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楠 賈菲菲
摘 要: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文化產業中最具活力且經濟增長最快的一部分,就其建設進行有針對性的探討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由于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之間存在很強的產業關聯性,并且在各種產業中旅游產業是發展速度較快的一種,因此將文化產業創意園區與旅游業相融合將會成為二者共同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旅游業;融合
傳統旅游資源可開發的空間是有限的,新型旅游資源的開發十分迫切,具有高附加值且融合性高的文化創意產業將會成為旅游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旅游業相融合,將會挖掘旅游的深層次內涵,并會使文化創意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
一、概念界定
文化創意產業園是指為通過創意活動獲取價值的相關企業或個人提供集聚和孵化的服務的特定區域,并且是涵蓋生產、休閑、交易和居住等功能的多功能園區。園區形成了包括生產、發行和消費等環節的產業鏈。
旅游業是主要從事招徠、接待游客,為游客提供旅游服務的行業,它需要具備一定的旅游資源和設施。交通客運業、酒店業和旅游業共同構成了旅游業務。
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旅游業融合式發展的瓶頸與障礙
創意產業自身發展很快,但是向傳統產業的滲透不足,自身的產業鏈尚不能夠有效整合和延伸,因此還未能充分實現他的價值。雖然我們有很多創意產業園區,但他在與旅游業融合式發展的道路中依然暴露了許多缺點與不足之處,這也正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旅游業融合式發展的瓶頸與障礙所在。
1.藝術與商業的沖突日益明顯
文化創意產業園大都是由藝術家聚集而形成的具有濃厚藝術氣息的園區,藝術是高度自由和隨性的。然而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在與創意產業園融合過程中,商業文化和藝術理想的沖突、標準化和個性化的沖突會不斷凸顯。這些沖突會導致藝術家流失等不良后果,這會是制約文化創意產業園與旅游業融合的一大障礙。
2.缺乏產業鏈形態和品牌效應
旅游業是十分重視產業鏈完整性的產業,只有旅游資源、旅游設施、旅游服務三者都具備才能稱之為旅游業。但有些創意產業園區僅僅是某一種商品的集散地,缺乏產業鏈形態的經營,這樣的現狀導致園區的旅游產業鏈斷裂,因而無法真正的與旅游業融合。
3.人才匱乏
現在高端創意人才匱乏,能將創意作品產業化的經營人才和旅游管理人才也屈指可數。沒有他們的加入將會使融合式發展的道路缺乏專業性、創造性,并且融合進程得不到有效地管理和規劃。
4.園區規劃不合理,可進入性低
目前大部分園區的規劃都處于混亂狀態,藝術區與商業區不能被區分規劃,游客也很難從地圖上來定位某一個展館的具體位置。有許多園區的地理位置也較為偏僻,人們會因為路程太遠而放棄去此地旅游,不利于文化創意園區旅游的發展。
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旅游業融合式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1.提升文化創意旅游區的文化內涵和品牌檔次,形成品牌效應
品牌戰略意識要滲透到文化創意產業園在與旅游業的融合當中。旅游品牌的競爭實際上就是知識的競爭,文化創意產業園是創意的集散地,創意是其最鮮明的旅游品牌。因此充分保護原創性資源尤為重要,形成強大的品牌效應有助于推動園區旅游業的發展。
2.加大宣傳力度,展示整體形象,推行整體營銷
文化創意產業園在沒有宣傳推廣之前更多的是被藝術家這樣的小眾群體所關注,整體宣傳營銷將會提升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大量游客介入。采取整和營銷策略會更加符合市場需求,這是提升園區社會影響力和增加經濟效益的重要契機,也是為與旅游業融合所做的必要鋪墊。
3.建立完整的產業鏈
創意是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核心業態形式,其產業鏈也要圍繞創意展開。內容產業鏈與協同產業鏈是文化產業集聚園最主要的產業鏈形態,集聚園可以結合自身特點來進行選擇和調整。
4.培養兼具文化創意與旅游的復合型人才
文化創意產業園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需要復合型人才,這些人才既要熟悉旅游業的各個業務板塊,又要對文化創意具有極高的敏感度。高校和培訓機構可以通過合理設置相關專業和課程來培養此類人才,此外,政府和企業也應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為中國文化創意旅游注入新鮮血液。
總之,二者融合是機遇與風險并存的過程。融合不當不僅會讓創意園區本身的藝術性“變質”,也會讓大眾對旅游業的前景失去信心。恰到好處的融合會創造出新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效地確保文化創意旅游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周松峰.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現狀與前瞻[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2,01:47-51.
[2]閆云霄.文化創意產業園的世界經驗與中國境遇[J].新聞界,2013,23:70-73.
[3]袁健.把握文化與旅游關系構建精品文化產業園[J].浙江經濟,2011,24:44-45.
[4]曾國軍,蔡建東.中國旅游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研究[J].旅游學刊,2012,05:23-31.
[5]唐羽.產業融合視角下的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互動發展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4,09:39.
作者簡介:丁楠(1992- ),女,內蒙古呼倫貝爾人,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院系: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公共管理;賈菲菲(1991- ),女,河南省焦作人,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 院系: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