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境電商成為我國對外貿易新的經濟增長點,小微外貿企業也以其自身靈活應變的特點通過發展跨境電商進行轉型。文章結合小微外貿企業發展跨境電商的形勢與特點,分析了小微外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所遇到的資金短缺、跨境物流及支付體系不完善、營銷及拓展市場能力有限、人才缺乏等難題,提出應該在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的基礎上,創新模式,實施品牌化經營,依托區位優勢發展產業集群,借助第三方跨境服務平臺轉型升級,與高校緊密聯合培養人才,以此幫助小微外貿企業突破跨境電商發展過程中的瓶頸與困境。
關鍵詞:小微外貿企業;跨境電商;創新模式;集群化發展
一、小微外貿企業的發展形勢與特點
近幾年,國際經濟形勢持續低迷,外貿需求大幅萎縮,導致我國大批外貿企業在內憂外患的貿易夾縫中艱難求存。隨著我國電子商務與互聯網+的深入發展,跨境電商將實體外貿經濟推上了一個新臺階。跨境電商大大縮短了產業鏈,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傳統外貿企業紛紛尋求跨境電商轉型。2015年,跨境電商出口增長超過了30%,帶動了大批中小微外貿企業的出口,成為新的外貿增長點。在順應對外貿易碎片化發展的小額貿易形勢下,除了傳統外貿電商B2B模式,跨境電商擴展到了B2C及C2C的跨境零售模式,由于其低門檻、低成本、簡化交易環節、坐擁全球客源的優勢,跨境電商成為小微外貿企業賴以生存的一片藍海。
小微外貿企業,多指年出口額300萬美元以下的外貿企業。據《中國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報告(2012)》統計,我國出口企業中小微外貿企業有18.8萬家,占全國出口企業總數73%,提供了大量的城鎮就業機會,且小微外貿企業的出口額占我國出口總額的60%以上,是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微外貿企業雖然規模普遍較小,組織形式簡單,但以其靈活的經營方式、順勢而為的應變能力等特點,在經濟形勢下行的重壓之下,開辟了一條跨境電商發展之路。但隨著相關政策的逐漸明朗,行業發展逐步規范化,全民電商的趨勢日益明顯,跨境電商已顯然成為外貿競爭的紅海,小微外貿企業在早前拔得頭籌的同時也遭遇了一系列發展瓶頸與困境。
二、小微外貿企業發展跨境電商的困境
1.資金短缺
雖然跨境電商所呈現出的小批量、多批次特點正迎合了小微外貿企業的低成本運營方式,但事實上,由于跨境物流發展的不完善,貨物交付時間較長,結匯周期長,且單筆結匯需支付一定金額手續費,企業需要墊付大筆貨款,資金需求量大。其次,匯率浮動頻繁,人民幣升值也造成一定經濟損失,增加了企業的資金壓力。加之全球性產業經濟結構調整所引發的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力成本增加,都成為困擾小微外貿企業的資金難題。而小微外貿企業由于其規模小,組織管理不規范,缺乏資信體系,從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的阻力很大,往往只能采取向親友或地下錢莊借貸的方式,顯然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
2.拓展海外市場能力欠缺
跨境電商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對全球買賣商品進行簡潔高效的資源整合,產品的選擇、市場的定位對參與跨境電商的企業發展都至關重要。小微外貿企業通常由原本已經熟悉或從事過外貿流通環節業務的人經營創辦,在發展初期擁有部分客戶資源,但隨著企業的發展,局限于原有的客戶資源是遠遠不夠的。而小微外貿企業經營的產品比較單一且集中,主要依賴于部分跨境電商交易平臺的海外推廣活動,缺少主動開發國際市場及自身營銷渠道的構建,導致抗風險能力較小。
3.缺少創新意識與營銷服務意識
小微外貿企業由于其自身實力相對較弱且缺乏創新意識,迫于競爭壓力,在發展跨境電商的過程中,選取貨品時會傾向于鋌而走險,選擇風險大、利潤高或以次充好的產品,例如冒牌產品等,從而最終被卷入到被控侵犯知識產權、被客戶投訴、網店被封等惡劣的后果,使得已有的網絡店鋪無法繼續經營,導致客戶流失。另外,在跨境電商交易中,由于僅僅通過網絡平臺溝通與展示商品,交易主體與客體分處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相距甚遠,小微外貿企業為了保持良好的店鋪信譽與評價,在處理售后問題時往往比較被動,總體上缺乏系統的營銷服務意識。
4.跨境物流方式有限
跨境零售電商雖然發展迅速,但跨境物流方式的選擇卻極其有限,國際航空快運價格太高使得交易成本增加從而失去價格競爭優勢。因此,經濟實惠、渠道分布最廣的郵政小包成為了跨境電商外貿交易的最主要出口物流方式,據統計,70%的跨境零售包裹都是由郵政系統進行投遞,但由于速度較慢,包裹丟失率很高,且一般以私人郵寄方式出口,不便于海關統計,所以也無法享受正常外貿的出口退稅,這對于小微外貿企業也是一大損失。
5.跨境支付缺乏保障
目前,支持跨境電商交易的主要支付手段是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Paypal及Visa、Master等信用卡付款方式,大額交易則采用傳統的電匯方式,但每種方式都存在利弊,尤其對于小微企業而言,單筆交易額較小,面臨著支付高額結匯手續費及客戶拒付等風險,缺乏一定的保障。
6.人才瓶頸
跨境電商的井噴式發展使小微企業遭遇了人才瓶頸。一方面,跨境電商涉及電子商務、外貿、外語、營銷、設計等多領域的綜合專業知識,對人才的知識和技能要求較高,小微外貿企業由于內部管理機制不合理、員工福利較低等因素,難以招攬高水平跨境電商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利用跨境電商創業的門檻相對較低,大多數跨境電商從業者將就業企業當作其創業跳板,在掌握了基本的跨境電商運營技巧之后便辭職創業,因此,小微外貿企業的人才流失現象也很嚴重。
