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力萌 常浩娟



摘 要:本文通過研究Moore結構變化值、結構偏離度、非農業產業比重以及二三產業增長率之差,對兵團的產業結構現狀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兵團從1952年以來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產業結構存在明顯的不合理之處,這制約著兵團經濟的增長,成為了影響兵團未來生存發展的的重要現實性問題。
關鍵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
一、引言
物質和技術是經濟發展的基礎,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資源配置重心的不斷轉移,產業部門因此受到了重創,隨之而變化的就是產業政策所引起的投資與消費結構的變化。兵團在不同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影響了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更是受到了物質生活水平以及農民生產生活的需要的影響。
在經濟中,產業結構的變化受到經濟總量變化的影響。在研究一個區域內的產業結構是否合理化的同時,又會涉及到一個區域的整體競爭力和效益水平。新疆建設兵團的產業結構不平衡,影響到了區域整體的競爭力和效益水平,阻礙了兵團的發展,成為了兵團必須解決的一個現實性問題。
二、兵團產業結構變動
產業結構的演化特征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描述:通過測算產業份額之間變化總夾角或分析產業結構變化Moore值,從不同的行業所占比重、產業結構變化的速度、結構的合理化及高級化四個方面對兵團產業結構變化進行分析。
1.兵團產業結構基本情況
產業結構依次更迭,即產業增加值在總產值中的比重處于不聽的變動之中,通過分析(圖1)可以大致看出,一次產業的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波動幅度較大、第三次產業比重平緩的上升。兵團成立時間不短,期間產業結構隨著發展發生巨大變化,各個產業增加值在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每年也有所不同。
將兵團產業結構的變化情況分階段進行分析,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2年-1974年,從各產業產值核算的產業產值比重來看,第一產業從1952年的19.7%波動增長到1974年的59.2%,在1974、1975這二年里達到了農業最大化時期,第一產業占據了主要地位,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兵團經濟的發展趨向。兵團成立初期,人們維持正常生產和生活的基本需要成為農業和工業快速發展的動力,這直接導致了第一產業比重呈急速增長趨勢。縱觀全局,產業結構相對協調,但在當時的計劃經濟時期環境下,第三產業缺乏有利資源和政策支持,發展落后。
第二階段:1975年-1996年,農業處于上升的狀態,而且第二產業與第一產業有著明顯的反向發展趨勢,農業由31.9%迅速增長到58%,而第二產業由45.9%驟減到22.5%;繼續看下去,在1977-1978年間,第一產業由56.3%驟減到35.8%,而第二產業由25.3%突增到47%。查閱相關的資料可以發現,在1975年,在當時的各種原因作用下,兵團建制被取締,逐漸轉移至農墾總局管轄管理范圍內,第二、三產業則被分別移交至當地管理。分析表明此現象的產生是主要導致兵團第二產業比重突然下降的原因之一。從1978年至1996年近20年時間里各個產業得到不錯的發展,相對比較平衡。
第三階段:1997年-2014年,第一產業在1997-2014年期間波動下降到只占產業總產值的16.6%,第二產業從37.1%波動式增長到2014年的42.6%,第三產業從1997年的36%波動式上升到到2014年的40.8%;同時,第三產業在2010年以后有著良好的增長趨勢,1997年以來,工業和服務業輪流作為三大產業的領頭羊,1997年-2000年二、三產業并駕齊驅,但是在2003年以后,第二產業的發展遠遠超過了第三產業,迫使第三產業處于一個被動的下降地位。
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變化趨勢在總體上有著反向發展的關系,在1973年-1978年間,一、二產業存在著明顯的反向變化趨勢。分析可見建設兵團經濟的發展經歷了由早期的以工業為主逐漸轉變為以工業、服務業協調發展的模式。
2.兵團產業結構變化的速度分析
Moore結構變化值運用空間向量測定法,把產業劃分成n個,以部門為單位,對相近兩個時期內兩個部門的向量夾角進行測算,公式如下:
Wi,t表示第t期第i產業比重,Wi,t+1為第t+1期第i產業比重。為了下文的分析和使用,進一步定義了產業份額之間變化的總夾角為,稱為CT,這里的CT值是通過對M取反余弦而得到的,能夠更加精確地反映出產業結構變化的速度,CT值可以看作時間區間[t,t+1]內結構變動值,CT值越大,表明結構變化的速率也越大,即產業結構變動程度越大,其最大值為90度,反之亦然。本文測算了1952年以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三次產業份額變化的總夾角,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
對圖2進行分析,可得:在改革開放之前,兵團產業結構變動夾角變化幅度比較大,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變化頻率比較高,產業結構在不同時期呈現不同特征,十分不穩定。1970年-1980年變化劇烈,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機制的推廣和社會經濟意識形態的變化逐漸深入,政府逐漸對經濟體制進行調整、完善,這使得兵團產業結構的變動趨于平緩穩定,從圖表中可以清晰看出在90年代中期以后,變動的幅度很小,基本保持著一種穩定的狀態。這反映出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產業結構的改革、調整、完善之路將會變得越來越艱難。
3.產業結構合理化
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以利益最大化為導向,引導并整合某一發展階段中的技術水平、消費需求結構、人口基本素質和資源條件等因素,使之得到合理的分配利用、相互協調,最終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優化。因此,產業結構是否合理及合理化程度可用來作為衡量三個產業部門間生產要素的分配組合優化程度及部門之間協調程度,而呈現出來的數據則能反映出供需平衡狀況。通常用結構偏離度來衡量產業結構合理化,式子如下:
SD代表產業結構偏離度,n代表產業部門數,Y代表年總產值,Yi代表單個產業部門的產值,L代表年總就業人數,Li代表各產業部門年就業人數。SD值越大,經濟發展越偏離均衡狀態,產業結構也就越不合理,SD值若無限接近于0,則經濟越接近均衡,產業結構越合理。圖3為1952年以來兵團產業結構偏離度。
