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竹麟 許煌基
摘 要:現如今,協調好企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不僅是每個企業應具備的社會責任擔當,而且還是滿足我國生態文明社會建設要求的重要表現。近年來,為了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國家采取宏觀調控的方式,使GDP的增長速度得到下調,同時也要求各企業努力調整其產業結構,擺脫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以達到企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企業;環境;協調發展
一、當前我國企業在環境保護與企業發展二者之間的困境
企業長期立足于市場的關鍵便是堅持選擇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戰略。但是,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過程中,企業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總會存在著不可避免的沖突,企業往往會陷入選擇兩難的境地。因此,處理好企業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兩者間的關系,是當前所有企業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兩者間存在的關系有以下三種類型:
其一,某些企業高瞻遠矚,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過程中,選擇緊跟國建環保政策的步伐,轉變過往“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增長模式,堅持走循環經濟的發展路線,“邊污染,邊治理”,努力降低企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程度,如此不光很好的保護了生態環境,而且對企業的長遠發展也極為有利。
其二,這類企業雖然也以“先發展、后治理”作為其發展的宗旨,在發展企業經濟時也會注意保護生態環境,但因其還不夠長遠的發展戰略,導致“先污染,后治理”的情況大有存在,如此一來極大的破壞了企業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不僅造成了企業所需資源的浪費,而且在后期的環境治理過程中,也將耗費更多的財力物力,這于企業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最后,這類企業的發展模式是“邊發展、邊污染”。他們以經濟利益作為企業發展的最終目標,嚴重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這種經濟利益高于一切的企業是現今生態環境保護中最難解決的,其對環境的破壞力也是最為嚴重的。
綜上所述,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間的矛盾是現今企業發展所遇的重大困境,這就使得企業在發展自身經濟的過程中應該權衡好二者間的利弊關系,為長遠發展做打算。
二、目前我國企業與環境發展存在的問題
1.企業循環經濟發展滯后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危害
目前,多數企業在發展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并不到位,經濟效益被排在第一要位,生產中仍以粗放型為主要發展方式,許多工業企業在發展中產生的污染物未經有效處理,就被直接排放進了生態環境中,某些企業逐漸從城市轉移到郊區或農村,由于農村無法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檢測和監督,導致河流、田野和空氣都受到極大的污染。同時,因為循環經濟發展要求企業的生產設備配置較高,多數企業不愿投資太多,使得企業成為了污染嚴重的源頭。
另外,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理念一直都是企業應遵循的準則,企業應當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二者間的關系。該理念要求企業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還應科學合理的對資源和環境利用進行規劃,既要充分利用可得資源呢,又要力求避免和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但迄今為止,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仍然占據主要地位,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是獲取經濟利益的基礎,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還不足。
2.“三廢”處理技術滯后導致污染得不到控制
就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來看,工業“三廢”被喻為生態環境保護的攔路虎,嚴重阻礙著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企業作為推進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更應該將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承擔起來,以發展循環經濟為企業宗旨,不斷對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三廢”處理技術和設備進行更新升級,促進企業和生態環境保護兩者間的協調發展。然而,很多企業在針對生態環境保護這方面仍然存在著應付的心理。因為環保技術和環保設備的造價成本過高,相關的培訓費用也較昂貴,這對企業來說無疑是筆巨大的投資,因此,部分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其在生態環境保護這塊僅僅只是應付檢查和喊空口號而已,環保技術和環保設備根本沒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3.企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共生的保障機制尚未建立
當前在生態環境面臨著污染不斷加劇、資源日趨緊張、生態系統逐漸退化的惡劣形勢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便應運而生,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新的文明發展方式也被著重提出。但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產業結構的強大發展,以及堅實的物質基礎,而多數企業還保持著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來換取短暫經濟利益的發展模式,使得企業的產業結構顯得極為不合理,嚴重的阻礙了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所以,優化配置資源管理,建立完善的產業結構,建設文明的生態環境,是實現現代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三、促進我國企業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對策
1.企業強化可持續發展理念,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循環經濟發展理念的提出,其主要對象是傳統經濟發展中過度的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等現象,同時也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表現形式。其具體做法為科學合理的對生態環境進行規劃和設計,建立起不同產業群體間資源共享、廢物再利用的生態產業鏈,使生態資源能夠循環利用,企業達到綠色工業和清潔生產共同發展的新型經濟形態。而且,要想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以大范圍的生態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特點為基礎,對總體生態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利用,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2.企業加大環保資金投資力度,更新環保技術設備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也不例外。面對嚴重的工業“三廢”問題,企業應該加大投入,嚴格把控技術關卡,并且規范有關獎懲制度,通過定期的檢查、監督,大力推動企業的環保發展。同時,針對那些對定期檢查采取應付心理的企業,應采取不定期的明察暗訪的方式,并對該類企業進行嚴厲的打擊和查處。企業還應不斷的更新和升級其工業環保技術設備,利用環保技術和環保設備來發展工業,依靠科技的力量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和浪費,并將某些廢棄物進行循環再利用,這不僅能夠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而且還能減輕企業的生產成本,這使得企業在提升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保護了生態環境,兩者得到了完美有效的融合。
3.企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制度建設
首先,確立在源頭上防止損害生態環境行為發生的制度。其具體表現為:強化企業的危機意識,將一切可能發生的有害行為扼殺于搖籃之中;采取“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的綜合手段,在事情發生前就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如此一來,企業在生態環境保護上就會出現成本低效率高的特征。
其次,確立企業在發展和開發過程中一直處于有效監管下的制度。這種制度側重于事中控制,在規范制度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強化企業和政府的職責,通過“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有效治理和控制,提高制度化管理的效能。例如,將劃定生態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等制度綜合起來,建立起一套可以約束地方和企業的有利制度。
最后,確立針對后果嚴重的要求嚴格懲處和賠償的制度。該制度旨在對生態環境遭到污染和破壞之后,對違反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企業和地方領導等進行的事后治理和控制,對一切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行為都應作出嚴厲懲罰和責任追究,各個地方政府也應嚴格強化自身的職責,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自身工作的重心來看待。
參考文獻:
[1]胡振亞,白瑞,胡曉華.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技術支撐[J].科技與經濟,2012(03).
[2]范麗紅,李蕓達,程呈.財政分權視角下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研究[J].經濟縱橫,2015(06).
[3]劉子豪.青島市加工貿易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4.
[4]江若琰.企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4.
[5]李云雁.企業應對環境管制的戰略與技術創新行為[D].浙江工商大學,2010.
[6]劉文輝.企業綠色經營創新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
作者簡介:吳竹麟(1994.02- ),男,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漢族,福建農林大學,本科在讀,學生,研究方向:環境工程;許煌基(1993.01- ),男,漢族,福建農林大學,本科在讀,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