三、小微外貿企業發展跨境電商的突破口
1.充分利用政策支持
隨著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也迎來了跨境電商的政策爆發期,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出口稅收、海關監管、跨境零售出口支持意見、跨境外匯支付試點等等,涉及到跨境電商的方方面面,這些政策不僅規范和引導了跨境電商的發展,也為其發展掃除了政策和制度障礙。2016年1月,國家批準原先設立的包括天津、上海、重慶等12個跨境電商試點城市成為繼杭州之后新一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將這一新模式向更大范圍推廣,以推動外貿持續發展。因此,小微企業在發展跨境電商過程中,應充分了解和利用各項政策,借助政策支持,發揮自身優勢,保障企業的健康發展。
2.模式創新與品牌化經營
小微企業的跨境電商集中于B2C與C2C的小額跨境交易,通過平臺、展會、海外資訊等多方面了解海外客戶需求,分析國際市場行情,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市場的特征,在客戶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嘗試以需求定生產的定制化電商,提升用戶體驗,創新發展C2B模式,為企業發展另辟蹊徑。
此外,跨境電商的品牌化經營也是大勢所趨。當前的跨境電商更多表現為是一種平臺經濟,平臺負責推廣、拓展市場與渠道,但是由于交易平臺的價格透明化,同質化無序競爭讓經營者苦不堪言,而唯一的出路便是品牌化經營,提高產品質量、保障完善的售后服務的同時,打造產品口碑和品牌知名度,以吸引忠實客戶群。2016年伊始,國內最大的跨境零售交易平臺速賣通(Aliexpress)宣布有品牌才能入駐,這一平臺將由C2C經營模式徹底轉變為B2C,這對小微企業與個體經營者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也是優勝劣汰過程中小微外貿企業調整品牌化經營的一個機遇。
3.依托區位優勢打造集群化發展
國家對“一帶一路”的大力推進和深入發展,對跨境電商的物流支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帶動了我國一批城市乃至縣域經濟的外貿發展。小微外貿企業可以依托其區位優勢,形成跨境電商企業聯盟,抱團發展,打造企業聯合實力,形成跨境電商的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構建跨境電商產業鏈和生態圈。與此同時,集群化發展也有利于跨境物流的運作及促進海外倉的建立。
4.借力外貿綜合服務平臺
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的出現,是我國外貿發展模式的創新,結合跨境電商的發展,更成為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的主要途徑。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為中小微外貿企業提供融資、通關、退稅、物流、保險等一系列外貿必須環節的服務,極大地簡化了外貿企業的交易環節,是外貿服務的一種集約化發展模式。小微外貿企業發展跨境電商,借力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在解決融資、通關、物流、退稅、保險等問題的同時,更專注于生產與營銷環節,集中力量推動產品及技術創新,有利于企業實力的提升與競爭力的提高。
5.校企緊密合作培養跨境電商應用型人才
跨境電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勝任素質主要包括外語讀寫應用能力、溝通能力、店鋪商品設計能力、在線交易流程熟悉度及網絡渠道營銷能力等多個方面,這就要求持續為企業和行業輸出人才的高校必須優化其專業培養目標,根據社會需求培養專業人才,達到產學研相結合,知識服務社會的目的。對于小微外貿企業而言,應把握機會,著眼于緊密的校企合作項目,與高校共同培養跨境電商人才的同時,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也增加了為自身企業引進優秀人才的機會。
四、總結
跨境電商正處在蓬勃發展階段,雖然整體形勢樂觀,但小微外貿企業卻遭遇資金短缺、跨境物流及支付體系不完善、營銷能力有限、人才缺乏等問題,應該通過發揮其靈活應變的優勢,在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的基礎上,創新模式,實施品牌化經營,依托區位優勢發展產業集群,借助第三方跨境服務平臺轉型升級,與高校緊密聯合培養人才,以此突破跨境電商發展過程中的瓶頸與困境,在不斷摸索中發展,提升競爭力。
參考文獻:
[1]來有為,王開前.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形態、障礙性因素及其下一步[J].改革,2014(5).
[2]武玥,王鑄東,楊曉璇.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趨勢及對我國外貿轉型升級的促進作用[J].商業經濟研究,2015(23).
[3]王蒙燕.中小外貿企業應用跨境E貿易發展研究[J].企業經濟,2014(11).
[4]韋大宇.電子商務視角下我國外貿企業競爭優勢研究[J].價格月刊,2013(1).
作者簡介:蘇曼(1984- ),女,浙江義烏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