兵團的的產業結構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偏離度都比較高,大部分都是維持在3以上,在1952年-1965年間處于一種穩步下降的趨勢,在1984年-1992年之間,產業結構偏離度維持在1.5以下。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期,兵團逐漸加快第二產業的發展,尤其是西部大開發以后,第二產業在新疆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高,造成產業結構偏離度的逐漸增大,在2010年以來,產業結構偏離度又處于一種緩慢下降的狀態。從而可以看出兵團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越來越高,這也反映了三個產業部門之間的協調發展程度越來越高、生產要素的合理化分配程度的提高。
4.產業結構高級化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即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得到提升的過程,同時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中心從初級的第一產業向更高級的第二、三產業連續轉移的過程。
克拉克定律是指使用非農業產業創造的價值來衡量產業結構的整體水平,一般來說,非農業產出比例越大,產業結構越先進。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當一個國家服務業產值占全國生產總值的50%以上,為社會創造了一半以上的就業機會,并且還將繼續增加,則表明該國經濟進入服務經濟階段;或第三產業產值增長速度快于第二產業,說明產業結構是適應經濟發展,與社會經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服務型經濟。接下來的分析中使用第三產業產值增長率與第二產業增長率之差的正負來判斷兩者的發展速度差異。非農業產出的比例與二三產業的增長率分別為圖4和圖5。
如圖4所示,兵團非農業產值比重具有明顯的階段變化特征,可將變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52年的80.28%下降到1975年的42.01%,非農業產值比重波動下降,農業產值比重增大。
第二階段是在1975年-1977年3年間,產業結構明顯不合理的時間段里,結合當時諸多原因,兵團建制被取締并被劃分至農墾總局管理,第二、三產業統一交由當地機關管理,第二、三產業比重突然下降,非農業產值比重驟降。
第三階段是在1978年以后,兵團非農業產值比重開始上升,也逐漸趨于平緩,這也說明新疆產業結構長期處于上升和逐步優化,但隨著產業結構上升到一定的程度,優化的速度放慢了,優化產業結構的難度越來越大。
從上圖看,在1977年之前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增長率的變化都不穩定,第三產業增長率時高于、時低于第二產業增長率。在1980年-1990年之間第三產業增長速度又明顯快于第二產業;從1991年開始,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增長率的變化一直處于不穩定的狀態,第三產業增長率時高于、時低于第二產業增長率。
三、總結
本文通過對兵團產業結構的變化速度、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同時利用1952年-2014年兵團的多個數據來綜合分析兵團產業結構的變化,分析兵團產業結構變遷的演變過程。得出如下結論:
(1)從研究階段對三產比重數據的分析來看,兵團的產業結構處于一種相對扭曲的狀態,兵團的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發展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經過多年的產業節后調整,兵團的產業結構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效,促進了經濟增長;但第二產業的緩慢發展,對兵團的帶動潛力還有待挖掘并提高。
(2)兵團的產業結構變化與調整與國家體制改革、兵團政策存在著明顯的關系。1975年-1977年3年間,產業結構明顯不合理的時間段里,結合當時諸多原因,兵團建制被取締并被劃分至農墾總局管理,第二、三產業統一交由當地機關管理,第二、三產業比重突然下降,非農業產值比重驟降。改革開放幾十年間,兵團經濟產業結構受市場經濟體制發展進程的影響,市場經濟體制越完善,對外經濟開放的范圍越全面,科技進步發展速度越快,兵團產業結構也越完善優化,并開始遵循一定的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得到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相輔相成。
(3)我們從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兩個階段進行分析,發現兵團多年來對產業結構不斷進行調整的成效并不大。在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多個衡量指標中,第二產業的產值是最具有影響力的數值,多年以來,高級化的程度非但沒有明顯的良性發展趨勢,反而越來越趨向于1952年的高級化程度,我們可以見得,兵團產業結構調整必須結合內外部條件,將兵團自身的優勢轉化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動力,而且,產業結構的調整不能僅僅局限于結構比例的合理化,還要著眼于產業結構的績效。
因此,必須進一步優化兵團產業結構,促進兵團經濟和諧穩健的發展,促進兵團經濟良性發展。充分發揮兵團農墾的農業優勢,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高效農業;還要發展兵團的第二產業,走具有兵團特色的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參考文獻: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新疆統計年鑒[M].1978-2014.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金勇鋼.立足優勢調優兵團產業結構[J].中國農墾經濟,2001(08).
[3]李沅,金勇鋼.立足優勢調整優化兵團產業結構[J].新疆農墾經濟,2001(04).
[4]張平.新疆兵團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優劣勢及政策[J].中國農墾經濟,1993(03).
[5]韓海濤,王德成,彭以祺,邵長勇.新疆兵團產業結構現狀分析及調整對策研究[J].山東農業(農村經濟),2003(12).
[6]趙紅杰.新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及影響因素分析[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3).
[7]王少國,劉歡.北京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07).
[8]孫法臣.兵團產業結構調整研究[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5).
作者簡介:段力萌(1995- ),女,漢族,山東臨沂人,學歷本科,就讀于石河子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常浩娟(1979- ),女,漢族,副教授,學歷博士,石河子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從事系統科學研究