還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上對其理論價值和缺陷做出評價和進行修正,或者基于評價和修正進行再評價和再修正。尤其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企業要能夠深入地同消費者接觸,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企業運營時代正在悄然到來。可以嘗試應用SECI模型,在生產商、消費者之間進行知識創新過程,甚至建立營銷體系的動態知識創新模型。另外,對SECI模型的應用研究不僅能夠在經濟領域,甚至能夠深入到物理等自然學科領域,如史麗萍等[33]借助波爾原子模型來解釋SECI的知識創新過程。
(2) 組織結構變化對組織學習和知識創新的影響方面的研究?;ヂ摼W的迅速發展使企業組織結構更加趨于扁平化,組織學習更加便利快捷,這種顯性知識或者共有知識程度的提高可以促進個人知識或隱性知識的創造。如何在互聯網時代下組織結構的變化中更好地發揮組織學習和知識創新的相互作用是值得學者們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3) 新經濟的知識創新還有許多方面值得去研究,比如“互聯網+”下的知識創新模型該怎么去建立。這是一個大的主題,互聯網+傳統行業是產業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一種有效模式,如何在這種新模式下有效地進行知識創新,發揮知識創新的本質驅動效用是十分關鍵的。同時,從國家戰略層面來說,在“一帶一路”的政策驅動下,國內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要有效地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就需要充分發揮知識創新的本質效用。同時,全球化進一步發展,而我國的知識存量遠低于發達國家, 知識創新行為中的馬太效應使我國企業的知識創新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 只有融入到全球創新體系中去,才能更快地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4) 知識創新的激勵和評價機制也是值得學者們進一步深入探討和研究的。從管理學人性的角度出發,激勵是促使員工提升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方式,能更多地讓員工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存在和提升。同樣地,對于知識創新的研究人員來說,驅動個人從事知識創新領域的研究也需要一個良好的激勵機制使其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存在和提升。評價能夠很好地使企業員工認清自己在工作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并有針對性地進行修正和提升。在知識創新方面也是如此,尤其是對于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對企業知識創新的評價能夠快速提升知識創新的效率,為企業贏取更多的利益,使企業有著更強的競爭力。因此,在這兩方面的研究還是值得深入和持續的。
參考文獻:
[1] NONAKA I.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 69(6): 14-37.
[2] Nonaka I, Konno N. The concept of“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 40(3): 14.
[3] Nonaka I, Toyama R, Konno N.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33(1): 5 -34.
[4] 艾莉. 知識的進化[M]. 劉民惠, 等譯. 珠海: 珠海出版社, 1998: 42-45.
[5] 程兆謙, 徐金發. 資源觀理論框架的整理[J].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02, 24(7): 6-13.
[6] SKYRME D J.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 the ken awakening[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8, 31(2): 325-326.
[7] 栗沛沛, 鐘昊沁. 知識創新的涵義和運作過程[J]. 科學管理研究, 2002, 20(6): 10-12.
[8] 李正鋒, 葉金福. 產業集群內知識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 情報科學, 2006, 24(9): 1301-1305.
[9] 徐瑞平, 王麗, 陳菊紅. 基于知識價值鏈的企業知識創新動態模式研究[J]. 科學管理研究, 2005, 26(5): 78-81.
[10] 余利明. 企業知識管理能力問題的研究[D]. 上海: 復旦大學, 2003.
[11] 饒勇. 知識生產的動態過程與知識型企業的創建——對野中郁次郎SEC知識轉化模型的擴展與例證分析[J]. 經濟管理, 2003(4): 44-49.
[12] 芮明杰, 李鑫, 任紅波. 高技術企業知識創新模式研究——對野中郁次郎知識創造模型的修正與擴展[J].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04, 26(5): 8-12.
[13] 耿新, 彭留英. 企業知識的分類、分布與轉化機制研究[J]. 管理科學, 2004, 17(4): 43-48.
[14] 員巧云, 程剛. 國內外知識創新和組織學習研究綜述[J]. 圖書情報工作, 2009, 53(8): 89-92.
[15] 劉希宋, 姜樹凱, 喻登科. 企業知識創新系統自組織特性及演進機理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9, 26(4): 131-134.
[16] 趙濤, 艾宏圖. 產業集群環境下的知識創新體系研究[J]. 科學管理研究, 2004, 22(1): 16-19.
[17] 王晰巍, 林明興, 劉戀. 低碳經濟下產業技術鏈演進中知識創新螺旋及路徑研究[J]. 情報科學, 2011, 29(7): 1010-1015.
[18] Arvanitis S, Kubli U, Woerter M. University industry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Switzerland: what university scientists think about co-operation with private enterprises[J]. Research policy, 2008, 37(10): 1865-1883.
[19] Markard J, Stadelmann M, Truffer B.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s: identifying technological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options for biogas in Switzerland[J]. Research policy,2009, 38(4): 655-667.
[20] 遠德玉. 產業技術界說[J].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 12(1): 22-25.
[21] 洪勇, 蘇敬勤. 發展中國家核心產業鏈與核心技術鏈的協同發展研究[J]. 中國工業經濟, 2007(6): 38-45.
[22] 琳華. 校科研創新團隊能力躍進機制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0(13): 130-133.
[23] 趙麗梅, 張慶普. 高??蒲袆撔聢F隊成員知識創新的激勵機制研究[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3, 34(3): 89-99.
[24] 王曉紅, 金子祺, 姜華. 跨學科團隊的知識創新及其演化特征[J]. 科學學研究, 2013, 31(5): 732-741.
[25] 吳冰, 劉義理, 趙林度. 供應鏈協同知識創新的激勵設計[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08(7): 120-124.
[26] 李文慧. 基于知識管理的企業知識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 情報科學, 2009, 27(2): 231-235.
[27] 吳婷, 李德勇, 吳紹波, 等. 基于開放式創新的產學研聯盟知識共享研究[J]. 情報雜志, 2010, 29(3): 99-102.
[28] 張永成, 郝冬冬. 開放式創新網絡中的知識共享策略[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11, 34 (12): 74-77,86.
[29] 彭正龍, 蔣旭燦, 王海花. 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組織間知識共享動力因素建模[J]. 情報雜志, 2011, 30(8): 163-168,195.
[30] 張瑞紅. 面向開放式創新的知識保障體系研究[J]. 圖書館學研究, 2014(23): 68-72.
[31] 劉征馳, 張曉換, 石慶書. 開放式創新下的專用性知識獲取——知識關聯與進入權安排[J]. 軟科學, 2015, 29(7): 51-55.
[32] 葛秋萍. 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知識轉移的產權風險維度及防范[J]. 中國科技論壇, 2011(11): 102-106.
[33] 史麗萍, 唐書林.基于玻爾原子模型的知識創新新解[J].科學學研究, 2011, 29(12): 1797-1807.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ims to make readers have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of domestic theories, and to provide a method for references.[Method/proces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subsequent 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 this paper mainly combed the domestic theory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research results. [Result/conclusion] This paper sums up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which mainly includes the evaluation of SECI model and modificati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knowledge innovation under the new economy,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evaluation, open knowledge innovation. The likely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in the field include: evaluation of the SECI model and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hanges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knowledge innovation under the new economy, knowledge innovation incentive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knowledge innovation SECI model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centive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